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畜系谱在种猪扩繁的应用
2016-01-30林兆京骆永胜王明茂吴同平林高群郑景齐张明新官聪雷林昊
林兆京 骆永胜 王明茂 吴同平 林高群 郑景齐 张明新 官聪雷 林昊
(1,福建省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53000;2,福建省南平市永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353005;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353000;4,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局 353000;5,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畜牧兽医站 353005;6,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动物医学 265200)
种畜系谱在种猪扩繁的应用
林兆京1骆永胜2王明茂3吴同平3林高群2郑景齐4张明新2官聪雷5林昊6
(1,福建省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53000;2,福建省南平市永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353005;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353000;4,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局 353000;5,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畜牧兽医站 353005;6,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动物医学 265200)
近年来,南平市养猪生产发展势头强劲。大多数种猪场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扩群繁育工作,但是由于重引种,轻选育,选育工作不到位,繁育体系不完善,猪群遗传水平逐年下降,最终不得不淘汰种猪群,重新引进大量种猪,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局面。逐渐沦为世界庞大猪肉产业的低端生产者,提高南平市种猪的整体质量,逐步减少引种数量,开发出高效扩群繁育技术,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南平市养猪生产经济效益有着现实意义。
1 引进种猪的选育
1.1 引进计划
制定引种计划,要根据各品种种猪的特点以及猪场管理水平,制定引进核心群的数量和各品种种猪的相应性状的具体引种计划。
1.1.1 引进目标
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需要以及选育猪群质量为依据,制定明确的引种目标;应以现代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等为理论指导,有条件时可利用电脑模拟不同的引种方案;引种方案中所规定主要经济性状的选育指标要切实可行,选择项目应突出重点。
1.1.2 核心基础群
根据种猪场的规划,以生产大白猪母猪为主,长白猪公猪为辅,杜洛克公猪为补充的目标。确定祖代核心基础群规模和引进数量:大白种母猪核心基础群规模在100头,引进母猪100头,公猪20头,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5个以上;长白猪种母猪核心基础群规模在50头,引进母猪50头,公猪10头,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5个以上;杜洛克母猪核心基础群规模在40头,引进母猪40头,公猪8头,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3个以上。核心群内公、母比例维持在1∶5,每年淘汰1/3,并由选育的自留种猪补充。
1.2 引进技术
1.2.1 选择技术
一是品种特征要求:大白猪全身毛色全白,允许眼角有小暗斑;头大小适中,鼻面直或微凹,耳直立中等大小,嘴稍微长;腰身长,背平,腹线平直;肢体健壮、前胛宽、背阔、后躯丰满,肢蹄结实,呈长方形体型等特点。长白猪体躯长,被毛白色,允许偶有少量暗黑斑点;头小颈轻,鼻嘴狭长,耳较大向前倾或下垂;背腰平直,后躯发达,腿臀丰满,后臀肌肉发达,整体呈前轻后重,外观清秀美观,体质结实,四肢坚实。杜洛克猪全身被毛棕色,深浅不一,由金黄色到棕红色均为纯种特征,允许体侧或腹下有少量小暗斑驳点,体躯黑斑不得大于2cm2;头中等大小,嘴短直、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从耳中部开始下垂,称半垂耳;背呈弓形或平行,腹线平直,体躯较宽,臀腿肌肉丰满,后驱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性情温顺。
二是繁殖外貌要求:无疝气、隐睾、瞎乳头等遗传疾患;有效乳头数6对以上,排列整齐;种猪来源及血缘清楚,档案系谱记录齐全。
三是引进日龄体重要求:100~120日龄;体重公猪60~75kg, 母猪 55~70kg。
1.2.2 背膘测定技术
一是100~120日龄大白猪背膘:公猪≤16mm,母猪≤17mm。
二是100~120日龄长白猪背膘:公猪≤15mm,母猪≤16mm。
三是100~120日龄杜洛克猪背膘:公猪≤15mm,母猪≤16mm。
1.2.3 系谱应用技术
一查达100kg体重的日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180d以下。
二查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大白猪的父亲、祖父、外祖父≤18mm,母亲、祖母、外祖母≤17mm;长白猪的父亲、祖父、外祖父≤18mm,母亲、祖母、外祖母≤17mm;杜洛克的父亲、祖父、外祖父≤17mm,母亲、祖母、外祖母≤16mm。
三查总产仔数:大白猪、长白猪初产9头以上,经产10头以上;杜洛克初产8头以上,经产9头以上。
四查饲料转化率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2.8以下。
