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两岸青年创客的培养研究

2016-01-28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海峡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创客交流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王 瑾 田 玉



海峡两岸青年创客的培养研究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王 瑾 田 玉

随着互联网、3D打印、开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创客运动开始风靡全球,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出现引起了各地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海峡两岸对创客经济的重视使得两岸青年创客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该文分析两岸青年创客发展、交流现状,发现目前两岸青年创客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完善建议。

海峡两岸 青年创客 创新创业 创客交流平台

1 概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3D打印术、智能软硬件、开源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全球创客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创客、创客空间、创客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何为创客?“创客”这一概念出自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著的《创客:新工业革命》[1],创客直译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怀有独特想法,运用互联网、3D打印术、开源软件与硬件等工具,努力将自身想法创意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现实的一类群体。创客以个性化实物设计为手段实现创新创业,并逐步在现代制造业开辟出新天地。

至于青年创客,其范围可以包括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以及有志进入个体创新制造产业的青年。近年来,随着福建、北京等地海峡两岸青年创客论坛、基地、社区的创立,两岸青年创客的培养与交流问题受到政府、企业各方的关注。其战略意义在于,在“互联网+”时代,注重海峡两岸资源、技术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两岸创客人才,既能充分调动两岸有志青年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又能为两岸的科技创新与经济繁荣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实现以创新驱动发展,逐渐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2 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发展现状

2.1 两岸创客运动的发展概述

自 2010年台湾人李大维在上海创办大陆第一家创客空间——“新车间”以来,创客、创客空间、创客运动等概念风靡全国。近几年,随着创客空间、众筹平台的快速发展,大陆“创客运动”已逐渐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创客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且各具特色[2]。北京凭借其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拥有庞大的目标市场,资本较为密集,加上政府定向支持,创客运动发展迅猛;同时清华、北大等高校云集也为北京创客运动的发展储备了相当的艺术设计人才资源。该地区的创客更具创业精神与协同创新能力,追求在跨界中寻找价值。上海作为大陆首个成立创客空间的发达城市,集聚了众多相同兴趣爱好的技术型创客,开源硬件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亦给予了支持,使得创客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而深圳是目前大陆创客产业链建设最为成熟的一个城市,该地区的创客们能够协作完成从产品研发到样品制造、再到小规模批量生产行销市场的全过程。

台湾方面对“创客运动”也极为重视,Taipei Hackerspace(台北创客空间)、Fablab Taipei(台北微观装置实验室)等创客平台已在业界颇具名气。尽管台湾创客运动在软硬件产业、工程设计诸多方面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但其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未能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3]。实际上,大陆拥有庞大的供销网络与产业链条,台湾拥有高端技术和优秀人才,在共同创造“创客经济”效益方面,两地应当利用资源、技术互补的优势,找到彼此合作的契合点。

2.2 两岸创客交流情况概述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大陆方面提出的“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部署使得两岸青年创客交流、合作的前景愈加广阔,海峡两岸青年创客论坛、基地、社区在各地纷纷创立。

2015年6月16日,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在厦门市海沧区服务外包产业园揭牌。此举旨在努力打造两岸青年创客的创新创业之家,进而鼓励两岸各类中小企业与青年创客积极加入,促进两岸科技、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4]。据统计,目前该基地已有22家台企正式入驻,且基地已与台湾逢甲大学、修平大学及中兴大学订立实习基地协议,拟将青年创客基地打造成为台湾各高校的就业实习平台。

2015年6月18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芬设计园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正式设立。作为国务院台办官方认定的首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其成立之初便先后入驻了 20家台企[5]。在该基地,两岸青年创客能够利用台湾先进技术和市场推广方案,发挥深圳创客基地产业配套、高效供销网络优势,对创客的创意创业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成功对接后即可在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孵化。

2015年7月21日,为服务海峡两岸青年实习、创业而搭建的综合性网上平台——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在北京正式上线。该平台设计了创业资讯、经验分享、创业学院、创业项目、创业扶持、就业实习、创业者社区七个主要栏目,实现了线上服务与线下实践有机对接的综合服务功能[6]。对于新搭建的平台,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认为:“我们的责任是洽谈、交流和服务……希望全国有几十个上百个这样的平台,帮助更多的两岸创客实现梦想。”

此外,2015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两岸青年创客论坛,亦以两岸优秀青年创客创业项目现场路演,以及与成功创业人士的交流互动为主题展开。2016年1月15日,福建首家居住主题创新型创业社区——福州YOU+青年创业社区正式创立。该社区旨在为海峡两岸创业青年打造配套设施更为完善的创业互助生态圈[7]。在创立会上,YOU+联合创办人刘洋、刘昕与其他创业人士亦分享了创业项目及其创业经验。

“日月光华·两岸青年创客发展论坛”于2016年1月8日在厦门市海沧区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9位创业导师及创业青年分别从两岸创业环境、创业者心态、创业服务、合作配合等方面共同探讨了两岸创客发展的问题[8]。

近几年两岸创客运动的不断发展,各大创客基地、论坛、平台的建立,表明两地政府、企业对创客合作交流的重视。两岸创客创新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这也为两地青年创客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海峡两岸青年创客的培养与发展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3.1 海峡两岸政策制度的限制

