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治鸭瘟
2016-01-30蒋福妹
蒋福妹
(江苏省沭阳县官墩乡畜牧兽医站, 223600)
中草药防治鸭瘟
蒋福妹
(江苏省沭阳县官墩乡畜牧兽医站, 223600)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见于鸭、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对养鸭业和养鹅业危害很大。本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时流行。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笔者在临诊过程中,试用中草药治疗该病9500余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1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病鸭表现精神委顿,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羽毛蓬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严重的病鸭静卧地上不愿走动,驱赶时,两翅扑地而走,行不远又蹲伏于地上。病鸭两脚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沾湿,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而不能张开。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小出血点,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个别病鸭频频咳嗽;同时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剖检见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牢固,不易剥离。头颈肿胀的病鸭,皮下组织有黄色胶冻样浸润。喉头部和口腔黏膜有淡黄色假膜覆盖,剥落后露出出血点和浅溃疡。全身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粘连在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
2 方剂组成
肉桂30g(另包)、桂枝25g、生姜100g、巴豆20g、全蝎4只、蜈蚣4条、朱砂15g(另包)、板蓝根20g、党参20g、枳壳15g、桑螵蛸20g、高良姜25g、乌药15g、神曲45g、川芎20 g、车前子20 g、郁金20 g、滑石100 g、白蜡20 g、甘草20 g,可供100只成年鸭用。
3 用法
将上药放在瓦罐内,加水5kg,煎液约2.5kg(肉桂、朱砂后放),待凉再加米酒0.5kg,然后用注射器抽取药液,每只注灌15-20ml,每天服一剂,连服3天为一疗程,一般病鸭一个疗程即可治愈。
注意事项:药后将鸭圈于舍内1小时,禁止饮水、下水,避风寒,否则前功尽弃。
4 典型病例
2005年5月份,沭阳县官墩乡陈某养鸭1500余只,于65日龄时发病,症见病鸭精神沉郁,不愿下水,离群独处,饮欲增加,而食欲减退;两腿麻痹无力,伏坐于地,行动困难;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或下颌水肿,触之有波动感;眼有分泌物,常造成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形成小溃疡;鼻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部分病鸭有咳嗽;倒提病鸭时从口腔流出污褐色液体;腹泻,排出灰白色或绿色稀粪,有腥臭味,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沾染;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及水肿,黏膜上有绿色假膜;剖检病死鸭见皮下和浆膜下胶样浸润;病鸭口腔、食道与泄殖腔黏膜上有粗糙条纹状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假膜剥离后有出血或溃疡斑痕;腺胃和肌胃黏膜多数有充血或出血;小肠内外表面可见有4个出血性环状带(即前、后空肠环状带和前、后回肠环状带),小肠内散在大小不等的黄色病灶,与黏膜分界明显;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及坏死,坏死处呈灰绿色,夹有较坚硬的物质,剪切时发出磨沙声;肝脏壁面上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有时坏死点中间有小点状出血。诊断为鸭瘟,笔者嘱其用上方四剂,痊愈。
5 方解
中兽医认为,凡传染性疫病均属疫疠,治宜对症下药。方中肉桂暖肾壮阳、温中祛寒、活血止痛,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通阳气、化阳寒),生姜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巴豆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全蝎蜈蚣息风止痉、解毒解结、通络止痛,朱砂镇心安神、定惊解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桑螵蛸益肾助阳,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乌药行气止痛、温胃散寒,神曲消食化积、健胃和中,枳壳破气清积、通便利膈,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车前子利水通淋、清肝明目,郁金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白蜡滑石活血散瘀,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诸药合用,达到缓解病症,治疗本病的目的。
S858.23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1-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