APP下载

曲直濑道三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2016-01-31王育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方医书启迪

马 骏,王育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曲直濑道三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马 骏,王育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从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系统阐述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代表性医家曲直濑道三的成长背景和行医历程,首次划分为6个阶段进行了简明概括;结合其医学著作全面探讨了曲直濑道三的学术创新和贡献,首次从建立统一医学体系、树立儒医典范和开创实证医学等3方面进行了概括与阐述,在明晰日本汉方后世派医学诞生发展轨迹与背后规律的同时,以期对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后世派;汉方医学;地位贡献;曲直濑道三

曲直濑道三(1507-1594年,以下简称道三)是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的创始人,是日本医学史上吸收中国医学精华且第一次统一日本医学体系的著名医家。其才华突出,著作等身,创办了日本第一家医学院校启迪院,其经典医学著作《启迪集》被翻译到包括中国的多个国家,被人们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发生发展历程的重要医家。他的学术思想及其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在今天看来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

我国研究道三的学者很少,主要有杨晶鑫、潘桂娟等,其研究资料多散见于各种综合性文献;日本研究的学者虽多,主要有小曾户洋、真柳诚等,郭秀梅等也做了大量翻译工作,但限于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尚无专门的系统性研究提供给国内同仁。因此,笔者在日本顺天堂大学访问交流期间,尽可能深入了解研究道三相关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道三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对其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作一较为系统的介绍。

1 道三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16世纪中叶,即中国的明朝后期和日本的战国时期。对于中日两国传统医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涌现了一批代表性医家,对于整个传统医学后世学术和临床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道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涌现出的当时最伟大的医家代表。

1.1 金元时期中国医学成就系统传入日本

元代中日断交至明代恢复邦交,其间中国传统医学有了飞速发展,金元时期不断涌现各种著名流派和医学大家,使宋朝以来沉闷守旧的医学体系焕然一新。明代中日建交后,很多日本医生赴中国学习中医,代表性人物有竹田昌庆、月湖、坂净运、半井明亲、吉田宗桂和田代三喜等。竹田昌庆是日本太政大臣藤原公经之子,庆安二年(1369年)到中国,师从金翁道士学医,得其秘传,并娶其女为妻。据说明洪武帝的皇后难产,众医束手无策,昌庆应诏投药1剂,皇子顺利出生,因而被洪武皇帝封为安国公。他在中国学习9年,于1378年返回日本,带回了多种医书、本草书及铜人[1]21。后来竹田氏一脉成为著名的医学世家。

僧医月湖于15世纪中期赴中国浙江钱塘行医,著有《全九集》和《济阴方》。坂净运于明应年间赴中国学习3年,回日本后撰写了《续添鸿宝秘要抄》(1508年),曾做过后柏原天皇的侍医。半井明亲是宫廷医和气氏的后裔,永正年间在中国16年,师从熊宗立学习医学,回日本后也成为著名的医官。其后,吉田宗桂又两次来到中国,史载他因给明世宗治病而名满朝野,得赐《圣济总录》200卷。1550年他携大量医书回到日本,广为传播。

这些医家回日本后,因为在中国的经历和评价,加上高超的临床技术,逐渐得到社会的公认,或进入朝堂为名宦,或悬壶济世为名医。与此同时,中国因为明清朝代更迭,王宁宇、马荣宇、陈宗敬、何钦吉等人也到日本行医讲学,使中国金元以来的医学成就在日本得到比较系统的传播。

1.2 大量医书出版使中国医学广泛传播

16世纪以前,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医书除了原版就是手抄本,价格昂贵,非常珍稀,没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士很难一窥真貌,这无疑大大阻碍了中国医学在日本的传播。

这个时期能够看到的,主要是日本出使明朝的僧人,请求明朝赐书、赠书以及购买的书籍,也有明朝人士来日本携带或著述的,主要包括儒学、佛家经论、政书、诗文和医学等[2]。大永8年日本印刷出版了最早的医书,即明代熊宗立编著的《医书大全》,该书被视为“医家之宝”,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后虽然日本已开始了雕版印刷,但出版的仅有《医书大全》、《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及《察病指南》3种而已,医书的出版和传播还是受到很大限制。

