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艾灸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6-01-29黑鑫鑫张彩凡李忠正
黑鑫鑫,张彩凡,王 丹,李忠正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综 述
近5年艾灸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黑鑫鑫,张彩凡,王 丹,李忠正△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为了解近5年艾灸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以“艾灸”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23篇,归纳总结出影响艾灸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艾灸的刺激量、艾灸的材质、施术方法、机体特异性等,旨在为艾灸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艾灸;影响因素;综述
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记载。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功效,适应症广,同时还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影响,现对近5年影响艾灸作用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艾灸的刺激量
1.1 灸温
艾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热量作用于施灸部位,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以达到治疗作用,不同温度产生的治疗作用不同。季辉等[1]观察不同灸温下艾灸局部抗炎因子含量发现局部温度控制在38℃和45℃下时抗炎因子含量高于对照组,且45℃抗炎效果优于38℃。周攀等[2]观察不同灸温的抗炎疗效发现TRPV1在局部温度大于43℃时参与艾灸抗炎效应,说明灸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艾灸的疗效。杨雪艳[3]发现不同温度下艾灸产生不同的靶向治疗作用。28℃以下激活的TRPM8是艾灸介导抗瘙痒效应的重要靶受体;当灸温持续大于43℃时产生感觉神经脱敏或去功能化,可达到止痛止痒的作用;但灸温在60℃~69℃范围内持续升高则会导致细胞膜破裂,因此艾灸温度一般不宜超过69℃。施睿等[4]对比不同温度刺激前后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发现治疗组38℃和43℃温度下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产生的后效应越持久。
1.2 灸时
灸时一方面指选择艾灸治疗的时间点。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因此针对疾病和人体阴阳特点选择合适的节气施灸,可以顺应天地阴阳之变化以调整人体,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陈有国[5]观察秋分节气期间艾灸神阙预防胃肠病250例的临床效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44.4%,明显优于对照组18.4%,说明秋分艾灸神阙可以显著降低胃肠疾病的发病率。节气点是自然阴阳剧变之时,此时通过艾灸使人体顺应天地之变化。根据疾病与患者体质特点选择适当节气实施艾灸,不仅是针对疾病的特异性预防,还是对人体应变调整能力的提升,以达到培补元气、未病先防的目的。
其次,子午流注学说是将人体十二脏腑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阖结合,认为人体气血是有规律地按时间顺序灌注于周身经脉,输注于体表腧穴。因此,针对疾病特点选择相应脏腑子午流注时穴开阖的时辰艾灸可以明显提高疗效。葛冉等[6]对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于17:00到19:00期间和以外时间艾灸观察临床效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82%。说明针对疾病特点选择一天中特定时段艾灸的效果要优于一般时辰艾灸。方丽娜等[7]的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子午流注选穴采用纳子法循经按时法对20例慢性腹泻患儿分别于9:00到11:00及11:00到13:00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和神阙等穴,对照组及药物组均采取非择时艾灸,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为85%,药物组为70%,治疗组择时艾灸疗效最好,尤以呕吐恢复时间最明显。
此外,根据疾病特点在病情进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实施艾灸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朱丽华[8]观察经期与经前艾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发现经前艾灸缩短经期腹痛和伴随症状持续时间的总体疗效优于经期艾灸,说明针对病情适时介入艾灸疗法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灸时另一方面是指施灸的时间长短。陈仲杰等[9]观察不同时程艾灸对高血脂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发现,30 min艾灸组血脂下降程度明显优于10 min组,说明艾灸时程的长短可以影响艾灸作用的效果。王茎等[10]分别观察艾灸时长5 min、15 min和25 min大鼠血清IgA,IgG和IgM下降水平发现15 min组和25 min组效果明显优于5 min组,而15 min组和25 min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艾灸疗效与艾灸时长并不呈正相关,艾灸时长过短或过长均达不到有效治疗目的,只有合适艾灸时长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3 灸量
