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016-01-29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6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脾虚

仲 静(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仲 静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目的 分析在“治未病”过程中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的作用、方式和优势。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某中医内科门诊的1024例“治未病”案例进行临床分析,分析其病机并总结方法。结果 在“治未病”过程中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结论 在“治未病”过程中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能够节约成本,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治未病;中医药;调理脾胃

“治未病”这一词汇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出现[1],几千年来,中医“治未病”思想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未得病提前防御、已得病防止扩散、病况严重预防危重、病情治愈预防复发等。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器,在“治未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采用中医药调理脾胃能够补足人体内的正气,同时能够驱除人体内的邪气[2],在“治未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某中医内科门诊的1024例“治未病”案例的相关临床资料。

1.2方法:对1024例“治未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

2 结 果

2.1脾虚所导致肺气虚、阴虚: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中气不足,这时肺脏将很难藏住气,进而会导致清降失调。脾虚导致肺气虚、阴虚其临床表现为常常干咳、大便过干、胃口下降,需要进行滋阴养胃。针对这类问题应该采用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以及益胃汤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北沙参、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杏仁以及石斛等等,配伍药物要选用陈皮、酸枣仁、熟地、太子参、黄芪、淮山药、甘草等。本次案例中有155例应用此方,治愈86例,好转46例,无效23例,治疗有效率为85.16%。

2.2脾虚所导致心脾两虚:人体若是脾气虚弱,那么往往会造成忧思过度,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脾,造成脾进一步虚弱,引发血液流通不畅,同时出现心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身体疲倦,无力,常常会感到心悸,失眠严重,脸色不正常,大便过于稀薄等。针对这类问题,应进行健脾养心,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主要应用药物包括:白术、茯苓、党参、薏苡仁、甘草、淮山药,另外还需要配伍药物远志、当归、酸枣仁以及黄芪等。本次调查案例中有184例采用此方,治愈104例,好转58例,没有明显效果22例,治疗有效率为88.04%。

2.3脾肾阳虚:脾和肾分别是人体中的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脾的健康与否要根据肾阳状况决定,而肾中的精气也需要靠脾来精养,二者之间是相互帮助的。所以,脾虚弱时,肾阳就会收到影响,出现脾肾阳虚症状。其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腰酸膝软,水肿等。针对这类问题需要进行温阳补肾,采用右归丸和四神丸进行加减治疗,主要药物包括:淮山药、鹿角胶、熟地黄、肉桂、山茱萸、当归、吴茱萸、补骨脂、白术、苍术、炮附片、杜仲等。本次调查中有122例采用此方,治愈86例,好转2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3.44%。

2.4脾虚肝郁:脾虚会导致肝脏升温,进一步湿化以后会转变成心火,反作用于脾胃后则会导致胃部中气不运,产生各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精神疲劳,饮食下降,头晕目眩,胸胁部位胀痛等。针对这类问题应该对肝脾进行调和,采用逍遥散和痛泻要方进行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香附、郁金、柴胡、枳壳、白术、白芍、茯苓、太子参、川楝子等。本次调查中有237例采用此方,治愈198例,好转30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6.20%。

2.5脾虚生湿:脾胃问题通常都是饮食不当所造成的,进而导致身体内部湿气过重,湿热瘀滞,反作用于脾胃又会造成锁上。临床表现为头重脚轻,常常咳喘等。这类问题需要进行清热化湿,采用藿香正气散进行加减治疗,其主要药物包括藿香、苏叶、白术、佩兰、苍术、厚朴、薏苡仁等等。本次调查中有326例采用此方,治愈296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7.85%。

3 讨 论

3.1中医“治未病”理论:中医中的“治未病”是一个系列体系,包括疾病存在而没有显出开始治疗;疾病显出但没有成气候开始治疗;疾病成气候但没有发作开始治疗;疾病发作但没有扩散开始治疗;疾病开始扩散但没有恶化开始治疗;疾病恶化但是没有无治开始治疗,其本质是“防患于未然”[3-4]。

3.2现代亚健康与“治未病”:将现代的亚健康状态和“治未病”当作完全一样的概念并不合适[5]。亚健康的定义范围较大,临床表现相对复杂,西医对亚健康的认知相对局限,而传统中医更看重整体性。

亚健康指的是临床表现中没有明显的患病症状,但是存在着潜在的发病倾向,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身体功能失衡[6]。其临床表现为时常头痛、神经衰弱、容易疲劳、过于紧张、易躁易怒等。中医理论认为想要保证身心健康就需要保证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保证脏腑能够正常工作[7]。但是当机体平衡出现倾斜,但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出现时,就呈现出了亚健康的状态,也可以成为中医中的“未病”。

3.3中医药调理脾胃与“治未病”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可知,合理调理脾胃能够有效治未病,令其发挥出升清降浊之能,纠正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心、肺、肝、肾等四脏“未病”必须先对脾胃进行健康调理。脾胃是后天之本,身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外部的四肢百骸都需要脾胃进行温养和濡润[8-11]。脾胃一旦出现了病变,不仅仅中州会受到损伤,同时还会导致四肢百骸和脏腑经络出现疾患。

所以,想要有效治未病,就需要采用中医药调理好气血,也就是调理好脾胃,巩固机体的免疫力。若是人体的脾胃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症状,一定不能忽视,要马上进行合理的调理,避免症状加重,导致其他脏腑器官出现问题。若是已经有其他脏腑器官出现了病变,也需要先调理脾胃。在日常生活中,“治未病”应该从饮食调理开始,保证规律饮食,严禁辛辣油腻,同时辅以适当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实际应用过程中,中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合理开方,灵活准确的进行综合调理。中医“治未病”对比西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合进一步推广应用。

[1] 谢胜,周晓玲,税典奎,等.“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脾胃病防治模式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2):122-125.

[2] 程慧洁,蔡夏琴,余坚,等.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J].江西中医药,2012,43(1):9-10.

[3] 周滔,张声生.“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病的防治[J].环球中医药,2009,2(4):265-268.

[4] 旋静,吴秋成.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154-155.

[5] 郭璇,刘芸,王小娟,等.“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的防治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133-134.

[6] 旋静,高金良.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48-149.

[7] 李京伟,刘凤斌.浅析“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的指导意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1):87-90.

[8] 刘凤斌,李京伟.“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685-687.

[9] 张津玮,李永成.浅谈调理脾胃与"治未病"[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1):368-369.

[10] 王靖思,陈兰羽,刘玉琴,等.孙桂芝从补脾胃、治未病论治肝癌经验[J].中医杂志,2015,56(13):1096-1098.

[11] 吴兴全,魏晓光.《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63-65.

R211

B

1671-8194(2016)22-0195-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亚健康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