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作家余华的文化思考

2016-01-31郭丽英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福贵春生死神

摘  要:活着是一门艺术,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本论文将以《活着》为例,来探讨余华是怎样看待活着,人又该怎样的活着。

关键词:忍;不死;平平淡淡

作者简介:郭丽英(1989.3-),女,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辽宁师范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活着,从呱呱落地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活在世上,但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地活着的时候,你会不会忽地感到茫然,你会怎样回答,是为别人活着还是为自己活着,对于这个选择题,大多数人可能会很清楚地道多出谁而活,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活着,因为它不再是一个二选一或二选二这样简单的题目了,谁也不能复制谁活着的方式,是风风火火一辈子还是平平淡淡一辈子,亦或是先苦后甜一辈子,亦或是先甜后苦一辈子?……诚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作家内心的体现,体现了作家内心的东西。仔细阅读《活着》我们便可以从中寻到作家余华给出的活着的出路,也就是说在《活着》里余华耐心地引导我们人应该怎样地活着:忍,不死,平平淡淡。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1]所以在《活着》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忍”的哲学。活着,不管是富有也好,贫穷也罢,活着便要承受和享受活着所赋予我们的。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活着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或者到底怎样活着,但只要活着,我们更多的是顺其自然,无论是逆来顺受,还是如鱼得水,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安之一隅。有庆才十二岁,由于经常跑着上学下学、喂羊,家里学校两头跑,贫寒的生活早已使孩子习惯,苦难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乐观和坚毅,他甚至都不会觉得自己可怜,活在自己的乐土里。这种长年累月的跑竟让他跑出了名堂,跑出了第一。正应了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孩子对生活的隐忍也让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活着便能创造奇迹。如果不是这种近乎拼命地跑,有庆估计跟别的小伙伴没什么两样,或许还不如其他的小孩子,甚至连参加长跑的勇气都不见得有,更谈不上拿名次了。作为一个小孩都懂得对生活的隐忍,就更不容说大人了,苦难早就练就了他们对生活逆来顺受的本领。

不想死就不会死,不想死就能活着。“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2]经历过生死的人或许才知道要不要活,怎么活,就像刀架到脖子上才知道自己想不想死,饭放到跟前才知道想吃不想吃一样。这个时候我们或许会更多地庆幸自己没有死。正如活着的人推测,自杀的人在从迈开脚步,纵身一跃的一刹那可能也会后悔自己怎么就要死了呢,后悔不该跳,只可惜踏进死神的门槛儿就不能再出来了。福贵似乎从来不肯买苦难的账,在经历过一个个看似极有可能把他摧垮的苦难后,他反而更坚定活着了,到最后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然而“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3]春生不说福有多大吧,但也算是命大之人了。少年时期就被抓壮丁打仗,也是经过枪炮雨林的,不说立下多少战功,但也时时刻刻与死神抗争,可以说在那样艰苦,朝不保夕的年代自己都活下来了,是因为那时的他还没想过死,他活下来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吃过苦,挨过饿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男人,他再也扛不住了,纵使战死沙场之人也不愿再活着了,“福贵,我每天都被他们吊起来打。”[4]走南闯北打了那么多仗的人这个时候想到的是死,生死在于一念之差,不想死可能就会死里逃生,想死怎么也就活不了了。身上的苦很多时候我们会坦然接受的,精神上的往往会把我们折磨的不像人,就这样死神趁虚而入。

“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7月3日)《活着》一方面记录和再现了我们中国人名所经历过的苦难亦或是光辉岁月,见证了我们中国人民活着所面临的处境和所遭受的际遇,同时也真实地呈现了我们自己生活的轨迹,留下了我们活着是痕迹。它提醒我们不断地思考人究竟为何而活,该怎样地活着。是一心一意争名逐利,光宗耀祖显赫一时,还是平平淡淡,静享活着所赐予我们的安然。龙二、春生也曾名噪一时,不可一世,但最后一个被毙,一个自杀,都没能活长久,反而福贵当年从地主家阔少爷退变成穷苦大众,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长久地活着,逃过了解放后被毙掉的可能,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的毒打。回过头来我们似乎也就会找到他活着的经验,那便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5]

当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还可以津津有味地回想过去的时候,我想能够如此坦然回忆过去的人应该更多的是那种从小到老没经过多少可以称得上是苦难的东西的人,或者那种早年经历可以成为让人艳羡的“好汉当年之勇”之人吧,但如早年饱经人世艰辛,活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体味过亲人一个个先自己而去,孤身一人时还可以比常人更清晰讲述自己过往的人,对过去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活着的伟大,毕竟没有多少人会对苦难依依不舍。当他们欣然于回忆过去回忆苦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窥见他们对于活着的态度,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没死就得活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坦然。

注释:

[1]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2]同上第70页.

[3]上第166页.

[4]上第168页.

[5]上第205页.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福贵春生死神
曹春生作品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死神来了地球版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
THREE BODY THE THIRD
曹春生
THREE BODY THE THIRD
不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