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

2016-01-30董建琦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山西省山西文化遗产

董建琦

人常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三晋之地,汾水之滨,华夏文明之源,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也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不仅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之一,是人类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理想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笔者通过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采用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目录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zgfy.org/)、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xigov.cn/)、山西省11地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及相关文化网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其中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以及部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名称为“杂技与竞技”。

数据中同一名称出现在不同级别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按最高级别来统计,对不同地区联合申报同一项目,按行政区域进行拆分。同时,收集到的数据中无杂技类项目且均具有体育属性,因此不对此作特别处理,都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山西省各市体育非物质遗产数据表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空间分析法。运用ArcGIS10.2系统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进行核密度、市域和流域特征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结构、区域和类型特征分析。

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

2.1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结构

截至2016年7月31日,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1项,其中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比重为12%;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比重为31%;市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比重为57%。整体呈金字塔结构(见表2)。

表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数量表

其级别与数量呈负相关。级别越高,数量越少;级别越低,数量越大。这反映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础较好,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省目前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出自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其他批次未见有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2.2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

参考崔莉在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基本类型,即竞技类(球类、竞力、竞速、竞渡、斗兽);表演类(龙狮、灯舞、杂耍、其他);健身类(武术、健身舞蹈);游艺类(游戏、棋牌);综合类(文化空间)。按照此分类方法将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逐一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遗产各类型统计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类型结构特征表现为:健身类为主,共计31项,占总数的63%;其次为表演类,11项,占总数的23%;第三是游艺类,4项,占总数的8%;第四为综合类,2项,占总数的4%;最后是竞技类,只有1项。其中,健身类集中在武术的拳法、套路,如心(形)意拳、通背缠拳等。山西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流传在全国的129个拳种中,有一半在山西广泛流传,且有20余项起源于山西,显示出山西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与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有关系。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战场,在不断的对敌斗争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交流、融会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武术文化。而竞技类只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忻州挠羊赛入列,显示出山西省竞技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

3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3.1 区域分布特征

依据山西的地域特色和行政划分,人们约定俗成的将山西分成晋北(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太原、吕梁、晋中、阳泉)、晋东南(长治、晋城)和晋南(临汾、运城)四个区域(见表4)。

表4 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类型分布数量表

从空间分布数量来看,晋中地区一枝独秀,共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占到了总数的61%,其中健身类多达24项,这与晋中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明末清初,山西物产丰富,但地广人稀,煤炭、丝绸等物产随着山西商人流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些山西商人尤以晋中地区为最,以致在后期形成了晋中地区独有的晋商文化。随着晋商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即镖师,这些镖师依附于镖局,为商号工商铺户业务往来、货物、贷币的正常运转走南闯北。他们在走镖途中的大展拳脚既保证了所押物质的安全,也丰富了中华武术的拳法和套路;其次为晋南有13项,集中在表演、健身、游艺类,占总数的25%;晋北第三,各类型均有涉及,占总数的10%;晋东南数量分布最少,只有2项,分别为表演类和游艺类。

总体而言,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数量和类型分布不均,晋中地区数量最多但类型分布不均,晋南晋北较多且类型分布比较均匀,晋东南最少并且类型单一。

3.2 市域分布特征

在ArcGIS10.2中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域数量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分布状况图1,图中市域色块越深,代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越多,反之,数量则越少。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太原、晋中最多,分别是15、13项;临汾运城较多,分别有7、6项;朔州有3项;忻州、阳泉、长治、晋城、吕梁也有一两项;大同至今没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呈现出以省会城市太原为中心地带,依次向南北两面辐射的特征,并呈现出中间多、北部少、南部较多、东西两侧较少的格局。

图1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域空间分布图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有着近五千年的历史,以多彩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被中外所知。据有如此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太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晋中紧邻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紧随其后位于第二;而大同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在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方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失。

3.3 密度分布特征

在ArcGIS10.2系统中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得到图2。

图2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分布示意图

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级核心圈和2个小核心圈。其中,高密度核心圈是以太原为核心区,其辐射范围包括晋中、忻州;次级密度核心圈分别以临汾和运城为核心区;2个小核心圈分别以朔州和阳泉为核心区。

太原、晋中地处山西省的中心位置,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中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以山西核心部位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圈。

而临汾、运城在上古时期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帝王世纪》中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有“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之说。从尧舜禹开始,临汾、运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临汾、运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熠熠生辉。其中运城的“河东风筝” 就是这些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其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期,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3.4 流域分布特征

山西省四周都为山河所环绕,有“表里山河”之称。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的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 138km2,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 133km2,占全省面积的37.8%。将山西省流域水系分布做底图,将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状况利用ArcGIS10.2软件做可视化处理得图3。

图3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分布示意图

通过图3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西省水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山西的主要河流水系分布基本一致。在黄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集中汾河水系,共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其次是其支流漳水河水系,有6项;在海河流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沿着滹沱河水系,漳卫河水系、永定河水系等支流分布有42项。由此可见,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省主要河流水系格局相关,尤其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汾河流经山西的多个地市,全长713km,对山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与河流在古代是作为交通和文化传播通道有关。交通的便利有利于人员的往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流动,从而产生出了众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呈金字塔形状,级别与数量呈负相关,级别越高,数量越少;类型结构中以健身类为主且多为武术拳法,表演类为次,游艺类、综合类较少,竞技类最少。在区域分布上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晋中地区一枝独秀但类型分布不均,晋南、晋北次之且类型分布比较均匀,晋东南最少,且类型单一;在市域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省会城市太原为中心地带,依次向南北两面辐射的特征。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级核心圈和2个小核心圈;山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密集在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与山西省主要河流水系呈现出耦合关系。

4.2 建议

(1)进一步深挖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大非遗项目的普查力度。山西省是我国的文化大省,也是资源大省,拥有众多宝贵的体育文化财富,但是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部分资源濒临流失或消亡,挖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申报制度和类别划分体系。在整理、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山西省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概念模糊、归类不当的情况。如有的地方将社火归为体育类,有的则将其归入民俗或舞蹈类。

(3)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挂钩,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体育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

[1] 马冬雪,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6):19~24.

[2] 崔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探索性研究——基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G].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2015.

[3] 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1166~1171.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 王林,陆海.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85~90.

[6] 张春梅,段丽梅.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关系探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2):66~69.

猜你喜欢

山西省山西文化遗产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叹五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