灸量一般用艾灸壮数衡量。《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者,可多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有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及千壮,皆临时消息之。”《东医宝鉴》针灸篇曰:“着艾一壮,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梦溪笔谈》卷十八曰:“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壮人当依此数,老弱羸瘦者量力减之。”《本草纲目》卷十三曰:“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可见古代医家已用壮数来度量艾灸治疗量,并提出根据病人体质强弱适当调整壮数以调节灸量。彭洪莲等[11]测量两种不同壮数艾灸RA大鼠肾俞和足三里的局部温度变化,从最高温度和升高温度来看5壮组的最高温度和升高温度均高于3壮组,说明不同壮数的灸量对艾灸局部温度变化有重要影响。
2 艾灸的材质
2.1 储存年限
艾绒储存年限的长短会影响艾灸燃烧时燃烟中自由基的相对含量,从而对艾灸的治疗效果产生差异性作用。洪宗国等[12]通过比较不同储存期艾灸燃烟中自由基的相对含量发现不同储存年份的自由基相对含量不同,1年期艾绒产生艾烟的自由基最多,3年和5年储存期灸条燃烟中活性自由基含量相当。由于自由基参与酶的活化和白细胞免疫反应,加速细胞凋亡和人体衰老,所以自由基浓度越高对人产生的危害越大。说明艾灸条储存年份越高安全性越高,治疗效果也越佳。
2.2 艾绒纯度
不同纯度的艾绒燃烧时产生的温度变化和时间关系有所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性的治疗效果。张觉予等[13]对比4种不同纯度的艾绒燃烧时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发现4组艾灸温度上升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10∶1组、20∶1组、30∶1组、40∶1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纯度过低(小于10∶1)虽燃烧速度慢火力相对持久,但烟雾产生过多,气味刺鼻,不宜在医院诊室病房等狭小空间内使用,故医院使用艾条纯度应以10∶1以上纯度为宜。此外该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纯度艾绒燃烧温度时间变化特点及艾柱燃尽后稳固程度,不同纯度艾绒有各自的临床使用领域,40∶1纯度的精细艾绒适于临床瘢痕灸疗法;30∶1和20∶1纯度的艾绒临床适于非瘢痕灸疗法;10∶1纯度的艾绒临床适于温和灸疗法。证明不同纯度艾绒产生临床治疗效果不同,因此使用时可根据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纯度的艾绒制作艾条。
2.3 艾叶产地
明代著名博物学家李时珍云:“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故医家多以蕲艾为道地药材,并以专名命名之。”洪宗国[14]对比湖北蕲春、江西樟树、安徽霍山、山东邺城、河北安国、河南淮阴和四川资阳艾叶出油率,燃烧热,艾叶中鞣酸含量和黄酮含量发现蕲艾在这几方面水平均明显优于其他产地的艾叶。通过实证科学分析证明艾叶产地对艾灸疗效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施术手法
施术手法是指艾灸疗法操作者使用艾条或者艾柱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采用的手法。常见的施术手法如温和灸、雀啄灸以及回旋灸等。不同的施术手法产生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许培昌等[15]在不同距离施灸观察局部皮肤温度发现艾条到皮肤的距离以3~4 cm为宜。在这一距离施灸既能达到温热刺激又能避免疼痛,其导致皮肤温度升高也处于未被烧伤的安全水平,皮肤被灼伤的几率也大大降低。而距离低于3 cm很容易导致局部灼烧样疼痛,甚至烧伤;高于此距离则几乎无温热刺激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所以施灸的距离既影响艾灸的作用效果又对艾灸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武九龙等[16]用太乙神针两种不同灸式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组采取重按加间歇性灼痛性刺激而对照组采取轻按加温热刺激的灸式,结果证明其均有良好的即时止痛效果,但作者认为两种灸式有各自优势,对于急性痛经或VAS评分偏高患者当首选灼痛刺激以达急温通、强温通之效;而对于慢性长期痛经或VAS评分较低患者当首选温热刺激以达弱温通、缓温通之效。吕明泽[17]分别用雷火灸和艾灸治疗血栓外痔结果发现雷火灸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6%。说明雷火灸在治疗血栓外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适于临床推广使用。王金淼[18]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脊柱穴区涂蒜汁后放上蒜泥1条,其上铺以艾绒在头体尾点燃三点让其自燃,待患者自述口中有大蒜味为止,共治疗30例强直性脊柱炎,显著好转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可见艾灸手法具有各自优势,不同的施术手法会产生疗效差异,因此临床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艾灸手法,取长补短以发挥艾灸最佳疗效。
4 机体特异性
机体特异性一方面指艾灸操作时因选取腧穴不同而产生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指在机体不同状态下进行艾灸所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尹小强等[19]局部取乳根穴、膻中穴和阿是穴;远端取足三里、三阴交和肝俞治疗乳腺增生症大鼠,结果发现艾灸远端取穴组乳头直径减小,艾灸远端取穴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排列更趋于正常,艾灸远端取穴组E2、LH、GnRHs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艾灸远端取穴比局部取穴能更有效改善大鼠内分泌紊乱和血清激素紊乱,从而更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症。余思奕等[20]基于数据挖据技术分析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特点,发现艾灸治疗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取穴,以阴经腧穴为主,特定穴为主体。说明治疗相同疾病腧穴本身特异性会影响疗效。周新异等[21]观察不同状态下艾灸对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影响,发现生理状态下艾灸可升高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但持续时间短;在病理状态下艾灸能明显升高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并维持时间长。说明人体自身状态内环境不同会影响艾灸疗效发挥。