庆长年间(1596-1615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带回来活字印刷机、多种书籍等战利品,使日本的印刷技术和印刷业得到迅速发展,并迅速改变了医学传播的现状。从1596年开始,日本翻刻中国医书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到明亡(1644年)前,日本翻刻中国医学已有数十种[3]。据调查,至宽永年间,就已出版了不下200种,大半是中国新医书的翻印[4]。

到了江户时期(1603-1867年),大量中国书籍传入日本并被朝野接受,其中有804种中国医书传入日本,有314种在日本进行了和刻,约占总数的40%[5]。在日本刊印的中国书籍都已经过再编或加工精选、节选。这些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医学成就的书籍,对于中医学的传播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3 日本汉方医学产生的基础和萌芽

日本的汉方医学在曲直濑道三以前,可以说是全面接受和信奉中国医学的时代。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医药书籍到日本,是中日医学直接交流的最早记录。其后到奈良平安时代,中国隋唐医学风靡日本,推广医学主要靠僧医,重要著作如《医心方》。此时医学完全由贵族知识分子主宰,与庶民关系不大。镰仓到室町时代(1192—1573年),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传日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出现了《顿医抄》、《万安方》等内容引自中国医书且开始咀嚼消化用和文改写的书籍。

中国自金元以后,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突破,打破了以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统天下的局面。特别是金元明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有许多独到创见。随着金元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传入,日本也逐渐摆脱了既往《和剂局方》的统治,改变了学术上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催生了新学派的形成,并逐渐在吸收中国医学的基础上向日本化方向转变,为近世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

金元医学15世纪末传入日本,日本医界进入自由发展的中兴时期,许多著名的日本医家以其深厚的汉学素养,更好地汲取了中国医学的精髓,成为著名儒医,其中曲直濑道三被称为“中兴之祖”。最初把金元医学传入日本的是室町时代远赴中国向僧医月湖等学习的田代三喜。现代医史学家大塚敬节认为田代三喜可谓日本医学史前后两期划时代的分界,田代三喜是公认的汉方医学体系和后世派的先驱,在日本医学史里占有重要地位[7]。而曲直濑道三是田代三喜惟一的亲传弟子,跟师学习10余年。以曲直濑道三及弟子曲直濑玄朔等为代表的曲直濑流构建了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的思想体系。

2 道三成长成才的五个阶段

道三的本姓是堀部氏,名正盛或称正庆,字一溪,号虽知苦斋、盍静翁(翠竹院)。道三为什么称自己为“曲直濑”,据曲直濑玄朔的《東井御釈談》记载,出自苏轼的《泛颍》“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道三有正日本医学流派的理想,自称曲直濑,即意为把后世曲折不净的漪医流变为清澈笔直的流水。

道三1507年出生于日本京都,这里当时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名医云集,包括吉田家、坂家、竹田家等有名的汉医家族。

2.1 寺庙学习

道三出生的第二天就失去了父亲,接着母亲也离开人世,他是被伯母荣泉和姐姐养大。年幼时就聪明异常,10岁时先后被送到天光寺和相国寺学习和修行。当时的相国寺远近闻名,其开山师祖就是著名的学僧春屋妙葩,许多著名的学僧都曾经到此参禅问答,因此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汉学水平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8]24。

在此长达12年的熏陶,对道三日后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引导他走上了一条毕生治学的道路。据记载,他很小就能读懂三体诗、东坡乐府和汉唐的诗集,同时还背诵了很多经卷,为其后学习文化和汉医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关东游学

22岁那年秋天,道三开始游学关东,到下野国(今枥木县)足利学校学习。足利学校俗称“坂东大学”,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校教学中讲授儒学经典,特别是以《周易》研究闻名,代表了日本学界的最高水平[9]。道三拜正文伯为师,学习四书五经和历史书籍,学习韩非子、荀子等诸子的理论,开阔了知识视野,儒学修养大大提高。

