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致血管源性水肿一例
2016-01-30姚丹艳姜玲海朱爱军
姚丹艳,姜玲海,朱爱军
苯磺酸氨氯地平致血管源性水肿一例
姚丹艳,姜玲海,朱爱军
作者单位:201508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药剂科
1 临床资料
男性,79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体重下降、右上腹疼痛1月余,于2014-11-25来我院心内科就诊。2014-11-3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前叶脱垂伴重度反流,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腱索断裂可能;主动脉瓣钙化伴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肺动脉高压伴三尖瓣轻度反流。血培养提示:绿色链球菌阳性。外院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等治疗。
入院后查体:体温36.5℃,心率80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08/70 mmHg(1 mmHg=0.133 kPa)。除心尖部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其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患者高血压病史7年,最高收缩压160 mmHg,服用依那普利10 mg,1次/d,未规律测血压。脑梗死病史7年,胃窦炎病史多年,未服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有青霉素皮试阳性、头孢菌素类致面部浮肿过敏史。吸烟、饮酒史30年,均已戒半年。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
临床诊治经过:入院后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组),脑梗死后。继续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6 g,1次/d,静滴)抗感染,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150 mg,1次/d,静滴)改善心肌代谢,马来酸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降压。2014-11-26因肾功能较半月前明显下降,考虑左氧氟沙星致肾损伤可能性大,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2014-12-5至2014-12-12期间,患者血压一直在160/90 mmHg左右波动,予2014-12-12 15:00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口服,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40436068)降压,其余治疗不变。当晚约24:00左右,患者右面部突发肿胀,第二日右面部及上唇均质性肿胀,色粉红,无波动感,口内无牙龈肿胀不适,口腔科会诊考虑血管源性水肿,遂停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其余治疗不变,2 d后肿胀自行消退。2014-12-16马来酸依那普利加量(10 mg,2次/d,口服),并陆续加用呋噻米(20 mg,1次/d,口服)、螺内酯(40 mg,1次/d,口服),血压控制150/80 mmHg左右。直至2014-12-24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2 讨论
血管源性水肿为Ⅰ型变态反应,可由药物、食物、吸入物或物理刺激等因素引起。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前,饮食规律,也无吸入物及其他物理等刺激,仅在加服氨氯地平而其他治疗未变情况下突发,患者病情稳定无法解释此次过敏的发生,且仅停氨氯地平,其他治疗未变,2日后肿胀自行消退,故本患者血管源性水肿 “很可能”为氨氯地平所致。苯磺酸氨氯地平是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被广泛用于各类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潮红、疲劳、水肿、眩晕、头痛、腹痛、恶心、心悸和嗜睡,血管源性水肿为其罕见过敏反应。在ALLHAT研究的9 048例受试对象中,仅有3例发生血管源性水肿。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刺激缓激肽和一氧化氮的生成有关,但以上作用仅见于动物研究,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此外,本患者有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过敏史,也可能与患者的特异体质有关,如可能存在C1酯酶抑制剂基因缺陷等。
(编辑:朱柳媛)
综述
收稿时间:(2015-02-02)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16)01-0097-01
作者简介:姚丹艳 药师 大专 研究方向:药物不良反应 Email:754949182@qq.com 通讯作者:朱爱军 Email:zaj2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