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乌药汤治疗盘肠气痛
2016-01-29冯文城
延胡乌药汤治疗盘肠气痛
冯文城
(吉林省榆树市医院,130400)
盘肠气痛是儿科常见病症,症状多表现为小儿阵发性哭闹,腹痛,甚或疼痛弯腰,不乳,面色青白,两眉蹙锁,大便泻青,额上汗出等。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发性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称为婴儿肠绞痛。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延胡乌药汤治疗盘肠气痛,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方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长春市名老中医刘玉书教授的自拟方,刘玉书教授甚爱此方,取名为“神仙汤”。刘玉书教授从医40余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治疗儿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得其真传,现将本病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盘肠气痛患儿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7~90 d。
诊断标准:① 多发生于3个月以内婴儿。②阵发性哭闹:表现突然哭闹或烦躁不止,干哭无泪,弯腰弓背,可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矢气或解大便后可缓解,发作无定时,一天可数次至十几次,与饥饿无关。③伴随症状:哭时拒乳,腹部饱满,腹部触诊无包块,叩诊鼓音,可伴随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缓解后无异常。
纳入标准:①符合盘肠气痛诊断标准。②病程1~4周。③年龄7~90 d,性别不限。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肠套叠等急腹症患者。②患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③受试者家属不愿意参加临床试验。
脱落标准:①纳入之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②病情较治疗前明显恶化,或者医生认为此患者必须退出者。③受试者依从性差。④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适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者。
治疗方法
予延胡乌药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延胡索5 g,乌药5 g,木香3 g,白芍5 g,砂仁5 g,白术7 g,山柰5 g,甘草3 g。加减:惊悸加蝉蜕、钩藤;呕吐加生姜、半夏;稀便加茯苓。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3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内未再复发;有效:症状完全消失,但之后有复发,3个月内发作次数不超过10次;无效:症状无改善。
结果:本组30例中治愈20例(1个疗程治愈15例,2个疗程治愈5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讨论
盘肠气痛首载于《婴童百问》,多为寒邪风冷,搏于肠间所致。盘肠气痛又称“吊肠气痛”“盘肠钓痛”“盘肠内吊”,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为特征。其病因西医学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属功能性改变,无器质性病变,可能与患儿体质或对某些食物过敏或腹部受凉刺激等因素有关。造成肠壁暂时性缺血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引起肠平滑肌痉挛,从而引起腹痛并阵发性加剧。《幼幼集成》认为:“盘肠气者,幼科称内吊者是也。皆因胎气郁积,壅结荣卫,五脏六腑,无一舒畅。其气不能升降,筑隘肠胃之间,抵心而痛,其声辘辘,如猫吐恶,干啼口开,手足皆冷,易疏散通气。”《活幼心书》认为:“有遇黄昏后至更尽时哭多睡少,有啼声不已直到天明,乃胎中受寒,遇夜则阴胜而阳微,故腰曲额汗,眼中无泪,面莹白而夹青,伏卧而啼,入盘肠内吊之证,名为寒疝,去宿冷,温下焦。”综上所知,盘肠气痛因初生婴儿脏腑娇嫩,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脐腹为风冷寒气所侵,邪气客于肠胃之间,寒邪搏结,气不得通,以至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脉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治当本着腹部乃六腑之居,而“六腑以通为用”与“通则不痛”的机制,治则以调畅气机、温通经脉为首务。
延胡乌药汤中延胡索辛温,归心、肝、脾经,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要药,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乌药辛温,辛开温散,善于疏通气机,能顺气畅中,散寒止痛。配木香善治脘腹胀痛;配山柰散寒止痛。砂仁辛温归脾、胃经,行气温中,醒脾健胃;配木香行气除胀止痛;配白术益气健脾。白芍酸苦微寒,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敛阴。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二药伍用,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惊悸加蝉蜕、钩藤,凉肝熄风,定惊止痉;呕吐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稀便加茯苓,与白术合用健脾祛湿止泄,与木香合用治脾虚飧泻,滑痢不止。诸药合用,温中健脾、行气止痛,收效甚佳,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