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应试技巧
2016-01-28王叶华
王叶华
众所周知,英语书面表达是必考题,而且它的分值是整套试题中属伸缩性最大的试题,书面表达写的好坏对考生分数有一定影响。然而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总是茫然于不知如何下笔,不知怎么写、写什么,或者纯粹按照单词拼凑成文,写出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文章。现在我想就此谈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在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往往喜欢做单项选择题甚至阅读理解题,而不愿动手来写英语文章。他们平时写的越少,提高能力就越慢,写出来的作文就越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实,英语书面表达不同于命题作文,不需要严格的布局谋篇,修辞润色,长篇大论,浮想联翩。它只是一种指导性写作,提供一丁点情景和内容,学生只要一般的逻辑思维,情景语言和素材组织能力就能完成。然而这貌似简单的写作在运用时又常常牵扯到语法,词汇,语言交际,会忽视了语法规范,词汇的运用等等情况,如动词时态、语态错误:She often go to school every day;用词不当:My mother does cakes on my bitherday;句型使用不当:There has a zoo in our city.
看了这些问题我们来分析,就不难看出学生就算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但在具体操作时还缺少一种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就是说还不能完全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多少还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写出来的句子和文章就没有那么英文化。针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强化听、说方面的训练。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让学生有个听、说英语的氛围,而且还可以结合日常教学和生活情况用英语进行故事讲述,自我介绍,营造课堂浓厚的英语氛围。再则,强化学生运用教材所学到的词组和句型进行回答问题,看图说话,复述课文,改写对话,还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课文中的好段落,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语感,通过训练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这样就不会再出现中文式英语了。
其次,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多了解别人怎么说,汲取别人怎么去表达。这样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也不经意中提高了表达水平,习惯用法,以便在写作时较好地运用。
再次,就是着手强化写作训练,写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在新教材教學中如何训练呢?我认为下面几种方法是可行的:课文固定句型的转化练习;固定词组的造句训练;对话改写成段训练;课文缩写或换人称改写训练;人物简介,自我介绍,书信,E-mail等应用文的训练。
二、了解应试方法和技巧
刚才谈到书面表达旨在测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一般来说,英语书面表达题都会提供一定的情景内容,如看图说话、图表提示、提纲要点等,要求学生根据短内容,符合题意,写出语言通顺,字数在85左右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从参考译文来看他们仍然属于句子翻译,无需借题发挥,浮想联翩。但仍然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
动手前要仔细阅读说明,看清楚文字或表格提示,读懂里面暗含的信息,避免思维偏差,确定写作格式,人称和时态。
2.编写提纲
着手之前要尽量写草稿,不要以为考试时间有限,提笔就写就会争取时间。这样其实会漏写信息以致涂涂改改,层次不清,前后脱节,支离破碎,令人不知所云等。所以如果考试时间充裕,有空可以打个草稿,没时间至少也要打个腹稿,一定要做到下笔之前心中有数。
3.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只是把内容全部罗列出来,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作为老师,很看重学生的第一句话。对开篇就犯错的学生总会让老师印象不太好,所以开头一句话除了精彩,首先要正确。结尾也同样重要,它使文章具有完整性。
4.正式写作
根据所列提纲和腹稿,开始依次写出来。写作时必须注意文章切题,抓住要点,千万不要随意发挥,加一些不着边际无关紧要的内容来凑够文章的字数,更不要为了表现英语水平,默写一些不对题的句子和段落。最好把提纲所列的内容都写进去,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有些细节大可省写,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使把握性较大,可以尽量用自己所学过的或熟悉的句型来写,同时也要注意改变句式,避免句型单一化。
5.检查
书面表达完成后一定要检查。首先,要检查所写内容是否与要求一致,格式是否正确;其次,人称是否使用正确,动词时态是否前后呼应一致。检查是否遗漏或写错,最后,再通读一遍看看全文是否通顺流畅。
总之,书面表达能够注意体裁格式不错;人称时态正确;卷面书写工整;把握开头和结尾,灵活处理不会写的单词或短语,在考试时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然而真正要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有待学生长期坚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多读,多练,多写,相信学生在经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后,写好作文不是难事。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