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柔胜于强力,成功的背后是激励

2016-01-28沈兆玲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2期

沈兆玲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友照看,这一群体即为“留守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教育留守学生:情感倾斜,走近留守学生的心灵;严密的班级制度规范留守学生行为;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感染留守学生的心灵;激励机制点燃留守学生的理想之灯。

关键词:情感走近;制度规范;教育感染;激励点燃

“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笔者自工作以来多年担任着中学班主任工作,感受尤为深刻。对一个学校而言,如果不能切实管理和教育好“留守生”这一群体,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只能成为空想。下面是本人在班主任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情感倾斜,走近留守学生的心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膨胀期和心理断乳期的强烈碰撞中,因此,这些留守学生的情感多变而令人难以捉摸。他们既有对贫穷的仇恨,又有对父母的成见,更有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夏某同学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平时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孤僻,脾气倔强,行为习惯也很差。平时寄宿在学校,连值日生工作都不肯去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头脑很聪明,数学成绩很不错。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就经常找他谈心,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与照顾。同时也与他的爷爷奶奶取得联系,在班级中也多次给他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体会到他也有值得同学们欣赏的一面。经过多次的交流之后,他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像换了一个人,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当我们与“留守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自然而然把他们当作朋友时,他们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也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我们的课,对我们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

二、严密的班级制度规范留守学生行为

在工作中我制定了严密的班级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经常运用班队会对他们进行教育,给他们讲道理。经常地利用假期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谈话、家访、电话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他们感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建立自信。我班的王某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父母因为离异,在他六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去上海打工一直没有回来,只是通过电话与家里联系,因此,孩子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觉得父母不关心他,不爱他了,因此,从小就懒惰,也很逆反。刚刚来中学没几天,就与三位老师发生过争执,他大打出手,想打老师。在家里爷爷奶奶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老师的各项家庭作业从来不做,还听说在小学的时候老师都是哄着他做作业。对他这样的孩子老实说老师是感到很头疼的。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头脑非常聪明,悟性极高,成绩也不错。我了解了情况后,特别关注他,首先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告诉他孩子的具体情况,希望取得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与照顾他的爷爷奶奶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具体情况,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的假期活动规定,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并请爷爷奶奶帮助我们做好督察员,并争取及时地与我们交流孩子的情况。在班级中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力量,引导他们互帮互助,以群教群,发挥榜样的作用,让他们自觉寻找追赶的目标,自觉地改变自己。经过一年的教育与引导,他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老师们也反映他改变了许多。

三、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感染留守学生的心灵

要充分利用班会这个教育阵地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譬如,“我的理想”“我是集体的主人”“我爱我的班集体”“我为某某过生日”“我学会了×××”“我爱我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在集体中营造关爱留守生的氛围。并在课余时间组织留守生每月写一封信给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自己的成长点滴,与父母共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由于“留守生”从小就缺少父母理性的指导,他们极其容易“近墨者黑”。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太需要一个“孟母”了,可对留守生而言,这简直是一种梦想。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母为钱而去打工,“抛弃”了他们。因此,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学习上没有动力。他们的理想也只是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道听途说而来,根本没有持久而坚定的信心。实用主义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始出发点,对善、恶、美、丑没有正确的认识。相反,他们对社会的阴暗面却了解很多,不相信社会的主旋律是真、善、美。

四、激励机制点燃留守学生的理想之灯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由于留守生过去是经常失败的,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父母的关爱。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如果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他们是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的,讽刺挖苦、责难体罚是“征服”不了学生的,有时甚至会产生抵抗行为,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而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他们一样能产生心理愉悦,一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次,学校举行元旦晚会,要每个班级出一个节目。我并没有选择优秀生,而是选择了我班学习成绩很一般的吴某与高某,他们都是留守学生,都很有幽默感,于是我安排他们搭档说一段相声,经过我的多次的排练,在晚会上他们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的掌声,他们成功了。后来,这两位同学找到我,特别感谢我给他们的这次机会,使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现在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并向我保证以后绝不会让老师操心了。听了他们的话,我觉得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一次,学校颁发“文明班级奖”我并没有让班长代表班级上台领奖,而是让一个“后进生”马某代表班级上台领奖。他感到很惊讶,自言自语地说:“老师,怎么让我上台去领奖呢?”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不行呢?你是班级的一员,班级取得成绩,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吧!”听了我的话,马某同学高兴地上台领奖。从此,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班级的工作非常热心。我就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班级的饮水机等维护,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实践证明对留守生进行教育,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他们的上进心,是一种费力小而见效大的好办法。

一个诗人曾这样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留守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教师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多一份愛心、耐心、恒心,记住温柔胜于强力,成功背后是激励,要有满腔热情,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他们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不断燃起积极进取的希望。总之,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信念:一颗青涩的果子,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它必定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出我们还不曾知道的美好。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