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2016-01-28聂国海
聂国海
新课标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计算机中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与团队精神,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基础性
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即让学生学会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效率;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影响着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有效解决其他学科中问题的基础,甚至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实践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包括信息基礎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和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一些技术原理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验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才能遇到关于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理解信息道德的真正信义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此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由此可见,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在生活实践中将信息知识、操作技能和信息道德安全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也就显而易见。
三、综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数、物、化、生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学科性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信息技术应用所涉及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常用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此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帮助解决在学习其他课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