五查21日龄窝重:大白猪、长白猪的母亲、祖母、外祖母初产40kg以上,初产45kg以上;杜洛克的母亲、祖母、外祖母初产35kg以上,初产40kg以上。
1.3 引进种猪的隔离与适应
1.3.1 隔离的定义
在独立设施中对动物在被引入主群体之前进行圈养和观察。
1.3.2 隔离的目的
防止新进种猪带来一些经济危害很大的疾病。
1.3.3 隔离的距离
要求离原有猪群至少100m,与原有猪群没有任何接触。
1.3.4 隔离的时间
至少2周,目标4周。
1.3.5 隔离的具体操作
进猪前隔离舍要彻底的冲洗消毒,并充分干燥;在进猪的第1、2周在饲料中加500ppm的土霉素;隔离期间要求有单独的饲养员,专门的(单独的)清扫工具;注意观察猪的健康,治疗不健康的猪只。
1.3.6 适应的定义
在一个控制的环境中主动基础存在的病原产生免疫,但不表现临床症状。
1.3.7 适应的目的
使新进的种猪能适应原有猪群的微生物环境;使原由猪群能与新种猪在微生物环境上达到平衡;使新引进的种猪适应猪场的生产要求。
1.3.8 适应的地点
在隔离舍内
1.3.9 适应的时间
隔离后即进入适应期。至少2周,目标4周,如果原有猪场为蓝耳病阳性,则需隔离8周以上
1.3.10 适应的具体操作
在适应的第1周可用440ppm的土霉素;在适应的第1周用产房仔猪的粪便与新种猪接触;如果原猪场有猪痢疾,C型魏氏梭菌,猪丹毒,球虫病,则不能用粪便进行接触感染;在适应的第2周用产房的胎衣、木乃伊拌料喂给新种猪吃;在适应的第3周按1:5~10的比率将30~40kg的育肥猪与新种猪相邻关放,最好能通过猪栏进行接触;在适应的第4周按1:20的比率将淘汰的公母猪关入新猪群;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触;在适应期间开始免疫接种,注意细小病毒应在180日龄和201日龄进行两次接种。
2 自留种猪的选育
2.1 制订方案
对种猪场的猪种进行选育扩繁,要在工作开始之前制定选育扩繁方案;制订选育扩繁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需要以及选育猪群质量为依据,制定明确的选育扩繁目标。以现代遗传学和动物育种学等为理论指导,从中选出最优化的选育扩繁方案;选育扩繁方案中所规定主要经济性状的选育扩繁指标要切实可行,选择项目应突出重点:繁殖性能中应规定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时育成仔猪数和窝重等;生长肥育性能中应规定体重达100kg时的日龄和25~100kg阶段的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效率中规定体重25~100kg阶段,每增重1kg所需饲料的数量;产肉性能中应规定体重100kg屠宰时的平均背膘厚度、胴体瘦肉率、瘦肉量和主要肉质指标;建立完整的繁育体系,确定选育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的规模。
2.2 建立种猪标准综合体
规范猪种猪的繁育技术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提高猪种猪的质量,保证提供优良的种猪。
2.3 组建选育群
确定祖代大白种母猪选育群规模在母猪100头,公猪20头;长白猪种母猪50头,公猪10头;杜洛克母猪40头,公猪8头。选育群内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3个以上,公、母比例维持在1∶5,每年淘汰1/3,并由选育的自留种猪补充。
2.4 制订选育计划
制定选育工作计划,确定选育目标,制定选育数据定期处理及遗传进展分析制度,利用遗传进展分析评价选育工作及改进选育工作。
2.5 选育
选育是核心。有3个关键环节:测定、评估和留种。测定是选育的基础,遗传评估为选育提供依据,留种是选育的归宿。
2.5.1 测定
生产性能测定:主要测定达l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体重:应在初生、21日龄、28日龄、70日龄、达50kg日龄;30~100kg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等。
繁殖性能测定:主要测定产活仔数;初生体重(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初生存活率;21日龄窝重;断奶时育成仔猪数;产仔间隔;初产日龄;断奶重量(断奶个体重、断奶窝重);断奶成活率;种公猪的繁殖成绩。
体尺测定:主要测定体长、体高、胸围和腿臀围。
2.5.2 评估
评估性状有:毛色、头型、耳型体形的整体结构、公猪的整体体形、母猪的整体体形、猪的遗传疾遗患、健康状况。
综合选择指数是根据个体多个性状的育种值信息进行加权成的一个数字,是多性状选择,是选种的一个重要依据。
2.5.3 留种
遗传评估后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结测猪进行现场评定,按照综合选择指数的高低,结合体形外貌、肢蹄结实度、后备猪血缘关系等科学合理地选留后备种猪。
断奶时的留种:根据本身生长发育、体质外貌、全窝猪的整齐度、有无遗传疾患和父母等级等,进行综合评定。
6月龄的留种:按个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外貌、活体膘厚、同胞或半同胞测定结果进行选择,亦可按综合选择指数法选择。
初产公母猪的留种:按本身生长发育、配种效果、繁殖、哺育成绩和仔代生长肥育性能进行选择。
系谱记载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选育的指标必须记入在系谱里。
3 小结
选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重视种猪选育才能提高种猪选育水平,从而提高总体生产水平和效益。系谱是选育工作的指导方向和依据,使选育工作与种猪推广利用相结合、相促进,通过市场来检验选种选育工作的成效,及时改进选育工作,使种猪选育工作有目标地开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产效益,既解决了养猪低谷的瓶颈,又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还对闽北养猪业持续、稳定发展,其深远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