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太平轩医案》成书与版本考略

2016-01-28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徐氏徐熙长洲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焦振廉

《心太平轩医案》成书与版本考略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

焦振廉

《心太平轩医案》为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初苏州医家徐锦的医案选集,载案230余则。《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有“清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等。经本文考证,“清黄寿南抄本”实为“民国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应为“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医案文辞简练,风格平实,多引《内经》及唐宋以下医家文献,选方则多常用者,于现今中医临证有借鉴价值。

中医医案 心太平轩医案 中医文献 版本 考证 清代

《心太平轩医案》为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初苏州医家徐锦的医案选集。徐锦,清代长洲(今属苏州)人,字炳南,号澹安,师从顾文煊,医名与乃师相侔。其医案多数散佚,今存其子徐珊所选《心太平轩医案》,载案230余则。《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称“《总目》”)著录有“清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等。本文兹就其书之成书、版本及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成 书

徐锦,清代医家,长洲(今属苏州)人,字炳南,号澹安,约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前后,卒于道光四年(1824年),得年约六十六七岁。徐锦曾孙徐元亮称“先曾祖奉直公……所著医案甚多,皆为及门者携去。仅存此一卷,延诊者十居其九,尽出于伯祖斗南公手选”[1]64,所谓“所著医案”应是徐锦手书的诊治记录,可理解为医案资料,而非已成之书。“皆为及门者携去”一句引人思考,“及门”即弟子,典出《论语·先进》,问题是“及门者”能将乃师的“医案”携去,必在其人去世之后。今传《心太平轩医案》,乃是徐锦医案资料“为及门者携去”后的“遗珠”。即便如此,仍经过“斗南公”即其长子徐珊的“手选”,并非“为及门者携去”后所遗的全部。

《心太平轩医案》所载医案有患者追忆当年事者,如陈振揆滞下案后有“追维畴昔,书此以志不忘,世晚陈振揆识”[1]30语,董爽亭气急痰喘案后有“至今犹感盛德云”[1]36语,亦可证其成书为徐锦身后事。据此,《心太平轩医案》成书不早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

徐锦医案以“心太平轩”为名,原有出处。按徐锦曾校订刊行《金匮翼》并为之作序,署为“嘉庆十有八年癸酉三月长洲后学徐锦书于心太平轩”[2],则“心太平轩”为书斋名。按《黄庭外景经》称“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3],后世有用于诗文者,如白居易《初授秘监拜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有“便是羲皇代,先从心太平”[4]句,陆游《独学》诗有“少年妄起功名念,岂信身闲心太平”句,并自注“《黄庭经》:闲暇无事心太平”[5]116。又有《心太平轩庵》诗,自注云“余取《黄庭》语名所寓室”[5]715。徐锦既名其书斋曰“心太平轩”,其医案遂以之为名。

版 本

《总目》著录《心太平轩医案》有“清黄寿南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北医科大学2家图书馆有藏,有“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藏国家图书馆等20余处。笔者所见“清黄寿南抄本”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为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所藏。另有抄本藏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未见。经初步考证,“清黄寿南抄本”应为“1924年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应为“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

1.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

《心太平轩医案》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此下称“长洲刻本”)为徐锦曾孙徐熙校刻。徐熙,字翰卿,号斗庐子,1912年刊行《心太平轩医案》,署为“长洲澹安徐锦著,曾孙熙斗庐氏校刊”。该本正文前首页为吴江陆恢题署的书名,隶书,下钤“陆恢之印”章,“陆恢”阴文,“之印”阳文,篆书。陆恢,清末民初画家,吴江人,字廉夫,号狷叟,居吴县(今苏州),作有《雪霁飞泉图》、《花卉图》等。次页刻“壬子春莫雕竟”,双行居中,有框。“壬子”即1912年,“莫”同“暮”,可知该本雕版完成于1912年春末。三、四两页为钱宝镕序。钱宝镕,清末武义(今属浙江金华)知县,《武义报数字报刊平台》(2013年11月1日)载古梁《钱宝镕:清代武义最后一任知县》一文,提及钱宝镕为《心太平轩医案》作序事。钱宝镕序称徐熙“出其先德澹安先生《心太平医案》一卷……宝镕受而读之,而知其活人无算也。徐子翰卿将谋诸梓人,兰室秘藏,永垂不朽矣”[1]序,署为“宣统三年七月”,可知刊行之事始于1911年(辛亥),1912年(壬子)春末完成。