以他的悟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中世禅林中汉学造诣精深的名僧。但就是在这里,道三遇到了一位改变他生活轨迹的人。有一天,一位叫导道的来访者给道三他们做了一次演讲,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李东垣、朱丹溪的医学理论,期望日本医学未来有朝一日能脱胎换骨,这给道三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令他非常感动和惊讶。这个人就是后世派的鼻祖——汉方医学一代名医田代三喜。

2.3 跟师研修

享禄四年(1531年),24岁的道三到古河正式拜田代三喜为师,开始了长达10余年之久的跟师学习。在这10余年的时间中,道三每天跟随田代三喜抄方抓药、把脉问诊,田代三喜将毕生所学特别是自己临床的各种心得和秘方全部传给了道三。《泪墨纸》一书就是三喜临终之时仍苦苦面授、道三泣而记之、泪撒于墨因而得名。

在田代三喜的悉心培育下,道三系统地学习了汉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李东垣、朱丹溪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儒医人为重,医为仁术,儒医一本,两者相通”。道三基于深厚的儒学基础,终得汉方医术的真传[10]。

2.4 悬壶济世

10余年后,道三返回京都,正式还俗并开始出诊行医。不久,上至朝廷将军下至庶民百姓,道三妙手回春的故事在京都广为流传。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专门召见并考验了他,证实他确实有高超的医术。消息不胫而走,名动京都,更多的人开始蜂拥而至找他看病,特别是一批名流和重臣都对他的医术心服口服。大名织田信长甚至将从不轻易赐人的名香兰奢待也赐予了这位名医。据《汉方的历史》记载,“他医术精湛,起死回生,常救人于危难之间,一时名声鹊起,相继获得了当政者足利义辉、毛利元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信任,担任他们的医生。[11]”

2.5 著书立说

行医的同时,道三意识到培养传人的重要性,在京都开设了启迪院,亲自任教传授医术,并制定了身为医者必须遵守的《医工宜慎持法》(亦称五十七条法),言传身教弟子们行医与做人的准则。前后20年间,在启迪院中学习过的599位医者,大多已成为当时医界的中流砥柱,为后世派在日本医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道三的亲笔著作多达50多种,有《遐龄小儿方》《摘英集》《要语集》《医灯配剂》《诊脉口伝集》《捷径弁治集》《切纸》《日用食性》《养生物语》《云阵夜话》等[12],涉及内科、儿科、药物、针灸和养生等。天正二年(1574年),道三67岁时记载和引用大量中国医籍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完成的八卷著作,即日本第一部察证辨治全书《启迪集》终于成书。本书深受中国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其中受朱丹溪的影响尤深。

2.6 归于平静

晩年的道三一直从事医学的临床教学工作,除坚持为天皇、徳川、丰臣秀吉、毛利元就等将军大名治疗疑难杂症外[13],更是像普通医生那样,为解救世人病痛而奔波劳碌。其潇洒风度、文学辩才等使他四处被尊为上宾,纵然如此他仍将安静的生活、读书和研究医学作为无上的快乐。晚年开始信仰基督教[14]。文禄三年(1594年)1月4日,这位举世闻名的神医在京都去世,享年88岁,葬于十念寺。

3 道三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贡献评述

日本主要汉方医流派有四:一是后世派,深受金元医学的影响;二是古方派,是向张仲景的回归;三是折衷派,不拘一家,提倡取长补短;四是考证派。后世派源自月湖和田代三喜,以曲直濑道三为代表,以及弟子曲直濑玄溯、门下众多弟子等形成道三流派,标志着日本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初步成立,其代表作有《启迪集》、《医学天正记》。后世派影响绵延至今,秦宗巴、近代一贯堂、矢数道明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传人。后世派学术以李朱医学为主导,注重辨证论治,医学书籍深入浅出,多用医方口诀。

