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评价模式的研究

2016-01-30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杠铃百分比级别

张 龙

举重是我国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小级别是我国优势级别,多次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夺金。优秀运动员比赛条件下的成功技术,可被认为是最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的合理技术[1]。在近几年国内举办的重大举重比赛中,笔者收集了大量小级别优秀运动员比赛条件下抓举成功的相关技术资料。通过对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整体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评价模型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期为抓举技术的科学化诊断和评价以及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参考,并对我国举重运动的训练和竞赛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近几年国内举办的重大举重比赛抓举前六名运动员试举成功的三维技术录像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举重比赛信息情况一览表

本研究包括:56公斤级、62公斤级、69公斤级、77公斤级四个级别,共计38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试举95人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举重抓举技术评价的资料作为参考,重点研究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研究课题,并对举重抓举技术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在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竞技体育中心从事举重的科研人员、国家举重队教练及生物力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和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中使用频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抓举技术指标,确定了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评价指标。

1.2.3三维定点摄像测量法在比赛场地使用Panasonic NVGS55和Sony DCR-HC52E数码摄像机各一台,按照三维摄像测量的要求架设摄像机。两台摄像机通过举重台中心的主光轴之间的夹角约为90度;两机主光轴对准运动平面,拍摄距离13m,机高1.5m,拍摄频率为50帧/s。

摄像机架设完毕后,用PEAK三维标定框架对运动范围进行标定。运动员在同一区域进行举重比赛,维持两台摄像机的位置及各种拍摄条件不变,选择运动员抓举技术进行拍摄。

1.2.4SIMI三维运动解析法使用SIMI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影像进行分析;解析采样频率为50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的低通滤波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方法计算解析点的三维空间坐标。

1.2.5数理统计法所有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存储,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将相关的运动学参数按运动员的级别分组,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2.1.1指标选取的原则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数量概念的具体数值,它包括指标的名称和指标的数值两部分[2]。 指标可以反映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定量化信息。把各项单独的指标综合起来,形成各指标紧密联系的系统化的指标群就构成了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具有便于测量、信度高、误差小、容易获得综合结论等优点。抓举技术构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需要建立抓举技术指标体系来反映整个系统发展的情况。

抓举技术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整个抓举技术评价工作的基础,涉及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筛选抓举技术评价指标和建立抓举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在科学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即要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灵敏、便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来反映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水平。并且,除了把握指标体系设计的独立性、完备性、可测性、导向性以及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规范要求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明确指标的概念及科学内涵,所选的指标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抓举技术的本质[3];可操作性要求所选指标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要具有可测性和尽可能支持现有的资料。在实际调查中,指标数据要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对于那些不可测的指标,或者不易操作的指标要予以剔除。综合起来就是以评价的目的和要求为准绳,以文献资料与专家访谈的结果为依据,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4]。

(2)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原则。全面性要求指标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抓举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本质特点。既要体现技术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技术的专项特点;简洁性要求所选指标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用较少指标反映更多信息,避免重复和相似指标,力求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简洁灵敏[5]。

2.1.2抓举技术阶段划分根据研究需要和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将抓举技术结构分为:伸膝提铃阶段(即从杠铃离地开始到伸膝最大时刻结束OA)、引膝提铃阶段(膝关节角从伸膝最大时刻开始到引膝最大时刻结束AB)、发力阶段(从引膝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BC)、惯性上升阶段(从杠铃速度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达到最高点时刻结束CD)、下蹲支撑阶段(从杠铃达到最高点时刻开始到杠铃下降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DE)、接铃完成阶段(从杠铃下降速度达到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速度为零时刻结束EF)、起立阶段(FG)七个阶段。具体划分动作阶段的特征画面见图1。

图1抓举动作各阶段特征画面

2.1.3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筛选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筛选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初选,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法来进行确定。在运动员和杠铃构成的抓举技术系统中,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是内容,杠铃的运动方式是形式,运动员的技术能力通过杠铃的运动状况表现出来。对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实质上是分析杠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即杠铃在空间内的几何位置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抓举动作的技术动作由伸膝提铃、引膝提铃、发力、惯性上升、接铃等基本环节按照严格的时空顺序排列构成。每一技术环节之间都紧密相连,下一个技术环节的开始就是前一个技术环节的结束;每一个技术环节动作完成质量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下一个技术环节的发挥;每一环节都有特定的要求和特点。通过把抓举技术划分为几个连续的运动环节,以及研究各运动环节在整个技术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从整体上对抓举技术进行把握,也是区分不同技术动作的依据。

