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他理论对高校培养医学生利他行为的启示

2016-01-29白立影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医学生

白立影

摘 要:本文通过不同学科对利他行为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关于高校针对医学生利他行为教育培养的几点想法,并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当代医学生特点讨论了社会角色在培养医学生利他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高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医学类人才给出积极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利他理论;利他行为;高校培养;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87-02

一、 学界对利他行为的认识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于利他概念的认识趋于全面和成熟。“利他”一词源于拉丁语,它最先由被后世誉为社会学鼻祖的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主要是用于说明个体对其他个体无私的行为。随着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同领域的学者陆续针对“利他行为”给出了多样化的解释。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汉密尔顿通过对多种动物的行为分析总结得出了“亲缘选择说”,汉密尔顿认为,动物通过识别和自身亲缘度高的个体或集体,有针对性地表达利他行为。行为生态学家道金斯对亲缘选择理论做出了扩展,得出了基因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选择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对象实施利他行为,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生存下去;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弗斯从博弈论的角度,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解释了个体向与自身不存在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提供帮助的现象,并指出实施利他行为的个体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处于同样的窘境时能够得到相同的回报,即互惠利他理论;心理学界对利他行为的理解更多偏向“移情”,心理学家对产生利他行为的主流认识为,实施行为的主体能够识别和认知行为对象的情绪情感状态,能够通过换位,站在行为对象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促使利他行为的发生;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通过“合作剩余”和“生物演化稳定策略”对利他行为的表达做出了解释。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情感认知水平不一,这就必然产生了影响利他行为实施的不同因素,每一种理论独立地去解释利他行为时都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有综合多层面的科学理论,才能对利他行为有更全面地认识,这对于准确把握当代医学生实施利他行为的心理特点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 基于利他理论对医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社会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决定着对社会事物的理解和认知。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的重任,作用至关重要。在针对医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医学类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界对利他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把利他理论的精髓贯穿到针对医学生接受的高等教育中,寻求新的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法,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加强医学生理论实践教育,提高利他行为主观能力

医生是通过给病人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为其祛除痛苦,即利用掌握的特殊技能帮助他们,同时也获得自身合理合法的利益。医生给病人治病这一过程正是利他行为的具体表达,体现了罗伯特·特里弗斯互惠利他理论的中心思想。医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救死扶伤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他们具备高深的医学理论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这即是其执业之本,亦是其保持较强利他行为主观能力的前提。高校在针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大其掌握知识理论、专业技能的力度。在加强医学生理论实践教育、提高利他行为主观能力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强化传统医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并将其作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考核内容。

2.高校通过定期开展医疗理论、技术革新研讨交流会保障医学生对医学前沿信息的了解,同时亦可激发医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校际联合培养。采取“取众之长,补己之短”的思想,一所院校拥有的优秀课程、专业有限,校际间的联合培养方式便能有效扬长避短。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类人才,高校可以评选出综合表现优秀的医学生作为交换生,送往合作院校进行更全面的培养。

4.高校——医院合作培养。在此培养模式下,一方面,医学生通过在医院里实习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归类总结医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把反馈回来的信息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形成“教用一体”,全面地提高医学生从业技能。

(二)针对医学生实施“亲情教育”

时下,看病难、看好病更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医护人员态度冷漠、人情淡薄司空见惯,由此造成的民生问题已成为热点。生物学家汉密尔顿的“亲缘选择说”认为个体更倾向于对和自身有亲缘关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实施帮助。这一观点给了我们思考,如果高校能够通过有效的亲情教育提高医学生亲情认知水平,那么,医学生针对与自身没有亲缘关系的其他人的利他行为发生概率便会提高。为提高医学生亲情认知水平,高校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具体的行为内容,道德水平高的人,往往行为更具有“正能量”,即这个行为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其利他行为的表达能力则较缺乏。高校在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单一、守旧的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对意义重大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认识疲劳,不会引起充分重视,因此,高校对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用新的培养方法启发其对道德规范的基本认识。高校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在于引导,加强对教育成果的落实。

2.提高医学生职业责任感。

对责任感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可见,一个人责任感越强,往往能给自己行为对象的帮助越多。医生作为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具备着特殊的利他作用和利他意义。医生的执业过程体现着利他理论的内涵,通过实施行为给予病人帮助,同时得到自己合理合法的权益。提高医学生对于将来从事职业的责任感意义重大,首先,可以加深其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其次,可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取得病人信赖,再次,可以提高利他行为实施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个人价值。

(三)培养医学生“移情”能力

移情是对他人情感的知觉、体验和分享,同时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并跟随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当个体能够设身处地站在需要帮助对象的立场去体会其情境和痛苦时,他便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施帮助行为。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个体“移情”能力的大小影响着其利他行为的表达。这一思想给高校在针对医学生利他行为培养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1.提高医学生沟通和交流水平。

如今,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作业和考试上,加之激烈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期作用下,导致他们缺乏和他人沟通,使得其更关注自我,从而造成“移情弱化”的现状。有效的沟通是体会他人内心情境的重要条件,是和利他行为对象达到情感共鸣的开始。高校针对医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应该加入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他人情感、判断是非,也有利于利他行为的表达。

2.培养医学生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个体对具体事物反应的强弱程度。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个体对简单事物有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感知他人的思想和处境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促进利他行为的发生。提高医学生的感知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其倾听、换位思考的能力。倾听既是个体素质的表现,也是一种思维习惯,更是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的行为。学会倾听,能够使个体充分了解他人境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感受和体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并能增进理解,利于利他行为的健康表达。

3.实行“榜样教育”。

心理学家伯曼在针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研究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在看到他人的利他行为后更容易产生助人行为。榜样的作用就像标杆一样,给他人指示着积极的方向。高校的“榜样教育”重点在有效地发挥榜样效益,通过合理表彰具有代表性的利他行为先进个人和事件鼓励更多的学生效仿。“榜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医学生正确表达利他行为,还在于通过给他人提供帮助并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三、 结合时代背景谈医学生利他行为培养

一种行为的健康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环境为其提供的生存条件,利他行为也如此。如若利他行为所处的环境提供不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利他行为的发生就会出现阻力。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进步的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外来思想涌入具有特殊国情且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变得畸形,他们更强调个人至上、自身收益、以自我为中心。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大学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如何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过分强调自身,便造成大学生对利他概念的疏离,淡化了对利他行为的认知,进而使“移情”能力下降,利他行为的发生受到了阻碍。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学界对利他行为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改变,更强调健康的利他行为是“在行为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又能保障自身的合理合法利益”。真正的利他行为涉及的两个方面都必须具备,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造成“病态利他”。医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治病救人的特殊性便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利他意识、利他认知以及实施利他行为的能力。因此,提高医学生利他行为的能力,在加强高校培养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对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中创造出利他行为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利他行为的健康表达才能得到保证。

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NJSY13431。

参考文献:

[1]张志祥.析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N].中国青年报,2006,(2).

[2]谭浩.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J].医学与社会,2009,(5).

[3]马向真.道德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彭茹静.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5]郑也夫.利他行为的根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4).

[6]张旭昆.试析利他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7]叶航.利他主义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学家,2005,(3).

[8]李梅.利他行为的社会认知分析[J].冀东学刊,1996,(4).

[9]郑显亮,顾海根.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

[10]杨春学.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J].经济研究,2001,(4).

[11]刘晓敏.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J].心理学探新,2000,(3).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医学生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庸实践思维视角下的网络及现实利他行为比较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关于校园利他行为培养的实验报告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