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胃间质瘤的特点与诊治
2016-01-29李秋
李 秋
(鞍山市肿瘤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分析胃间质瘤的特点与诊治
李 秋
(鞍山市肿瘤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0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腹胀、腹痛、血便以及腹部有包块等。肿瘤部位一般位于贲门、胃底、胃体以及幽门等部位。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胃镜检查、CT检查以及X线坚持等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确诊。临床治疗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为主,部分患者口服伊马替尼进行辅助治疗。结论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胃间质瘤的临床治疗主要应用手术治疗,但同时也可应用已伊马替尼进行辅助治疗。
【关键词】胃间质瘤;临床诊断;临床表现;治疗
胃间质瘤是一种独立的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胃肠间质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或腹腔中,但发生于胃部的发病者最多,占到总数的60%~70%[1]。胃间质瘤一般在发现时都处于中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胃间质瘤的临床诊疗效果,是当下众多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2]。为研究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诊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04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104例,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显示在所有被选取的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45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2岁;平均年龄(52.43±18.16)岁。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各项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年龄与比较:在所选取的104例患者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患者有13例,占12.5%;年龄为40~59岁的患者有28例,占26.92%;年龄为60岁以上的患者有63例占60.58%。由此可见随着患者年龄的升高,患者发病率也有明显的升高,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年龄为40岁以下及40~59岁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性别差异:本组共有男性患者59例,占56.73%;女性患者45例,占43.2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症状:在本组研究中共有43例患者有腹部不适症状,占41.35%;22例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占21.15%,26例患者有腹部包块,占25%;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度贫血症状,占15.38%;有22例患者有血便的症状,占21.15%。
2.4 临床诊断:在本组研究中有24例患者是在进行其他外科手术时偶然发现有胃间质瘤,占23.08%;有5例患者在常规健康体检中发现,占4.81%;75例患者是自身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而确诊,占72.13%。在本组研究中共有62例患者实施胃镜检查,胃镜下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部分患者伴有溃疡息肉的症状。本组共有48例患者实施超声内镜检查,在内镜检查中,胃间质瘤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其直径一般在1~8.6 cm,病灶边界十分清晰,超声显示病灶呈均匀性低回声,起源于固有肌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CT检查主要表现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直径范围在1.2~10.3,部分患者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大多数患者肿瘤与周边组织边界清楚。
2.5 肿瘤部位:术中确认肿瘤部位发生为胃底的有47例,占45.19%;发生于胃体的有28例,占26.92%;发生在幽门部位的16例,占15.38%;发生在贲门部位的有13例,占12.5%。
2.6 治疗情况:在本研究104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占总数的47.12%。其中34例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进行近端切除,15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23例患者进行远端胃切除术,占22.12%。其中17例为开腹手术,6例为腹腔镜下手术切除。行食管癌根治术+胃壁间质瘤结节剥除术的有7例,占6.7%,行胃楔形或部分切除术患者6例,占5.78%。其他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有19例,占18.27%。中、高危险度患者在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进行辅助治疗,治疗时间按照患者病情确定,一般在1~3年。
2.7 疗效情况:在术后2~3年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疗效情况。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复发;7例患者发生不同部位的肿瘤转移,其余患者恢复效果均较为良好。
3 讨 论
胃间质瘤作为一种独立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肿瘤更胃壁关系、肿瘤的大小、发生的部位以及肿瘤是否被破溃、穿孔等因素有关[3]。胃间质瘤瘤在早期生长较为缓慢,且病灶体积较小,一般没有特殊的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警觉,在体检中通常也不易被检出。大多数的早期胃间质瘤的发现都是在进行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但大多数胃间质瘤在发现时已到中晚期,身体有一定的不适反应时,才产生警惕,到医院就正并通过X线、CT、超声、胃镜等各种检测手段进行确诊[4]。在本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当前对于胃间质瘤应用最广泛的临床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治疗方式。手术切除的具体方式较多,临床上可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与胃壁之间的关系等各项因素来决定应用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胃次全切除、全胃切除或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并在术后予以舒适高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另外,术后口服伊马替尼也是治疗胃间质瘤的的有效辅组手段[5]。在本组研究中几乎所有中晚期患者在术后都有应用口服伊马替尼进行辅助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好。总体来说,胃间质瘤在发病早期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常规体检也难以检出,仍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早期的胃间质瘤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同时患者如有相关身体异常现象,应提高重视,积极就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尽量将病灶完全切除,必要时,可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泳松,尚晓静.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J].广东医学,2011, 32(15):2003-2005.
[2] 盛娟,伍瑞,左赞,等.胃间质瘤内镜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风险性评估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6):579-582.
[3] 焦健华,李学良,于连珍,等.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1):632-634.
[4] 陈丹磊,柯重伟.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126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169-171.
[5] 郎翠翠,李玉红,董新茜,等.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特征与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6):305-308.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7-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