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适度规模肉羊生态养殖模式探论
2016-01-30杨紫美四川省普格县农牧局615300
杨紫美(四川省普格县农牧局 615300)
民族地区适度规模肉羊生态养殖模式探论
杨紫美(四川省普格县农牧局 615300)
西南民族地区多为山区,肉羊养殖历史悠久,但养殖方式多为传统粗放的农户散养模式,养殖规模较小。随着生产和市场的发展,养殖规模得到扩大,但多处于随意和无序状态。本文注重西南山区肉羊生产实际,就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养殖技术组装进行探讨,供同行和养殖户参考。
肉羊;养殖模式;适度规模;环境;技术
本文重点研讨肉羊养殖规模、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相结合,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研究运用科学的良种优势、标准化圈舍、程序化疫病防疫、优质牧草饲料种植与加工、科学管理与综合育技术、粪污处理系统与沼气利用等组装配套,创新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实现农牧种养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1 适度养殖规模与模式
1.1 养殖规模的确定
根据对民族地区基础条件、环境特点、肉羊生产水平等的调查测定笔者认为肉羊的养殖适度规模应控制在:一般农户基础母羊20~60只;户营小型牧场基础母羊100~200只;规模养殖场基础母羊300~500只。
1.2 养殖模式
倡导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推行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推进肉羊生产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 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
民族地区肉羊养殖粗放、设施简陋、多为散户放养,草场的利用随意,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没有引起重视。养殖生产的发展造成了部分草场的过度放牧并出现了严重退化,粪污没有进行过任何无害化处理,多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
因此,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的发展必须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关系。
2.1 圈舍的标准化改造
对现有简陋的羊舍进行改造,一是改土地圈为漏粪楼式圈;二是改一门一道进出为进道污道分开;三是增设粪污处理设施(干粪堆积池和沼气池)。
羊舍:按公羊每只2~3m2,母羊每只1.5~2m2,肉羊每只0.8~1m2。
2.2 治理养殖污染与转化利用
养殖户通过对圈舍改造,增设沼气池、干粪池发酵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达标排放还地还田利用,可有效治理养殖污染,并转化用于牧草、粮食蔬菜等的种植,实现养殖与种植的结合。
2.3 美化、净化环境
倡导农户积极对圈舍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对道路、排污沟渠进行硬化处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
3 应用技术组装配套
3.1 引进优良品种利用优秀基因改良优势
引进优良品种,实施优良基因二元杂交技术组装,改良本地肉羊,提高生产性能、提升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此项工作很重要。相关部门和农户已经认识到并自发的开展引种改良取得了一点成效。
3.2 种植优质牧草、扩大饲料来源,建立围栏草场
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应逐步建立户营围栏草场,种植一定数量的多年生、一年生优质牧草和季度节人工草场,扩大饲料来源,并进行合理的加工搭配利用。同时对退化的操场进行恢复性补播、围栏轮牧,为肉羊产业的发展储备充足的饲料。
3.3 综合防疫技术
肉羊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严格的疫病防控制度,采用科学的防疫措施,确保生产的健康发展。
3.3.1 传染病的计划免疫
根据当地流行病的特点,重点免疫、口蹄疫、巴氏杆菌病、羊痘和羊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3.3.2 寄生虫病的防治
每年进行两次驱虫投药,效果良好。
3.3.3 定期消毒
要求每周进行1次羊舍和环境的消毒,每月进行1次大面积彻底的消毒工作,同时结合环境卫生的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