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脑瘫康复的心理护理
2016-01-30杨见萍
婴幼儿脑瘫康复的心理护理
杨见萍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14
【关键词】婴幼儿;脑瘫;心理护理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障碍及其他异常[1],是引起儿童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脑瘫康复治疗的长期性以及社会大众对脑瘫的片面认识,给脑瘫患儿的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效果。因此,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的心理护理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对2014-05-2015-05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50例婴幼儿脑瘫的心理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05-2015-05在我院接受脑瘫康复治疗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7例,女23例;年龄3/12~3岁,平均7/12岁,痉挛型19例,强制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17例,共济失调型9例。
1.2心理护理
1.2.1患儿心理护理:①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具备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和宽容豁达的胸怀,较强的亲和力和爱心与耐心是从事儿科护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做康复训练的小儿都存在着与家人尤其是妈妈的依赖性分离,而引起焦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通过协助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如为肢体障碍的患儿更换衣服、尿布,摆放坐卧位姿势、进食方法指导等,参与患儿与家长之间的游戏互动、逗引等活动,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机会,使患儿对我们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逐步的消除排斥,为小儿接受。②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需求: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0~1岁的婴儿处于口腔期,关注与口腔有关的活动,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经口的活动来获得快乐和安全感。在训练中对哭闹不配合的患儿可通过给安抚奶嘴安慰,或者是训练者通过变换不同的夸张口型配合声音,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1~3岁的小儿处于幼儿期,关心与直肠及肛门有关的活动,通过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而获得满足。因而,康复训练多安排在小儿睡醒,排过大小便,进食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精神状态好的时间进行。即使在训练中遇到要排便的患儿,也要暂时中断训练,使患儿尽可能的在放松、熟悉、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排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0~2岁的小儿属于感觉运动期,通过吸吮,咬、抓握、触摸、敲打等行动来探知世界。可选用握力球,牙胶、橡皮泥、沙包和有敲击功能的玩具来满足。2~7岁的小儿属于前运思期,能用语言符号、象征性游戏等手段表达外部事物。可选择表达不同意义的卡片、拼图及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套系玩具,如工程车、医院、商场购物等益智玩具。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0~1岁的婴儿期,主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信任对不信任;1~3岁的幼儿期主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自主对羞怯或怀疑[2]。结合以上理论在康复治疗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使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③康复训练中引入游戏和音乐:玩是小儿的天性,游戏是其表现形式,也是小儿生活的重要组成,可促进智力及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建立初步的社会交往。结合训练要领引入适当水平的游戏,可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训练效果。比如婴儿期多为单独性游戏,训练者可通过变换不同面部表情和喉部发出不同的声响,用鲜艳的颜色和能发出声响的玩具,触摸自己的手、脚、眼、口等,都能使患儿无比兴奋,调动其积极性。幼儿期多为平行性游戏,及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很少有合作性的动作,可通过比赛或带有韵律的示范动作,诱导患儿模仿。康复训练时,确保脑瘫患儿所处的位置有安全支持和足够的稳定,以防发生意外;关注患儿爱好,尊重患儿的个性和特点,允许挑选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玩具,允许患儿以自己的速度和自发性进行探索[3]。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不为国界、种族、历史、文化水平所限。音乐刺激可作用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改善其功能。已有研究证实音乐可降低人体的应激水平,解除焦虑和紧张、缓解疼痛、增强记忆、提高认知和引导想象的作用。每一个人对音乐的频率敏感度是不同的。在婴幼儿的康复训练中常选择一些节律感强和欢快的儿歌,如《小手拍拍》、《拔萝卜》或舒缓的背景音乐,如中国古典音乐《茉莉花》、《高山流水》、《彩云追月》,轻音乐,如《天鹅湖》、《致爱丽丝》等,也可根据家长提供的患儿喜欢的曲目,组建一个媒体库,根据患儿的喜好与状态,有选择性的播放。比如哭闹、紧张、焦虑状态的患儿,选择舒缓的音乐;反应低下的患儿选择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往往会引起到调节患儿情绪与音乐的同步的作用,而达到较好的精神状态,利于康复训练的进行。
1.2.2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①尊重家长,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真诚的关心爱护,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以及对家长的尊重,是家长产生信任的基础,也是我们医务人员要做好的。②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脑瘫患儿家长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二类:一是对脑瘫康复知识的缺乏或片面认识以及对治疗及愈后的担心,所引起的焦虑和悲观情绪。可选开放式和探索式的提问方式引导、鼓励家长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顾虑,通过介绍类似康复治愈的病例、脑瘫康复治疗新进展、让家长参与患儿每个阶段康复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对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多加赞赏和表扬,强化这些正面积极的心理体验。利用公休座谈会、健康教育宣传册、随机指导等途径,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长期康复治疗,回归社会的信心。二是不重视型。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发育落后是身体弱,长大就好了。再加上长辈们对孩子不舍的老观念,使家长们犹豫不决,长期处于观望状态,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此要重点讲解脑瘫对患儿近期及远期的影响,通过宣传视频、图片等资料,以及正在治疗的严重病例,使家长认识到脑瘫的严重性,能及早为患儿治疗。③加强支持系统,包括社会支持和家庭内部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领域。在对脑瘫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可有效降低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应激,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护理效果[4]。照顾负担和经济支持的缺乏是影响患儿能否系统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效果主要因素。政府的残联和民政部门、慈善机构和公益事业等对脑瘫患儿的家庭都有不等的物质经济救助和情感支持,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我们予以积极的申报。同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的救助信息,减轻家长的负担。家庭内部支持缺乏所导致的康复中断,日益受到重视,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④促进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患儿家长之间往往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共同话题。通过促进正面积极的交流,建立彼此之间的小团体的归属感,增加心理支持的砝码。
2结果
1例患儿因家庭内部原因,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中断康复治疗,余48例均完成系统性康复治疗出院。
3讨论
脑瘫不仅会造成患儿运动姿势、感知觉、交流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还可伴不同的智力障碍,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负担。对于脑瘫的治疗没有一种针对性的特效方法,长期的系统综合康复训练是现在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由此产生的高额费用和照顾负担以及社会歧视等问题,使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家长的治疗信心。这种不良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患儿的情绪,常表现为依赖感增强、回避社交、孤独封闭、认知低下等,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在整个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动态的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及时的干预和疏导,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患儿的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4参考文献
[1]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2]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1-44.
[3]俞珍.游戏融入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5):442.
[4]彭宇阁,刘晓丹,赵妍妍.社会支持在降低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应激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 349.
(收稿2015-06-3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