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合耳背放血疗法治疗痤疮62例
2016-01-31胡玲
胡 玲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404000)
中药配合耳背放血疗法治疗痤疮62例
胡 玲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404000)
痤疮;中药;耳背放血疗法;外敷疗法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青春期后往往会自然减轻或痊愈。笔者自2010年以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配合耳背放血疗法治疗痤疮6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本院门诊皮肤科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病程6个月~6年;年龄16~23岁。痤疮由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病例入选大多以炎性丘疹、脓疱、结节为主的多形性皮损的患者。
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加外敷疗法:枇杷清肺饮加减:桑白皮20 g,黄芩15 g,栀子10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20 g,牡丹皮20 g,车前子(布包煎)15 g,泽泻15 g。皮脂溢出多者加生山楂;感染重者加野菊花;形成结节者加夏枯草、浙贝母;便干者加生大黄(后下)。上方水煎温服200~30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外敷操作:取药汁100 mL,待药汁自然冷却后,用3~5层纱布蘸药汁冷敷面部,每次5 min,每日冷敷2~3次。
耳背部放血疗法:患者端坐位,取患者双侧耳背近耳轮处明显的血管1根,经揉搓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用针头或三棱针划破血管。使血自然流出,或轻轻挤压,出血5~10滴,消毒切口盖上纱布。1次未愈者,1周后另选血管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皮损基本消失或全部消失;显效:皮损消失50%以上;有效:皮损消失40%以上;无效:皮损消失小于30%。
经1个月治疗后:治愈36例,占58.06%;显效18例,占29.03%;有效6例,占9.68%;无效2例,占3.23%。总有效率96.77%。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于2012年8月9日就诊。主诉面部痤疮2年余,加重2 d。查体:面部皮脂分泌多,有散在淡红、鲜红丘疹,伴有少量小脓头和结节,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微数。证为肺经风热。给予枇杷清肺饮加减:桑白皮20 g,黄芩20 g,栀子1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夏枯草20 g,赤芍20 g,牡丹皮20 g,车前子(布包煎)15 g,泽泻15 g,生山楂20 g,生大黄(后下)5 g。每日1剂,连服7剂。并取其药汁冷敷面部,配合耳背放血疗法。复诊时,患者自觉面部皮脂溢出减少,丘疹色淡,大便干结已消失。在原方基础上去大黄,减小药物剂量,再连服7剂,随访已治愈。
讨论
痤疮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风粉刺”相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中医认为青年人气血充足,阳热偏盛,而易致肺经蕴热,加之外感风热之邪而发病。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情志不畅是导致发病的条件;血瘀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治宜清肺胃湿热,佐以解毒。方中用桑白皮、黄芩、栀子清热宣肺和胃;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牡丹皮凉血解毒;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现代药理研究,生山楂有控制皮脂溢出的作用。用药汁冷敷面部,可使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经皮肤吸收,直达病灶部位,达到泄热消肿止痛的目的。
在人体表面放血治疗疾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医疗方法,《灵枢》称其为“启脉”“刺络”,后世称“刺络入血”,俗称“刺血疗法”。它根据“血实宜决之”及“泄热出血”治疗原则,且尚有“给其病必先去其血”的论断。因此,耳背部放血疗法具有良好的疏通经络、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镇静泄热、消炎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其操作简便、有效、安全、经济,便于推广应用。
此外,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大便畅通;少吃甜食、辛辣油腻的食品;不用手挤压患处,防止感染。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