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
2016-01-30铁岭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铁岭112000
郭 英(铁岭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铁岭 112000)
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
郭 英
(铁岭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5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且同龄的75名体检显示健康的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1级、2级级3级高血压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3级高血压患者差于1级及2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则差于1级高血压,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受分级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高血压;分级;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类患者的机体循环状态处于异常的状态,而微循环状态作为有效反应机体血供的重要指标,对其在高血压患者的变化研究虽也并不少见[1-2],但是全面细致的研究仍十分不足。故本文中我们即就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5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且同龄的75名体检显示健康的人员为对照组。对照组的75名健康人员中,男性40名,女性35名,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62.0±7.3)岁。观察组的7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2±7.4)岁,病程2.5~18.0年,平均病程(8.0±1.3)年,高血压分级:1级25例,2级30例,3级20例。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和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方面包括甲襞微循环中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血流变中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上述指标的检测分别采用甲襞微循环检测仪及血流变分析仪。将两组研究对象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1级、2级级3级高血压患者的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检验软件包为SPSS16.0,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两大类,即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与计量资料的t检验,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对照组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1.03±0.11)%、(18.45±2.21)%及(9.09±0.97)mPa·s、(16.86±1.95)mPa·s,观察组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1.45±0.15)%、(26.87±3.10)%及(12.20±1.48)mPa·s、(23.23±2.52)mPa·s。
观察组中1级高血压患者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1.14±0.13)%、(9.78±1.08)%及(17.97± 2.20)mPa·s、(19.66±2.43)mPa·s;2级高血压患者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1.53±0.16)%、(26.25±3.07)%及(11.89±1.42)mPa·s、(21.28±2.42)mPa·s;3级高血压患者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分别为(1.97±0.18)%、(34.18±3.39)%及(13.95±1.60)mPa·s、(25.62±2.76)mPa·s。
观察组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3级高血压患者差于1级及2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则差于1级高血压,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且其可造成多系统器官的损伤,因此临床对于高血压的诊治重视程度一直较高,而受多类因素的影响,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在临床的发生率持续升高,故临床对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防控的相关研究一直较多。而此类疾病对于患者的不良影响主要与之相关的循环状态有关,而微循环状态作为循环状态中极为细致的一个方面,对其进行细致及全面的研究则极为必要。临床中与微循环相关的指标较多,其中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均是对其具有极高反应价值的指标[3-6],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这些指标的变化研究价值较高。本文中我们即就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及探讨,探讨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明显差于健康人群,表现为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中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血流变中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均明显高于监看人群,说明高血压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且级别越高的患者其状态越差,说明其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与疾病分级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血压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受分级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郭慧君,王知佳.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老年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153-1155.
[2] 汪有新,雷桂兰.血液流变学及动力学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3):384-386.
[3] 薛周山,王保奇,股子杰,等.改善微循环障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08-909.
[4] 张全福,靳双荣,肖永红.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hs-CRP的关系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56-2357.
[5] 何涛,刘秀华.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微循环形态与功能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5.
[6] 何涛,陶天琪,李玉珍,等.不同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2015,25(3):17-22.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0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