根据文献资料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有效的指标结合运动技术评定指标体系,将抓举整体技术指标划分为三类:时间类指标、空间类指标和时空类指标。其中空间类指标包括抓举技术各阶段杠铃上升高度比;时间类指标包括抓举技术各阶段的时间比;时空类指标包括抓举技术各阶段杠铃速度变化百分比。根据专家访谈法的结果确定抓举整体技术指标共11项(见表2)。

表2 抓举整体技术指标名称及编号一览表

2.2 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通过收集大量优秀运动员的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体系中各构成指标的参数值,采用均数技术结构建模法,经统计处理而得到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模型的特征值;建立模型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全国举重冠军赛、2012年全国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2013年全国举重锦标赛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举重预赛中男子举重项目前四个公斤级别抓举前6名运动员的技术资料。建立的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模型中除了指标特征值外,还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权重值的大小对各指标进行排序。建立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层次模型流程见图2。

图2抓举技术结构层次模型建立流程图

2.2.1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目前,举重抓举成绩与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之间构成的系统中,诸指标对举重抓举成绩的影响尚不清楚。灰色系统是指既包含有已知信息,又包含有未知信息的系统[6]。由于灰色关联分析不受概率分布的影响,而且所需样本量小,结果直观,所以,运用灰色系统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前四个级别整体抓举技术指标进行分析,能得到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

设已知数列{X0}(抓举成绩),比较数列{Xi}i=1,2,…,n(抓举整体技术指标)。具体步骤如下:

(2)求差序列。求各个时刻的Xi与参考数列X0差的绝对值,记

△i(k)= |X0′(k)-Xi′(k)|

(3)求两级最小差与最大差。两级最小差,△i(k)= |X0′(k)-Xi′(k)|,取最小值min|X0(k)-Xi(k)|。在所有最小值中取最小值,得到两级最小差:minmin△i(k)=minmin|X0(k)-Xi(k)|=a;同理得两级最大差: maxmax|X0(k)-Xi(k)|=b,i=1,2,3…n;k=1,2,3…m。

(4)计算X1,X2,X3,Xk对X0的关联系数

公式中的ρ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0,1),一般取0.5,本文ρ=0.5。

(5)计算关联度

(6)根据关联度ri的大小确定各指标对系统的关联程度。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指标跟系统的关联程度越强。

2.2.2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整体抓举技术指标权重确定和指标排序根据公式计算出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各项指标在因变量(抓举成绩)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可以为各项指标赋权。

刘慧泉(1994年)在对划船运动训练成绩的综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用评价指标与一核心指标的关联度确定评价权重的新方法,即用关联度的平均值归一化后得到的值作为综合评价权重。研究结果表明有较高的可靠性[7]。指标权重计算公式:

βi=ri/Σri(i=1~n)

杨家荣(1996年)从数学上验证了使用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归一化对指标赋权的科学性,并提出灰色关联度的变权排序理论。本研究按照上面的方法对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体系各入选指标进行指标的赋值并对指标进行了排序,具体结果见表3、表4、表5、表6。

通过SIMI三维运动解析法解析近几年在全国重大举重比赛中56kg、62kg、69kg、77kg四个级别抓举前六名运动员比赛的视频,得到各级别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运动学参数。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各指标与抓举成绩之间的关联度,再根据各指标与抓举成绩的关联度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然后对各指标进行排序。

56公斤级各指标的排序如下:X1>X3>X7>X9>X4>X8>X11>X5>X2>X6>X10。可以看出与56公斤级抓举成绩最密切的指标分别为伸膝提铃时间百分比、发力时间百分比、发力铃升百分比、伸膝提铃速度增长百分比。

表3 我国56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览表

62公斤级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与抓举成绩的关联度排序为:X1>X4>X5>X8>X7>X9>X3>X6>X2>X11>X10。与62公斤级抓举成绩密切相关的首先是伸膝提铃时间百分比、惯性上升时间百分比;其次是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惯性上升铃升百分比。

表4 我国62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览表

69公斤级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与抓举成绩的关联度排序为:X1>X8>X4>X5>X9>X7>X3>X11>X2>X6>X10。与69公斤级抓举成绩密切相关的指标首先是伸膝提铃时间百分比、惯性上升铃升百分比;其次是惯性上升时间百分比、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

表5 我国69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览表

77公斤级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与抓举成绩的关联度排序为:X1>X8>X5>X4>X9>X3>X7>X6>X11>X2>X10。与77公斤级抓举成绩密切相关的指标首先是伸膝提铃时间百分比、惯性上升铃升百分比;其次是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惯性上升时间百分比。

