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治疗口病学术思想探析*
2016-01-29姚学旺陈阳春
姚学旺,陈阳春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学术探讨·
《四圣心源》治疗口病学术思想探析*
姚学旺1,陈阳春2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四圣心源》为清代医家黄元御所著,该书以其独特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阐述了黄氏对于阴阳五行等概念及杂病病源的理解,自成体系。黄氏对口病有较详细的辨证及方药:口生异味,多从“郁”着手;口唇生疮,从十二经着眼,认为病因虽多,或因心脾积热,或因肾水不济,或因中土湿寒,然均可致足阳明之气不降而导致本病。
《四圣心源》;口舌生疮;口生异味;学术思想
大多数医者在治疗口病生疮、有异味时,多用清热、泻火之品,但多伤胃,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在研究清代医家黄元御著作中,发现黄氏对此类问题有述及。《四圣心源》为黄元御所著,该书以其独特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阐述了黄氏对于阴阳五行等概念及多种杂病的理解,自成体系。现就此书对于口病的辨证治疗思路探析如下。
1 病 名
口病为黄氏概括说法,根据《四圣心源》对该病的论述,将其分为2类:一为口生异味,诸如口甘、口苦、口酸、口辛、口咸,及口气秽恶等;二为口唇生疮,历代有多种称谓。如《素问·气厥论篇》中记载:“膀胱移热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民病口疮。”《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少阳司天, 火气下临, 肺气上从,白起金用……鼻窒口疡。”然口疮、口糜等临床均以口腔黏膜或舌唇部局限性溃疡为特征,常反复发作,故均归属一类。
2 病因病机
2.1口生异味
口生异味在内经中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张氏医通·七窍门下·口》曰:“肺热则口辛……口辛,肺气上溢也。”《中医临证备要》指出口咸系肾液上乘,口酸为肝热乘脾,口臭多为胃火偏盛或消化不良。黄元御则提纲挈领,以“郁”统之,认为:五脏之味,皆脾气所主。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五脏安和,则口中清淡而无味;一脏“郁”,则其所主之味即反应于口中。这一论点与黄氏论及六气偏见时所指出的“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以此观之,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至于口气秽恶,黄氏认为多由湿热熏蒸所致,心主五臭,土为水火之中气,水泛土则湿,火郁于土则热,浊气发于口则气味臭恶。
2.2口唇生疮
《诸病源候论》记载:“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张景岳则认为不全为热,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指出:“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黄元御从十二经着眼,认为口唇生疮病因虽多,或因心脾积热,或因肾水不济,或因中土湿寒,然均可致足阳明之气不降而导致本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土为燥湿之中气,胃气不降则甲木不降而上逆,相火上炎,燥气不得降,于是唇口疼痛热肿,故由标论之,口唇生疮在于上焦之燥热。
3 治 疗
3.1口生异味
口生异味黄氏并未给出具体方药。至于口甘,其在《素问悬解》中指出内经“治之以兰”是用其辛香开散之力,除中焦郁热熏蒸之气,则上溢者顺行而下矣。秦伯未认为口甘多为脾蕴湿热,亦可以泻黄散治之。而治疗口苦在于降逆气而泄胆火,张景岳指出:口苦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若属肝胆虚则宜七福饮、理阴煎。秦伯未治疗口辛用加减泻白散清泻肺热;治疗口咸属虚火者用滋肾丸引火下行,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以补益肾阳;口酸多从木郁论治,疏肝解郁,使木气条达则口酸自愈。黄氏针对口气秽恶立甘草黄芩汤一方,方中用黄芩、石膏清上中二焦之热,泻其郁热;半夏降胆胃之逆;甘草、茯苓培土泄湿。诸药并用,君相之火可消,胆胃之逆得降,土燥而升降复序。用药虽简,但本标兼顾,临床随证加减,多获良效。
3.2口唇生疮
黄氏认为口唇生疮分实火及虚火,实火即热甚而中气未明显虚弱者,虚火即热势不甚而缠绵难愈,中焦虚弱者。对于实火者给予贝母元参汤,用元参清金益水且不伤中气,贝母泻热凉金而不伤胃气,黄芩清泻郁热,甘草培土;若热势甚者,可加黄连、石膏。对于虚火者,黄氏指出其病机属脾胃湿寒,胆火上炎,用干姜、茯苓、甘草崇阳补土泻湿,用少量桂枝疏达乙木,裨乙木荣升而甲木下行有力,倍用芍药降胆木之逆,仍加元参一味消在上之郁热。笔者临床用此桂枝姜苓汤屡试不爽。喻昌等治疗此病提倡使用理中汤以厚土伏火,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小 结
黄元御治疗口病虽立下上述诸方,然而其亦“说意”而已,对于脏“郁”所致口生异味者,据其医理症状,所谓木郁达之,金郁泄之,火郁发之,水郁折之,土郁夺之。症状较轻者,遵其原方或可迅速收效,然病情复杂、症状较重者,宜师其意不泥其方。黄氏宗四圣之学,结合对经典领悟及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然其“重阳”思想却贯彻始终。黄氏口病根源一篇指出,口病之中以燥热为多,湿寒为少,但是观其用药却始终不肯恣用苦寒,清实火方中选用的元参、贝母均是黄氏认为“不甚伤中”之药,苦寒虽可解一时在上之热,然中阳被伤,脾益不得升,胃益不得降,相火不能下潜,上逆而邪火更甚。黄元御认为从六气从化来看,脾属太阴以湿土主令,胃为阳明从燥金化气,口唇之病虽燥热居多,但胃燥热不降也可以因脾土寒湿不升所致,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能注重中阳、在清泻在上郁热时能够不伤中阳,那么口病可较快得以缓解且不易复发。卢崇汉教授在《扶阳讲记》中也提出了易导致现代人阳虚的多个因素,治疗中时刻维护患者生生不息之阳气,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及改善病人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深思。
[1]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48-150.
[2]赵小青,罗云坚,邓芳柏.口疮的中医认识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14-115.
(编辑田晨辉)
1001-6910(2016)10-0001-02
R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01
马玉娟,副主任中医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97412216@qq.com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149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6-07-22;
201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