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差异使得两地出台互通政策受到了一定制约。尽管目前各地方政府及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已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台湾创客创新创业的举措,但国家层面还未正式出台更为细化的两岸创客青年互通交流政策。对台合作更多体现在两岸企业的商贸往来之间,而政府层面的交流机制则鲜有体现。此外,即便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但审核流程繁琐、办理成本高,对青年创客亦难起到实质性帮助[9]。台湾方面的两岸互通政策相较大陆更显消极,存在一些“三限六不”的政策壁垒[10],不利于两地创客培养,不利于以创新创业为契机来持续推动两岸经济增长。

3.2 两岸创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缺乏

尽管两岸创客运动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一些好创意还停留在样品阶段,并没有大规模转化为商品。这主要因为目前两地青年创客们缺乏丰富的资金和融资渠道,对目标市场与竞争对手等方面也知之甚少,成功创业出售自己的创意仍存在不小难度。

3.3 两岸创客的创业环境有待完善

创业环境作为创客们最为关心的因素之一,对两岸创客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限于地域和政策方面的制约因素,目前两岸创客青年的经验分享、沟通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搭建的创客服务平台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于两地企业间的论坛、创业平台交流,与会人数由几十到二三百不等。可见两岸青年创客的创业交流方式单一,规模也相对较小。万科原副总毛大庆认为,创客们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此外,部分初期青年创客并未掌握丰富的商业、技术知识,空有创业热情而难以把握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海峡两岸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联合创设能够提供创客创业专业培训的创业孵化器,来专门“手把手”培训创业,教授3D打印技术、开源硬软件使用技术以及创业管理等知识,以减少两岸青年创客失败的风险[11]。最后,两地青年创客的交通住宿问题亦有待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加以考虑和完善。

4 对策与建议

针对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集合各方之力,共同推进海峡两岸青年创客的培养:

4.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海峡两岸互通交流的程序机制,以使国家政策能够与两岸创客培养需求相辅相成。如出台两岸各方面合作(包括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等方面的交流)、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等实施细则,从而继续扩大海峡两岸的联系与合作;此外,可以为创客以及怀有创客精神的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共同提供专项基金资助,正式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制度,努力搭建更多更为系统、全面的两岸创客服务交流平台,从根本上鼓励两岸青年创客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各取所长。

4.2 企业方面

两岸企业应当整合各自优势所长,以长远眼光看待青年创客的创业行为,主动为大陆和台湾创客青年们提供资金资助、培训教育和赴外学习机会。这一点阿里巴巴、小米科技及联想等企业都提供了良好典范[12]。具体而言,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大陆企业作为大陆市场的重要有机主体,应当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号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大陆青年创客群体进行创业培训、给予其赴台学习先进高新技术的机会,提高其克服实践、技术难关,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其次,台企方面也应当抓住机遇,持开放态度,以鼓励两岸创客合作为契机,使台湾创客逐步成型化产业化。此外,两地亦要考虑为海峡两岸青年创客提供创客公寓,解决两地创客们的交通住宿不便等后顾之忧。

4.3 高校方面

高校创客创业教育的开展,既要顺应全球化产业潮流,更应结合当地创新创业软硬件资源,努力在高校中营造创客文化氛围,构建一整套创客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的特点,从引导学生树立志趣着手,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搭建产学研创业基地[13]。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高校大学生自身能力、意愿想法为出发点,激发其创意创业热情,而不是单一的讲座教学。其次,加强创客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11],除富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教师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实践经历丰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包括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老创客”及有关创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等。最后,建立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生自主选修创业管理、3D打印技术教学等课程,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虚拟经营、实习创业等等。

4.4 青年创客自身方面

一方面,两岸创客应努力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站、电子论坛等方式加强线上合作;另一方面,利用未来可能搭建的创客服务平台及相关的资金资助,加强与台湾线下合作,如自发创立“两岸青年创业商会”[14]“两岸创客俱乐部”等组织,举办两岸创客青年交流大会与竞赛,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激发创客们创新创业热情,为其成功创业,甚至推动两岸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为充分发挥两岸创客的集聚效应,应当将前四种重要因素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国家—企业—高校—创客”之间的友好对接。具体可由两岸涉外经济部门、两地高校企业及创客空间(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上海、深圳等地创客空间)进行协作,共同助推海峡两岸创客经济形成从创客创意到成品销售的产业链条,促成“大创客”带“小创客”局面,反哺创新,从而从根本上为两岸创客青年成功创业与交流合作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径保障。

[1] 李小涛,高海燕, 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1):28-36.

[2] 黄翠.“创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新材料产业,2016(1):54-56.

[3] 两岸互补共推“创客经济”[J].台声,2015(3):65.

[4] 杨继祥,林岑.两岸青创基地 全国自贸试验区首创[N].厦门日报,2015-06-12(A04).

[5] 海峡两岸青年创业交流综述 携手向前 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带来全新的希望[J].台声,2016(1):36-37.

[6] 陈德铭: 祝愿两岸创客实现梦想[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7):4.

[7] 民生.服务两岸创业青年福建 YOU+(优家)青年创业社区开业[J].台声,2016(3):61.

[8] 付敏.两岸创客聚首厦门分享创业经验[J].台声,2016(2):53.

[9] 任江林,马绍文.众创时代我国大学生创客成长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20-22.

[10] 闫华清.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合作浅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15-17.

[11] 王裕庆.如何给予两岸青年创客一个便利的创业起步环境[J].台声,2015(21):52.

[12] “创客经济”:两岸合作新契机[J].台声,2015(8):62.

[13] 王德宇,杨建新, 等.国内创客空间运行模式浅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5):33-39.

[14] 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1-143.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创客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