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2016-01-29刘显林黄小玲
刘显林 黄小玲
【摘 要】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针对转型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双重要求下独立学院面对的机遇和调整,剖析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教师生态环境、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转型背景 独立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80-03
自2008年全国首批4所独立学院转设以后,截至2015年3月,已有4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作为新设本科院校的重要部分,在本次转型中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可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规范转型发展是独立学院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提升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内涵
教育生态学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把特别是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把教育预期所处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法的科学”。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科学。其内涵包括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观、生态因子三个方面。从教育生态学理解,师资队伍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转型发展是教育生态背景下的三个主要生态因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当教师的教学水平符合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的需要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越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独立学院也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可,教师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比较容易得到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反之,亦然。
二、独立学转型发展背景分析
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新工业革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以及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因电脑、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技能逐渐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占据关键地位。新工业革命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独立、创新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可以灵活应用知识于生活和工作实践,而且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因此,我国独立学院也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新工业革命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独立学院设置和管理办法》进行的规范验收工作是督促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规范发展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办学经费、校园占地面积、教学及行政用房、图书等在内的硬件指标;二是教育教学活动运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软件指标。伴随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的减少,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求,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独立学院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既能解决因办学时间短而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师资积累不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服务社会、巩固自身的双赢选择。
三、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凸显的问题
从教育生态学理论而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的教师数量、教学质量、年龄结构、发展定位等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实现。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而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通俗讲就是三节主要群体:九九重阳节、五四青年节、三八妇女节,退休教师、青年教师、女教师占绝对主体。而作为主体中的主体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应届毕业生直接成为一名年轻教师,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充沛、理论知识扎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不了解,其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习惯是以社会需要增设,然而却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足够数量的教师满足教学,从而导致传统热门专业教师居多,而新增设专业对口教师有较大缺口,甚至由于完全没有自有师资而不得不把新设专业委托母体学校培养,而完全交由母体学校培养将难以保证人才培养难以按照独立学院自己的应用型人才进行。
(二)“双师型”教师的匮乏
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双师型”教师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不少调查发现,“虽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不乏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但由于他们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在他们退休后独立学院将他们重新聘请过来,他们有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但教学经验不足”。根据统计表明: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双师型”教师占30%以上,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只有10%左右,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需要。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将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障碍,进而影响独立学院形成教学特色,以及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达成。
(三)队伍流动大、不稳定
“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范畴,社会保险金缴纳标准按照企业单位性质执行,低于按事业单位标准执行的公办高校,因而独立学院与其教师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体现为临时雇佣关系,这使得学院教师普遍存有随时被解聘之忧,缺乏稳定感。”独立学院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导致一些获得中级职称的教师考虑到进一步科学研究、寻求专业归属感的需要,往往会选择到专业水平更强的学校。当然,独立学院实行的考核淘汰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以上这些导致不少教师把独立学院当作一个踏板,在独立学院磨练几年,待教学水平和职称提升后,跳向了公办院校的怀抱,使得独立学院充当了公办院校的“训练场”。师资队伍存在流动大、不稳定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的延续性、创新性都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教师对人才培养存在认识偏差
受限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应届毕业生和母体学校派遣教师占据主体地位的影响,独立学院教师由于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认识,因而对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应届毕业生组成的年轻教师作为主力军,只能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设计和驾驭契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二是母体学校派遣的教师本身有母体学校的教学任务,因此通常以母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授课,而没能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和差异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三是受制于经费、培训方式等,能通过挂职或者参加横向课题等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些都导致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实现。
四、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坚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拥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管理、评价等教育生态环境,稳定教师队伍,强化教师主体意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建设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
(一)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作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教师,对于事业发展和专业学习都有着较高的期待和热情,应该得到学院的支持和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一是采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接触企事业的组织、生产、管理等,并掌握相关岗位的职责以及技能要求,从而促使教师主动对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设计更具仿真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知和体验。二是通过参与实践,促使教师逐步实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相互衔接,掌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是根据独立学院本身就是充分发挥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特点,根据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高超技术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进校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通过由他们担任某门实践课程,带动相关专业教师融入实践性教学,从而把行业的最新要求和技能插入对应的专业课程,深化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感知和认识。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定位、培养方式的意见,使得专业建设更加贴切市场需要。二是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横向课题、全程参与学生毕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双师型”师资。独立学院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发新技术或者新课题等,由此了解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
(三)优化教师的生态环境,稳定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客观环境、制度环境以及文化氛围是影响独立学院师资建设的重要因子。因此,要想稳定教师队伍,就需要优化独立学院教师的生态环境。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独立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发展得以成功的重要生态因子,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尽快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给所有的教师成长的空间和平台。作为一个社会人,独立学院教师也需要满足生活的需要,待遇是吸引人才的基础,感情是留住人才的纽带,事业是稳定人才的根本,因此,在办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应适度缩小与公办院校的待遇差距,努力改善学院教师生活条件,解决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通过增加必要的教学改革和科研经费,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创设更多更好的平台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做到政策留人、制度留人和感情留人。最后,应当建立包括领导、同行、学生、(下转第95页)(上接第81页)家长的多元评价主体,综合应用书面考核、技能考核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
(四)强化教师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对独立学院教师社会角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尊重,容易导致青年教师产生身份冲突,继而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产生偏差。因此,强化青年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应以社会文化与教师资格准则来认识自己作为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融入所处的环境,了解所处环境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在教育场域中认可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而不断提升自己。应加强青年教师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认识,提高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体意识,使其从心理、感情接受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成为独立学院发展路上坚决拥护者和支持者,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消极应对教学转向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进而养成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惯,做好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坚教学力量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苏婷婷.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覃家君,李杰,刘瑞.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有关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3]许江,石晶.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分析——基于2004-2011年CNKI核心期刊论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院级教育部规范验收专项课题:验收大考“对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的影响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刘显林,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理学系教师,助理工程师。
(责编 刘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