表6 我国77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一览表

2.2.3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模型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模型,主要包括指标名称、指标特征值、权重及指标排序,涵盖时间、空间、时空三大类共11项指标,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抓举整体技术进行评价。依据举重抓举整体技术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的具体功能和特征建立反映抓举整体技术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举重抓举整体技术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抓举整体技术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每个运动员的抓举技术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又有其共性。建立优秀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可以把优秀运动员的共性特征科学地概括和准确描述出来,为运动员确定抓举技术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同时为运动员早期抓举技术训练起到导向作用,是实现运动员抓举技术训练科学化的前提。以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的共性特征为基础,建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结构模型(见表7、表8、表9、表10)。

表7 我国56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一览表

表8 我国62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一览表

表10 我国77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一览表

通过研究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可以发现前四个级别抓举技术整体性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时间属性指标方面。通过抓举整体技术模型可以看出56kg、62kg、69kg、77kg四个级别提铃各阶段时间百分比大小排列顺序一致:即伸膝提铃时间比>惯性上升时间比>发力时间比>引膝提铃时间比。

(2)空间属性指标方面。除了56kg级以外,其它三个级别排列顺序一致。提铃各阶段铃升百分比56kg级表现为:惯性上升铃升百分比>发力铃升百分比>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引膝提铃铃升百分比;62kg、69kg、77kg三个级别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惯性上升铃升百分比>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发力铃升百分比>引膝提铃铃升百分比。

(3)时空属性指标方面。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提铃各阶段杠铃速度增长节奏为:伸膝提铃阶段>发力阶段>引膝提铃阶段。伸膝提铃阶段和发力阶段是杠铃速度增长的主要阶段,伸膝提铃阶段杠铃速度平均增长0.96m/s,相对于最大杠铃速度的百分比为54%;引膝提铃阶段杠铃速度平均增长0.22m/s,相对于最大杠铃速度的百分比为12%;发力阶段杠铃速度平均增长0.61m/s,相对于最大杠铃速度的百分比为34%。

通过研究抓举各阶段提铃效率,可以进一步了解各阶段在抓举整体技术中的作用和目的,以及每一阶段提铃的特点。提铃效率的计算方式为:用各阶段杠铃上升高度百分比比上各阶段所用时间百分比得到。通过研究发现,四个级别各阶段提铃效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发力阶段效率>惯性上升阶段效率>引膝提铃阶段效率>伸膝提铃阶段效率。根据各阶段提铃效率排序结合我国小级别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特点对提铃各技术阶段的作用和要求按阶段进行如下分析。

(1)伸膝提铃阶段。伸膝提铃阶段提铃效率最低,表明伸膝提铃阶段提铃较慢,主要是因为人体需要克服杠铃的惯性,使杠铃由静止状态获得一定初速度,并把杠铃提拉到一定的适宜的高度,为发力阶段做好准备;伸膝提铃阶段杠铃的提升主要靠伸膝的力量来完成。这一阶段如果髋关节过早的打开参与提铃会造成杠铃在这个阶段提升过快,而在发力阶段不能充分展髋发力,导致杠铃不能到达运动员完成下蹲支撑所必要的高度从而造成抓举失败。所以这个阶段要充分利用伸膝蹬腿的力量提拉杠铃,使杠铃重心靠近人体重心,腰背绷紧,压住臀部,使杠铃到达膝盖位置[8]。

(2)引膝提铃阶段。伸膝达到最大后膝关节开始回屈出现引膝动作。这个阶段称为引膝提铃阶段或过渡阶段。该阶段提铃效率介于伸膝提铃阶段和发力提铃阶段之间,说明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在抓举引膝阶段还能保证杠铃在垂直方向上的快速上升,是抓举技术较好的体现[9]。为使发力阶段能有更好的发力条件,膝盖在该阶段出现了回屈,这很容易造成提铃速度的下降,而我国小级别男子优秀运动员引膝阶段提铃效率要高于伸膝提铃阶段,说明引膝技术比较合理。

(3)发力提铃阶段。发力阶段提铃效率最高,在较短时间内使杠铃移动了较大距离,体现了发力阶段爆发式用力的提铃特点。Vassilios Gourgoulis的研究表明[10]:发力阶段杠铃垂直方向上的输出功率显著性高于伸膝提铃阶段杠铃垂直方向上的输出功率。这个阶段提铃效果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惯性上升阶段杠铃获得的初速度的大小。这个阶段运动员要充分伸展身体,积极蹬腿伸髋和伸展躯干,耸肩、提肘、提踵,尽量延长发力的时间增加杠铃的冲量。

(4)惯性上升阶段。该阶段提铃效率仅次于发力阶段。在杠铃惯性上升期间运动员靠提肘拉腕使杠铃继续升高,并利用杠铃的反作用力迅速下蹲。惯性上升的高度将直接影响运动员是否能够完成下蹲支撑动作。

