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牛业发展经验
2016-01-30林松涛张培云韩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畜牧兽医局
文│林松涛 张培云 韩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畜牧兽医局)
呼图壁牛业发展经验
文│林松涛 张培云 韩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畜牧兽医局)
呼图壁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天山北坡中段,准格尔盆地南缘,素有“西出隘口,东进咽喉”之称,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境内南高北低,南部天山山脉是天然的牧场;中部呼图壁河冲积平原是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北部沙漠属于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全县总面积9721平方千米,辖六镇一乡,总人口23万,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
一、呼图壁县牛产业发展概况
呼图壁县牛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跨越三个阶段。1985年,全国首例西门塔尔胚胎移植牛在呼图壁县种牛场实验成功后,呼图壁县县委政府依据资源产业优势确立了以牛业为畜牧业发展主导方向。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以“建设全国奶业30强县和打造中国牛乡”为目标,全力推进牛产业发展,牛产业已成为全县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实现了牵着“洋”牛过万元的历史性跨越。截至目前,全县牛存栏95457万头,出栏191880万头,牛肉产量24636吨,牛奶产量249108吨。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呼图壁县牛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1.肉牛供种大县的地位逐步凸显。通过抓改良、扩规模、提品质,全县以优质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为主的核心群数量和质量有了大的飞跃,每年向区内外供应西门塔尔种牛1000头以上,已成为新疆重要的西门塔尔种牛供应县。
2.大规模肉牛繁育模式已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呼图壁种牛场和天山畜牧为主的一级纯繁基地,农区合作社(养殖场区)为主的二级扩繁,牧区全面杂交改良利用的肉牛发展模式。目前,呼图壁县年繁育西门塔尔为主的肉牛3万多头,年出栏肉牛15万头以上。
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在全面推广农牧结合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大户带小户”、“经纪人”及托牛所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促进了牛产业发展,特别是成功首创了牧区草畜联营合作模式并在全新疆掀起强劲的创建势头,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一支助推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生力军。目前,全县已建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169家,其中,肉牛(含育肥)合作社48个,奶牛合作社34个,托牛所5个,草畜联营合作社24个,辐射带动农牧户6000余户。
4.基地建设势头强劲。培育发展了呼图壁种牛场、维维、西域春等一批畜牧业生产龙头企业,牛的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全县已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场10个,奶牛养殖小区45个;规划建设肉牛养殖小区25个,千头肉牛繁育场2个,养牛户发展到3500多户。新疆图腾牧业6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场将在2016年年初试产;占地10000亩的牛产业发展科技示范园区正在建设当中。
5.呼图壁在国内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呼图壁县先后获得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黄牛改良先进县、全国青贮氨化示范县、全国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奶业加工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2013年中国第八届牛业发展大会在呼图壁县召开,2014年成功申报“呼图壁荷斯坦奶牛”地理标志。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先后出台了《呼图壁县加快奶牛业发展实施意见》《呼图壁县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的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每年将牛产业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全面加快以牛产业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
2.政策引导,金融扶持。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2012年以来,呼图壁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其中1000多万元用于牛业发展。二是加强金融信贷协调。针对养殖业投入周期长、成本大,金融部门对养殖户贷款额度小、门槛高的实际,县人民政府研究协调,出台政策,养殖户可用担保公司担保、在职职工信用担保、五户联保等灵活方式贷款,加大了信贷扶持力度。
3.科学规划,模式多样。按照“南肉北奶”的发展方向,构建了以南部牧区为肉牛繁育区和架子牛选育区,北部农区为肉牛育肥区及奶牛生产区的产业布局,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一是“合作社+小区+农户”模式,即农牧民自愿组织成立合作社,建立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改良、统一分红”的运营模式,增强养牛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规模化养殖效益。
二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即养殖、畜产品深加工、饲草料加工企业(公司)通过签订协议将养殖小区(合作社)、农户作为基地,为农户提供优良种畜、优质冻精,为企业提供优质饲草料、商品畜、优良种畜,实现企农双赢,促进了产业化发展。
三是“草畜联营模式”,即牧民以草场管护使用权、牲畜生产经营权、畜牧业设施使用权为资本入股,实行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并按股实行年度固定分红,牧民牲畜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后,家庭劳动力获得解放,可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牧区分散养殖向集约化养殖的转型,牧民向其他产业转移。
4.依托科技,健全服务。一是技术服务保障方面,全县拥有自治区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一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60人,配备村级防疫员102人,建立了“县有专家组、乡镇有技术指导组、村有乡村兽医”的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同时,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倾斜、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布局合理、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种牛场核心企业技术、人才优势,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累计培训农牧民6200余人次,培训乡村干部270余人次,技术骨干80余人,涌现出了一批农牧民技术骨干和优秀的畜牧业技术人才,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是技术服务机制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县有种畜禽管理站、乡镇有改良站、村有改良点”的三级改良网络,大力推行“优质优价、明码标价、畜主自选、质量承诺、效益双赢”的冷配服务机制,在开展技术服务过程中,强化服务承诺、冻精统管等措施,建立技术服务监督和制约机制,实行冷配签单制、诊疗处方制、收费票据制、服务承诺制和违规处罚制,全面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
5.抓龙头带动,延产业链条。随着牛产业的纵深发展,呼图壁县先后扶持壮大了呼图壁种牛场、维维乳业、西域春乳业、天山畜牧等多家畜牧业加工生产企业,牛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合作社大力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和“牛群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先进化、疾控法制化、粪污无害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安全化”的畜牧业“八化”建设,加速了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全面促进牛产业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走牛产业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之路,牛产业发展实现了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大转变。
6.抓安全生产,促健康发展。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一直以来呼图壁县坚持“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双轨机制,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了免疫抗体水平责任追究、“四级联动包扶”和“交叉双督查”等工作机制。同时,创新成立了动物防疫合作社,稳定了村级防疫员队伍;建成了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并通过自治区认证,扎实开展防疫和监测工作,各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均达到100%,年均完成各类动物疫病抗体检测10000份以上,确保了无重大疫病发生。
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呼图壁县成立了县畜产品检测中心,在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增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年均完成生鲜牛乳、饲料、动物组织等抽样检测3000份以上;在全县各挤奶厅、生鲜乳收购站、养殖场等设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42个,将畜产品检测中心、生鲜乳运输车、监测点纳入新疆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图像实时监控,建立了县乡二级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和县、乡、点三级畜产品监测体系,构筑了“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保障了畜产品的消费安全。
三、建议
1.发展规模化。呼图壁县家禽养殖、生猪养殖已先后实现规模化,目前奶牛养殖也正接受规模化的洗牌,下一个接受规模化洗牌的将是肉牛养殖。建议提高肉牛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成立牛业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的建设,改善部分合作社统一建设圈舍,分户独立养牛,相互之间没有利益联系,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明确,分配不公开等现状;进一步探索产业化经营方式,鼓励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到牛肉的生产过程中,监督其生产过程。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投资者参与到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建筑布局、设备配置、饲料贮备、加工控制、饲养管理、运输流通、技术培训等过程中去,监督规范整个生产过程,实现肉牛生产基地化、肉牛生产基地企业化,形成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及区、州相关项目资金,落实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综合应用金融信贷、财政补贴、项目资金、机制创新等手段,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协调商业银行降低养殖贷款门槛,延长养殖贷款期限,将养殖户棚圈、土地及参加政策性保险基础母牛纳入保险抵押范畴;拓宽融资渠道,克服肉牛养殖一般依靠投资者个人融资,成本高、难度大的瓶颈,克服肉牛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建了牛圈没有生产发展资金、散养农户贷款数额小、贷款周期短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