5 小结
从上述研究发现近5年关于影响艾灸治疗效果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艾灸的刺激量如灸温、灸时、灸量;艾灸的选材如艾叶的储存年限、艾绒的纯度及产地等;实施艾灸时所用的方法和机体本身的特异性。临床反复实践已验证艾灸疗法效果的可靠性,然而其疗效的稳定性仍受艾叶本身、施术者、患者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临床应用艾灸疗法时应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作用,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和疾病发病特点选择适当艾灸材料和操作方法以最大程度发挥艾灸疗法的优势。
[1] 季辉,王玲玲,周攀,等.不同灸温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1L-1β、1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597-598
[2] 周攀,张建斌,王玲玲,等.不同灸温的艾灸抗炎效应及TRPV1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1143-1145
[3] 杨雪艳,王永霞,郑成强,等.艾灸温度与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C]//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2014:149-151
[4] 施睿,邱悦,余芝,等.不同温度艾灸对施灸局部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1092-1094
[5] 陈有国.秋分节气期间艾灸神阙穴预防肠胃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1028-1029
[6] 葛冉,孙志岭,纪伟.择时艾灸治疗类风湿性2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4):46-47
[7] 方丽娜,朱相来,景福泉,等.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0):1292-1296
[8] 朱丽华.择期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9] 陈仲杰,吴中朝,李彩芬,等.不同艾灸时程对高脂血症调脂效应影响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1):995-999
[10] 王茎,夏晓红,叶敏,等.不同灸量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积分和IgG、IgM、IgA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22-25
[11] 彭洪莲,程施瑞,刘利,等.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对RA大鼠穴位局部温度影响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8):66-69
[12] 洪宗国,郭金云,尹雪霏,等.艾灸燃烟自由基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8):1298-1302
[13] 张觉予,陈犹得,冼建春,等.不同纯度艾绒艾柱灸温度与时间变化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9):909-912
[14] 洪宗国.蕲艾的道地性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34(2):33-37
[15] 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中国针灸,2012,32(7):611-614
[16] 武九龙,陈红宇,唐宜春,等.太乙神针不同灸式对原发性痛经即时止痛效应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3):224-227
[17] 吕明泽.雷火灸治疗血栓外痔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18] 王金淼.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J].河南中医,2012,32(10):1340-1341
[19] 尹小强,王彦春,黄永建,等.艾灸不同穴位乳腺增生症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4-7
[20] 余思奕,杨洁,任玉兰,等.基于数据挖据技术分析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特点[J].中国针灸,2015,35(8):835-849
[21] 周新异,刘娟,吴巧凤,等.不同状态下艾灸对穴位局部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1):61-65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510063030。
黑鑫鑫(1992-),女,2012级中医学专业康复方向本科学生。
△通讯作者:李忠正(1984-),男,讲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作用原理及标准化研究。
R245.81
A
1005-0779(2016)12-0082-03
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