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渴病的病机探讨

2016-01-29王文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脾虚病机

王文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消渴病的病机探讨

王文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糖尿病常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多从阴虚燥热论治。近年来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多有脾虚表现。笔者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历代医家从脾虚论治消渴的方法,分析脾虚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认为消渴病也应健运脾胃。

【关键词】消渴;病机;脾虚

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 “消渴”范畴。《说文解字》中解释:“消”,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的意思;“渴”,干而欲饮的意思。历代医家多将消渴病机归纳为“阴虚燥热”,以口干多饮、多食、多尿,或伴消瘦为主要表现。但现今临床上已少见消渴的典型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肥胖、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纳差、泄泻、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滑或腻、脉沉细弱等脾虚表现。因此笔者认为,脾虚证更符合现今消渴的病机。

1消渴脾虚证的文献研究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正常情况下,饮食水谷入内,经脾之运化,胃之腐熟,将精微物质散布全身,支持全身功能活动。《素问·奇病论》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饮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不及,体内的糟粕无法通过脾胃升清降浊作用排出,蕴积肠腑而生内热,煎灼津液。《灵枢·本脏》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消渴》中言:“脾胃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脾胃衰弱,本应布散之津液停聚于中焦,津不上承则口干欲饮;本虚则引食自救而多食,多食则加重脾胃负担;津液下注膀胱则多尿;四肢肌肉不得精微的濡养则消瘦。金代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伤脾胃,本气虚之,而难治也。”提示消渴可能是由于用药过于寒凉,脾胃损伤。消渴阴虚燥热的病机深入人心,医家多治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若病人素体本虚,不能耐受寒凉,容易导致脾胃阳虚,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泄泻、怕冷、面色晄白等。同时,五脏相关,其他脏腑也可导致脾虚。《儒门事亲》谈及:“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发。能从三者,消渴亦不足忧也。”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情志失调易使肝郁化火,木旺克土,或思虑过度致脾胃受损。劳欲过纵,易亏耗先天肾气,后天之本失去先天之精的滋养,运化功能减弱。故消渴脾虚证多与肝、肾相关。

2消渴脾虚证的治疗

早在《内经》中,治疗消渴就有“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记载,兰即佩兰,可燥湿健脾,开创了从脾治疗消渴的先河。赵献可亦云:“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惟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饮之类,恣意多饮,复以八味丸滋其化源。”后代众多医家从脾虚证论治消渴,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中,京城名医施今墨善于运用两个药对治疗糖尿病:黄芪和山药、玄参和苍术。《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益气、利阴气。苍术可燥湿健脾,使水谷得化,津液得生,脾精亦不下趋。潘朝毅[1]认为,消渴病人尿甜、消瘦、口干,而甘味属脾,脾主四肢,脾开窍于口,故脾不散精为消渴病的病机,并自拟扶脾散精汤治疗,其组成为人参、山药、葛根、天花粉、麦冬、大贝母、五味子、牡蛎。其中人参色黄味甘,合中土脾脏之德,用为君;山药主治伤中,补虚羸,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用为臣。黄郁等[2]自拟四黄消渴饮治疗消渴,方中用生黄芪、淮山药、生熟地黄健脾益肾,同调先后天之本,总有效率达82.5%。王红霞[3]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升阳除湿法治疗脾虚消渴,血糖控制稳定。刘璐等[4]自拟益气固本汤,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茯苓健脾化湿治疗消渴。王琳[5]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则,兼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对比单用西药组有明显的疗效。

3糖尿病并发症与脾虚的关系

张锡纯指出消渴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胰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胰为脾之副脏……”。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具有消化功能,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相似,故胰腺可归于中医脾土系统的范畴。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脂肪酸、蛋白质合成。若胰液或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脂肪酸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则可导致血糖、血脂增高。而脾虚不能将饮食水谷运化为精微物质,留积于胃肠形成糟粕,入于血分则营血浑浊,可并发大中动脉斑块,使血流不畅。土虚木盛,而肝开窍于目,肝火内赤,热迫血行则易发视网膜出血、渗出;火热灼伤阴血,则双目失养,易发视力减退、失明等。脾病日久伤及肾,肾主司二便,肾气不能固涩二便中的精微物质,出现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的表现。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和,卫气防御外邪功能降低,风寒暑湿燥火及疫疠之邪容易由疏松之腠理侵入,诱发皮肤黏膜的感染,病久邪毒入内则发生脏器的感染。脾虚后继发肝、肾等多脏器的虚损,是导致消渴变证发生的主要原因。

总之,正如孙思邈所言:“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 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预防糖尿病,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调控情志,勿过劳过纵,并能适时补养脏腑之虚弱,方保身体无虞。

参考文献

[1]潘朝曦.糖尿病病因、病机、治法初探[J].江苏中医,2000,21(1):1-3.

[2]黄郁,李乐梅.四黄消渴饮治疗Ⅱ型糖尿病80例[J].四川中医,2002,20(5):28-29.

[3]王红霞.从脾虚论治消渴验案2则[J].浙江中医杂志,2001,12:535.

[4]刘璐.亓鲁光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11):4-5.

[5]王琳.健脾益气法治疗脾虚型消渴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4):35.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75-01

猜你喜欢

脾虚病机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理中复元方结合针刺法治疗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