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伤患者急救中的护理体会
2016-01-30刘丽萍
蜂蜇伤患者急救中的护理体会
刘丽萍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吉林 132011)
蜂蜇伤是夏秋季节常见的急外伤害。蜂蜇伤是指蜂尾部毒刺刺入皮肤后,其毒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明显症状或全身反应[1]。蜂蜇伤部位多见于头面部、上肢、下肢及皮肤外露部位,伤死率因蜂的种类、进入体内毒素的量及临床表现不同而异。对蜂蜇伤患者进行抢救并给予良好的护理是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环节。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共收治蜂蜇伤患者32例,经及时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共收治蜂蜇伤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0~80岁。蜇伤情况:田间山上劳作时6例,外出旅游10例,无意中触碰4例,驱赶蜂群12例;咬伤部位:头面部19例,躯干部2例,上肢9例,下肢1例,头面部、躯干、手部均有的患者1例。
急救措施
1.蜂蜇伤后在上肢或下肢立即绑扎被刺肢体的近心端,每隔15 min放松1 min,绑扎总时间不宜超过2 h。
2.仔细检查伤口局部,如果发现留在伤口的尾刺及毒腺用针挑出[1]。
3.可就地取材,用冷毛巾湿敷蜇伤部位,不可挤压蜇伤的伤口,以免毒液扩散,不可用红药水、碘酒之类药物涂擦患部。
4.尽可能确定何种蜂类蜇伤,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局部可用肥皂水、5%碳酸氢钠溶液或3%淡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敷伤口以中和毒液。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1%醋酸或食醋洗敷伤口[1]。
5.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可口服或局部应用蛇药。
6.蜇刺后其尾刺断留在人体内,在蜜蜂飞离后毒囊仍附在尾刺上继续向人体注毒,蜇人后蜜蜂将死亡[2]。
护理措施
1.紧急处理蜂蜇伤伤口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瞳孔、体温、神志、心率、呼吸、脉搏、尿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因蜂分泌的毒汁导致意识丧失和呼吸困难,建立静脉通路对症补液,促进已吸收毒液的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3~6 L/min。及时了解蜂的种类、蜇伤时间、蜇伤部位及伤口情况、就地处理措施等,观察呼吸的频率、深浅、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尿量,了解肾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心动过速、嗜睡、恶心、晕厥、全身无力等蜇伤后的全身中毒症状。
2.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数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意外伤害,且不知愈后如何,很多人对蜂有恐惧感,因此应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多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心理因素对病情影响的重要性,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急救治疗和护理,并让其了解相同的治愈病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急躁、激动的患者要耐心,多关心患者,主动了解其所需,发现患者错误做法时,及时纠正其对疾病不利的应对方式。向患者解释病情应简明扼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配合医生尽快减轻痛苦,同时劝慰家属尽量少在患者面前谈其病情和愈后,应及时配合医护人员将良性信息反馈患者,避免家属的消极情绪,减轻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3.疼痛的护理。向患者说明疼痛的原因,疼痛剧烈者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镇静的药物及时对症治疗。局部外擦10%氨水或虫咬皮炎药水,也可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可减轻疼痛,或用季德胜蛇药片碾碎调成糊状涂于皮肤破损处。民间用鲜马齿苋或鲜夏枯草、蒲公英捣烂敷在患处,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疼痛明显者,可用碱水3 mL加2%利多卡因在蜇伤近端或周围皮下注射,可很快消肿止痛[2]。如出现全身反应或明显的皮肤红肿、水疱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和减轻组织过敏反应和坏死,对减轻伤口局部反应和全身中毒症状均有帮助。也可口服季德胜蛇药片,季德胜蛇药片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止痛消肿和散瘀的作用,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蜂蜇伤的部位肿胀明显,局部红肿,应观察患处的血运,皮肤的色泽、温度、肿胀程度等,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减轻痛感,上肢和下肢蜇伤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以利淋巴、静脉回流,使患处尽快消肿,有利于减轻疼痛。
4.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食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利尿排毒,促进毒素排出,可以多食苦瓜、绿豆、绿豆芽、等解毒。
小结
向经常进山的居民或被蜂蜇伤机会较多的人群进行蜂生活习惯宣教,并教会自救方法和预防措施,让更多的人受益。蜂蜇伤是夏季常见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意外伤害,野外作业时要戴帽子,穿长袖衣服,尽量不惊扰胡蜂,庭院要经常修剪树木,翻松土壤,减少胡蜂筑巢机会,房前屋后避免栽种多汁植物,减少胡蜂进入庭院的机会[2]。不要在村庄附近养蜜蜂,不应在空旷地方摆放没有遮盖的糖类食物及饮料,以免胡蜂聚集。出行前不饮酒及使用有天然花香的化妆品。
我科对收治32例蜂蜇伤患者紧急采取相应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的病情稳定,防止病情加重,从而保证患者减轻中毒症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9.
[2]陈宁,鲍缦夕,李俊龙.常见伤害医疗救援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