3.1 撰写《启迪集》,初步建立了日本汉方医学体系

曲直濑道三的代表作《启迪集》成书时,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已传入日本,但尚未广为传播,也未能明晰阐述医家学说、确实结合实践指导临床治疗的医书。因此《启迪集》受到天皇赞赏,命当时名僧策彦周良作序,并改道三号“虽知苦斋”赐为“翠竹院”,因“救天下万民医书之端,苦字不可也”。《启迪集》是日本后世方派的代表之作,一度成为日本医学界的金科玉律,在此后近200年时间里,一直是日本医学的主流。

《启迪集》全书由生理病理、病因论、诊断、药物、治疗理论等内容组成,针对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读者,书的构成类似当时中国的医学全书。内容从中风、伤寒开始到妇人、小儿共78门。各病门的构成有一定顺序:基本是先明确病因,接着辨脉、分类证候、描述病态,最后示以治疗大纲。书中多处采用经疏表格的方式书写,内容力求简明扼要,为便于日本医生阅读,汉字旁标以假名字母。

《启迪集》全书8卷,将文献出典附录于书后“所从证经籍”中,共载64种医方书。小曾户氏等曾对“所从证经籍”收载64种医方书的引用情况作了详细考察并得出结论,即道三所编《启迪集》中直接援引书籍计46部,其余乃系间接引用,引用频率最高者为以下5书:明·虞抟撰《医学正传》引用462次,明·徐彦纯撰、刘纯续增《玉机微义》引用404次,明·王玺撰《医林集要》引用271次,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引用198次,明·王永辅撰《惠济方》引用169次。从《启迪集》的内容和中医原著比较,其选择取舍的方式,传达了其察证辨治的理念[15]。

道三之前日本一直在模仿中国的医学,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道三创立的医学体系,开启了中国医学日本化的新阶段。虽然一些学者[16]认为,后世派是沿袭中国医学的产物,缺乏日本医学的特性。但更有学者认为道三的医学体系虽然后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当时确立统一的辨证论治思想精髓,以及其中灵活实用的临床经验,至今值得学习的内容仍然很多。

3.2 儒学修养深厚首次树立日本儒医典范

道三求学的经历造就了他深厚的儒学基础。正是基于对儒学的深入体悟,道三促使佛教和医学的分离,开始改变日本既往以佛教和僧医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以儒教的道德观念引领医疗精神,开始强调实证。同时道三还提出要区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不同,随着方土地域不同治疗也要有所不同。

道三充分发挥儒学优势,在摘录和整理中医书籍时,把难解的汉文医书标上假名,使之变得易读,汉字夹杂假名使其日本化,擅长用一目了然的表格式,小巧易学,押韵的口诀化对中医在日本的普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日本汉方医中对后世派的认识,主流评价是“格式化”的表达方式[17],医书编辑深入浅出,积极促进了中国医学的“日本化”[18]。

在专给门人所写的《切纸》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医工宜慎持法》57条,如“必先可察患者肯信与惰猜也”,“治未病不治已病”、“诸病先明虚、实、冷、热、邪、正、内、外八要”,同时也继承了争鸣的思路和传统[19],创立了日本第一家医学院校,带动了一个日本医学中兴的时代,成为日本后世儒医的榜样。

葡萄牙的耶稣会传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著《日本史》认为,日本所有医师中最优秀者是道三,除了医术优秀还兼具两个稀有才能:一是对汉字精通,对所有宗派都了解很多;二是无出其右的大雄辨家,经常有譬喻、格言,诸侯闻之则喜。道三是医生的第一,去哪都是第一。语言几乎都是格言和比喻,弟子800,有的是来专门学习雄辩术。道三为人亲切,过着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极富个人魅力。

3.3 构筑日本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引领日本汉方医学实证发展方向

道三临证推崇朱丹溪的《局方发挥》,主张方证相对,提倡“察证辨治”,不使用成方,针对每位病人的不同症状,配伍适当的方剂。在日本开启了最早的中医辨证治疗,这也成为日本实证医学的开端。

