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6-01-28杨瑛
杨瑛
高中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并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引导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所必然要用的工具。其中,阅读是初中語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到语言的学习,思维的传达,大到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创造,多半活动都需要依靠阅读来实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要求师生互动
课堂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按照自己制定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教材”,与学生之间零交流,不仅使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想和习惯,而且还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充当知识的“奴隶”或“容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创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尝试参与课堂活动,逐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分层布置阅读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尝到甜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的认知总是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环节。初中的阅读教学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认读和解读、鉴赏和评价这两个环节。其中,认读虽然是最简单的,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它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在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分层的阅读活动内容。阅读教学设计应体现梯度性,让每一位学生,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都能积极参与,专注投入,深入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各有所学,各有所得。
三、阅读能力培养要分阶段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进行,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积累。积累是一个动态而联系的过程,是之后每个阶段的能力发展与提高的基础。第二阶段是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第三阶段是鉴赏。学生要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够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