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停母乳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2016-01-29王立强谭春迎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口服液母乳黄疸

王立强 谭春迎

作者单位:110005 沈阳,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不停母乳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王立强 谭春迎

作者单位:110005 沈阳,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摘要】目的 探讨不停母乳喂养的同时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在不停母乳情况下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3 d,B组在停母乳情况下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3 d,对比观察3 d后两组黄疸消退情况。结果 两组黄疸水平均较治疗前消退,A组较治疗前下降16.2%,B组下降24.3%,但两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以考虑在不停母乳情况下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药物治疗;地衣芽孢杆菌;茵栀黄口服液;不停母乳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随着对母乳喂养宣传力度的加大,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成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首位病因。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常需先停3 d母乳,然后对比3 d前后患儿的黄疸水平,进而确定疾病与母乳的相关性。停3 d母乳给母亲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如母亲会有精神焦虑,影响继续哺乳的信心,甚至可诱发乳腺炎等。另外,即使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后,治疗方案也是边治疗边哺乳。为此,我院进行了不停止母乳喂养直接应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男55例、女45例;均为足月儿,日龄12~25 d;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的第3~5天;就诊前均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以皮肤轻中度黄疸为主要表现;患儿纯母乳喂养,一般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体重2.8~4.1 kg,查体无肝脾肿大,除外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所有患儿出生史均无异常。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地衣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3 d:地衣芽孢杆菌0.25 g/次,2次/d;茵栀黄口服液,3 mL/次,3次/d。A组不停止母乳;B组停止母乳,以奶粉喂养。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 d后检测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对比2次检测结果(经皮胆红素检测指标12.9 mg/dL=220.59 μmol/L)。

2 结果

治疗前黄疸水平:A组13.2~17.6 mg/dL,平均15.4 mg/dL;B组13.4~17.8 mg/dL,平均15.6 mg/dL。治疗后黄疸水平:A组12.6~13.2 mg/dL,平均12.9 mg/dL;B组11.1~12.5 mg/dL,平均11.8 mg/dL。两组患儿治疗后黄疸水平均较治疗前减轻,A组较治疗前下降16.2%,B组较治疗前下降24.3%,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一种,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1]。近年的研究显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其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另外,肝细胞处理和排泄胆红素能力不足:新生儿肝细胞的Y蛋白含量低,肝细胞不能充分摄取胆红素;而新生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亦极低,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针对以上2种原因,笔者对母乳性黄疸采用地衣芽孢杆菌和茵栀黄口服液对症支持治疗。地衣芽孢杆菌可以有效改善肠道的生态菌落平衡,帮助患儿建立正常菌群,使进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非结合胆红素。茵栀黄口服液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等制成。茵陈增加胆汁分泌、利胆退黄,还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转移酶;栀子可使肝细胞Y蛋白含量升高,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促进胆红素排泄;大黄有利尿、改善毛细血管透性作用。因此,茵栀黄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利黄、促进肠蠕动等作用,从而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减轻黄疸表现[3]。以上2种药物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显著,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但是在诊疗中经常有停喂母乳3~5 d的诊疗过程,这给患儿母亲带了很大的困扰,母亲为了保持正常泌乳,需要额外购买工具将母乳抽吸出来,防止回奶,有的母亲因此患了乳腺炎[4]。对于正常哺乳且奶水充足的母亲,这3 d非常难熬,精神上也带来了很大压力,经常动摇母亲继续母乳喂养的信心,患儿由于突然改变为奶粉喂养,也存在增加喂养难度和成本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停止母乳喂养也可以降低患儿黄疸症状,虽然与停母乳组相比,降低效果减弱,但无明显差异。建议临床治疗母乳性黄疸时,尤其在门诊,可以考虑直接用药而不再建议母亲停止3 d哺乳,这样既可以减轻患儿母亲的困扰和负担,也有利于母乳喂养的进一步推广,但是,治疗3 d后仍要进行随诊复查,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8.

[2]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528.

[3] 王浴生.中药药理学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3.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92.

临床经验荟萃

收稿日期:(2015-09-06)

【文章编号】1672-7185(2016)01-0071-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1.033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口服液母乳黄疸
洛阳市住院产妇母乳捐献知信行的调查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