其生理、病理论源于中医经典著作《素问》、《灵枢》,接受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是因脏腑失调、气血津液失衡而生病。疾病是因正气虚、正邪抗争引发,包括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道三还常强调气、血、痰三要素,这也是朱丹溪重要的学术思想。

诊断方面,道三在望闻问切中最重视脉诊。道三脉诊分六部,如《切纸》记载肾虚要诊两尺,左尺当水,右尺当火,肾水虚则阴虚火旺,此时脉诊很重要。小儿要运用虎口诊脉。同时,道三继承田代三喜发挥张仲景《伤寒论》的腹诊之法,编著《百腹图说》,应视为日本腹诊的开山之祖。

药物方面,道三编写的《能毒》本草书,参考了我国徐用诚的《本草发挥》、王纶的《本草集要》等,都是明代初期吸收金元药物理论的本草著作。不同的是,曲直濑道三用一个字来代表药名,如《生药一字铭》,这一是简便,二是出于保密。针灸著作,道三留下了《针灸集要》《针灸指南书》,引用徐凤的《针灸大全》(1439年)最多。相比较针刺,他更加重视灸法。

可以说,在道三之前日本长期受以《和剂局方》为代表的宋代医学影响,临床多用成方而少变化,道三构筑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4 结语

道三作为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的创始人,是“使当时中国明代最新医学扎根日本的功臣,是应当大书特书的人物”[20],也是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拐点。从道三成长的经历和历史贡献可以看出,正是基于深厚的儒学底蕴,他才能集宋金元前传统中医学的大成;正是长期跟师临证的基础,他才能脱出历史窠臼,开创日本实证医学的新路;也正是对日本国情人文的体察,他才能引导日本汉方医学自身发展的日本化过程。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更好把握传统医药发展规律,加强中日医学文化和实践交流,推进中医药新时期的传承创新都有重要的价值。

[1]日色雄一.日本考证学派《灵枢》研究之考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2]宋东映.明代中日书籍之路[J].科教文汇,2008:10.

[3]史世勤.中医传日史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13.

[4]小曾户洋.中国医学在日本[J].文史知识,1997:4.54.

[5]真柳诚.中医典籍的日本化[J].环球中医药,2012:57.

[6]杨晶鑫.论日本汉方医学体系的最初形成[J].医学与哲学,2009,30(11),70.

[7]大塚敬节.大塚敬节著作集别册[M].东京:春阳堂,1982: 75.

[8]刘克申.儒医一本化启迪——曲直濑道三与《启迪集》[J].医古文知识,2005:1.

[9]矢数道明.近世汉方医学史[M].名著出版,昭和57,106

[10]石原明.日本の医学[M].至文堂.昭和38:106.

[11]小曾户洋.汉方の历史[M].名著出版社,1999:142.

[12]安井広迪.曲直濑道三とその医術[J].汉方の临床,1987 (12):20.

[13]杨晶鑫.曲直濑流派医学体系及其学术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3):34.

[14]大岛蘭三郎.曲直濑一溪道三の入信问题に就て[J].日本医史学杂志,昭和17:9,371.

[15]远藤次郎.《启迪集》与日本医学之自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33(1):89.

[16]安西安周.日本儒医研究[M].东京:龙吟社,1943:27.

[17]廖育群.关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全豹之述与一斑之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33(1):97.

[18]潘桂娟.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与兴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

[19]郑红斌,陈咸.中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2):9.

[20]小曾户洋.日本汉方医学形成之轨迹[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33(1):83.

R222.15

A

1006-3250(2016) 01-0076-04

2015-03-20

马 骏(1977-),女(满族),主任记者,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通讯作者:王育林(1958-),男,教授,从事中医古籍训诂与医学词汇研究,Tel:13910955001,E-mail:wangyulin44@163.com。

猜你喜欢

汉方医书启迪
神医的秘方
“神药”出厂价18元零售卖1000多元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浅谈紫砂《汉方》壶的创作美感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
自然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