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朗诵艺术
2016-01-28褚晓润
褚晓润
摘 要:语言是一门有声的艺术,它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文学修养以及知识水平,所以,说好话、做好事、做优秀人是所有人的追求。语文是语言的载体,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学模块都以语言作为支撑,所以朗诵变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朗诵的过程就是将无声转化为有声的过程,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朗诵也能体现学生的语言水平,所以应该让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更加艺术化。
关键词:朗诵技巧;语言艺术;课堂朗诵
当今社会,朗诵成为一门艺术,朗诵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可以激发一群人的思想,可以让一群人拥有相同的思想。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语言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的更是语言上的艺术,教师授课,学生回答,这些都需要语言上的沟通技巧。所以语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应该做好标榜,进行范读
进行范读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然而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这门艺术,因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项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授课用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所以在范读的时候,教师的诵读很有可能就是学生理解文义的重要途径,教师的阴郁顿挫便是学生进行模仿的途径。普通话当中,我们掌握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及声韵结构都是依据语言作为基础的。教师如果范读得成功,还会引起学生了解其言外之意,以及文段大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學习。
然而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提高阅读的正确率,要一气呵成,争取做到在朗读的过程中用眼神进行细腻的交流,并用语言进行心灵的沟通。争取声声动听,情感真挚。
二、运用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善于运用语言的人能够用语言提升魅力。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言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发音标准的朗读训练的关键时期。对于教师来说,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课文时,应使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在情感自由流畅表达的同时,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然而这样的训练并不是速成的,应该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训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对于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训练。
1.感知课文,把握基调
例如,在讲到《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时候,那里有很多关于石头的描述,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不同的形状石头,可以用石头所象征的事物特征来进行阅读,通篇感知课文,并把握好情感的基调。
2.理解课文重在朗读
例如,在讲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的是,这是一篇具有神韵色彩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描写优美景物的文章,通读全文,不该用高昂的感情基调进行阅读,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诵的篇章。
3.品读佳句,记忆成诵
例如,在讲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是一首惆怅的诗篇,然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应该用一种忧闷、沉郁的情感朗诵这一诗篇,在朗诵的过程中,不断地品读诗篇当中出现的佳句与意象,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千古绝唱,学生很快就会记忆成诵。
语言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对于情感的沟通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说语言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独特的欣赏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2]胡郑蓉.朗读,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敲门砖[J].学周刊,2012(33).
[3]杜凯丽.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