2.3 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单项评价标准的建立

在构建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标准。本文采用评分评价法。通过对优秀男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抓举技术进行数理统计,得到各评价指标相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把二倍的标准差按区间平均分为5等分,每个区间对应一个分值。各项指标的参数值对应的单项评分评价标准即为每项指标的具体分值。把各单项指标的分值加起来就得到了抓举技术的整体分值,可作为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5分制评分表见表11至表14。

表12 我国62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单项评分表

表13 我国69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单项评分表

表14 我国77kg级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单项评分表

以上的评分评价表给出了抓举整体技术的单项评分标准。运动员根据自己所属的级别对照相应指标的评分标准得到各单项指标的分数,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从而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技术,并在以后的训练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同运动员间同一指标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不同运动员间的技术差异,可以为不同运动员间相互比较和学习提供评价基础。

2.4 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综合评价标准的建立

评价一个运动员整体抓举技术的优劣需要通过所有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价。在单项评分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分标准,即根据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和各单项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求出综合得分,综合得分评价标准制定的具体方法为

∑ti×βi(i:1-11)

公式中的t为指标单项得分、β为单项指标权重、i为指标排序。

为了对本研究建立的抓举整体技术评价模型的实用效果进行验证,以56kg级两名运动员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与专家经验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抓举过程实际图像进行了分析。下面即是以龙清泉与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详见表15。

表15 龙清泉与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得分表

由表15可知:龙清泉抓举整体技术综合得分为37(3.36),吴景彪综合得分为45(4.15),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综合得分高于龙清泉。龙清泉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中得分较低的单项指标是: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百分比、伸膝提铃时间百分比和惯性上升阶段铃升百分比指标;而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中得分较低的单项指标是:伸膝提铃铃升百分比、伸膝提铃速度增长百分比、引膝提铃速度增长百分比。

专家经验观察结果如下: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好于龙清泉。研究认为龙清泉抓举整体技术存在问题的环节有:伸膝提铃环节和惯性上升环节,具体表现为伸膝提铃不充分、惯性上升距离过大。虽然过高的惯性上升高度有利于运动员做下蹲支撑动作,但会造成能量的浪费,因为过高的杠铃惯性上升高度是以牺牲杠铃的最大重量为基础的。研究认为龙清泉如果改进以上技术还有提高成绩的空间。

吴景彪抓举整体技术存在问题的环节有:伸膝提铃环节和引膝提铃环节,具体表现为伸膝提铃阶段发力过快、引膝提铃阶段速度出现下降。高水平运动员在整个提铃过程中能保持杠铃速度的持续增长,建议吴景彪改进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技术。

以上分析情况反映出研究建立的我国小级别抓举整体技术评价模型与专家经验观察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该模型符合我国小级别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规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3 结论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抓举技术定性分析理论框架,确定了抓举整体技术指标体系包括提铃各阶段时间百分比、提铃各阶段铃升百分比、提铃各阶段铃速增长百分比指标11项,建立了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指标评价体系。

(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根据各指标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联度确定抓举整体技术指标权重及对整体技术指标进行排序,建立了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模型,模型包括指标名称、指标特征值、指标权重和指标排序。

(3)采用评分评价法中的等分法得到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5分制单项评价评分表,建立了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单项评价评分标准,并在单项评价评分标准基础上提供了抓举整体技术综合评价方法。

(4)通过运用抓举整体技术综合评价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专家经验观察结果及实际抓举过程图像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我国小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评价模型符合我国小级别运动员抓举整体技术规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毕志远,张龙,艾康伟.陆浩杰与吕小军举重抓举技术的对比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4):40~43.

[2] 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肖熙.湖南省CUBA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模式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霍洪峰,赵焕彬.运动鞋生物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7(5):108~111.

[5] 彭向阳.湖北省女子拳击运动员体能指标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6] 邵珠艳,王召运,宋艳红.医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影响因数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1):65~66.

[7] 刘慧泉,何国民,汪福宁.对划船运动训练成绩的综合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73~75.

[8] 任景萍,叶鸣,等.对抓举动作技术身体各环节运动特征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6):104~107.

[9] 刘功聚,毕志远,等.我国小级别(56~77kg级)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速度指标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5(5):125~128.

[10] Vassilios Gourgoulis.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snatch of elite Greek weightlifter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0(18):643~652.

猜你喜欢

杠铃百分比级别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位移类指标分析
杠铃练习可增肌
级别分明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你是什么级别的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浅谈高考体育专业学生如何用杠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