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汤加减治疗儿童外感发热60例
2016-01-29冉鹏飞王艳敏
冉鹏飞 王艳敏
1.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2.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
·自拟经验方·
五根汤加减治疗儿童外感发热60例
冉鹏飞1王艳敏2
1.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2.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
儿童外感发热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多发于冬春季,且一年四季可见。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和风热两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咳嗽、气喘,甚至呼吸费力等呼吸系统疾患,以及高热惊厥、中枢感染,危害性大。西医学认为,儿童发热常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的表现,治疗上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抗感染治疗,周期长,效果差。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五根汤加减方治疗儿童发热,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与同道互参。
一般资料
所取60例患儿均为我院儿科门诊病例,为了便于观察,选择年龄分布在1~7岁者,其中男孩35例,女孩25例。中医辨证属风寒外感发热者30例,属风热外感发热者30例。
治疗方法
采用五根汤加减。处方:葛根、芦根、白茅根、板蓝根各10 g,山豆根8 g,藿香6 g,大黄3 g,生石膏25 g,滑石25 g。有食积症状者,加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2 g。水煎取汁150 mL,温服,每日1剂,分4~5次服用,1~3岁(包括3岁)每次10 mL;4~7岁(包括7岁) 每次15 mL。共用3剂。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1]。治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腋温37.2℃,且不再回升);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48~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结果:经过服用3剂汤药治疗,治愈4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3%。
典型病例
患儿,女,2岁。感冒发热3 d。发热第一天即到儿科门诊治疗,考虑“急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素头孢西丁针和痰热清针抗感染治疗,不愈。输液后发热渐退,一天之内体温反复上升。初次就诊,患儿高热39.8℃,精神稍差,口唇干燥,舌苔黄厚,脉浮数,饮食尚可,小便黄,大便稍稀。诊断:感冒,证属风热。处方五根汤加减:葛根、芦根、白茅根、板蓝根各10 g,山豆根8 g,藿香6 g,大黄3 g,滑石30 g,生石膏30 g。取3剂,每天1剂,水煎温服,每次10 mL。服药后第二天热退。3剂服完痊愈。随访,大便第一天偏稀,从第二天开始呈软便。
体会
儿童发热在儿科常见,多由外感风寒、风热而来。小儿为稚阳之体,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入里易于化热。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儿科总论》中说:“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以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又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说明小儿阴阳未充,卫外力弱,容易感受六淫外邪,当外邪侵袭后,机体阴阳失常而致病。小儿常以发热为突出表现[2]。治疗上多给予发汗解表退热。五根汤是笔者在《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中所得,原方作者为李峰林老中医,原方为葛根6 g,板蓝根6 g,山豆根6 g,芦根6 g,白茅根6 g,藿香6 g,红花3 g,大黄2 g[3]。临床使用方简效宏。此方配伍精妙:君药葛根,味甘、辛凉,主消渴,身大热,该药轻扬升散,最善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半两细锉,水一中盏,去滓,煎取六分,频温服”。《本草正》曰:“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凡发热之病,多伴有口渴,治疗上必当退热止渴。发热而致咽喉肿痛,则热重而毒亦成。山豆根苦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草图经》曰:“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肿痛极妙”,该药为治咽喉肿痛之圣药,药力直达咽喉要地。辅以板蓝根,因其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血凉则肿消,此三根为主药。又因热病必伤津,故再加芦根、白茅根,芦根性甘寒,质轻,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能透肺胃实热;白茅根因其甘寒,归肺、胃、膀胱经,能清血分热,又不伤燥,更有利尿之功,引热随小便而解。又考虑到儿童在长夏之际的发热多夹暑夹湿,故加藿香化湿解暑,该药既能化湿又能解表;大黄味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儿童发热多伴有肠道积热,大便干结,用该药攻下肠胃壅滞,使内热从大便而泄。在原方基础上加生石膏和滑石,尤为锦上添花,生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性味平和,清肺解肌,退热,如系热性病均可用;滑石甘、淡、寒,利水通淋,清解暑热[4],走里泻热,使热随小便出。此方药虽少,但表里内外面面俱到,对于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及各种无名发热,均有显著疗效。该药煎出后口味不苦,小儿容易接受,且服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3.
[2]《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523-524.
[3]刘有缘.疼痛妙方绝技精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2-223.
[4]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