正文书题下署“长洲澹安徐锦著 曾孙熙斗庐氏校勘”。按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从吴县分置长洲县,二县同城而治,皆属苏州。“长洲”二字取春秋吴王阖闾长洲苑之义,《总目》“长洲”作“长沙”,属形误。

正文63页,半页10行,行21字。案以类聚,皆无题。正文后为徐锦曾孙徐元亮作于咸丰元年(1851年)的后序,称徐锦“所著医案甚多,皆为及门者携去。仅存此一卷,延诊者十居其九,尽出于伯祖斗南公手选,凡意见稍与时史不同而有合乎古人者,皆为录出,公诸同好”[1]64,则徐锦医案不止于此。徐元亮无疑藏有《心太平轩医案》,于是说“使有余赀,必当付之剞劂,庶不致湮没曾祖之芬芳也”[1]64,但终未如愿,其书“付之剞劂”,由同为徐锦曾孙的徐熙在60余年后变为实现。

徐元亮后序之后为《梧桐乡民汪星源校勘》。汪星源为徐熙的朋友,家藏徐锦所刻《金匮翼》心太平轩刊本20年。徐熙刊行《心太平轩医案》,赠予汪星源2册,后者以朋友之谊则对“内中间有误字,均表而出之,以免毫厘千里之失”[1]64,并列为校勘表,先以页数、行数、字数定误字所在,继以“原本”表其正字,后以“误刊”指其讹字,如第6页第19行第9字“原本”应是“椒”(椒目之“椒”),被“误刊”为“淑”。至于其所据“原本”,是其人所藏《心太平轩医案》的另一抄本,还是徐熙将刊行所据的底本转于其人并托其校勘,已无从得知。

2.1924年黄寿南抄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心太平轩医案》著录为“清黄寿南抄本”(此下称“寿南抄本”),封面题“心太平轩医案”,钤“善乙”章,“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章。无钱宝镕序。正文首页书题下署“长洲澹安徐锦著 曾孙熙斗庐氏校刊”,下钤“黄氏寿南”方印一枚,篆体阳文。

正文凡63页,半页10行,行21字,与长洲刻本同。字工笔,有隶书意。比较寿南抄本与长洲刻本,可发现二本正文内容及页数皆同,每半页行数同,每行字数亦同,正文后皆有徐元亮《心太平轩医案后序》。所不同者如下:其一,长洲刻本有钱宝镕序而寿南抄本无。其二,长洲刻本后的《梧桐乡民汪星源校勘》包括校勘表和附记,寿南抄本仅有附记,无校勘表。其三,长洲刻本终于《梧桐乡民汪星源校勘》,寿南抄本在其后尚有徐康(徐锦之孙,徐熙之父)同治二年附记2条,同治六年附记1条。同治六年附记后有“先曾祖奉直公,姓徐氏,讳锦,字炳南,号澹安,长洲人也”[6]65文字一行,应是徐锦曾孙辈所题,唯未署名氏。其四,寿南抄本有黄寿南附记2条,字体较小,其一云“徐康,号子晋,能书画,医其世业,识古器,往来于当道,盖翰卿兄之翁,识其名,寿未与谋面”,署为“七十六岁甲子杏月记”[6]64。

按黄寿南精书法,好医学,尤喜抄医书,《总目》著录有《黄寿南抄辑医书二十种》,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抄辑时间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1914年,其中第11、12种分别为徐锦之师顾西畴的《顾西畴城南诊治》与《顾西畴方案》。《顾西畴方案》前有小序,署为“宣统庚戌二年秋八月”[7]1,时在1910年。小序后《顾公小传》署为“乙卯夏四月仙诞后二日寿南再记时六十七岁”[7]2,已是1915年。据此,《心太平轩医案》黄寿南附记“七十六岁甲子杏月记”时,已是1924年农历二月,因此《总目》著录之“清黄寿南抄本”实为“1924年黄寿南抄本”。又,长洲刻本中的误字在寿南抄本中或不误,如第6页19行“椒目”的“椒”作“淑”,寿南抄本作“椒”;或误而后改,如第24页第7行“平旦”的“平”作“早”,寿南抄本虽作“平”,但据“早”字涂改为“平”的痕迹明显。兼之书题下所署“长洲澹安徐锦著,曾孙熙斗庐氏校刊”,与徐熙刻本同。据此,“寿南抄本”的正文系据“长洲刻本”抄录并据《梧桐乡民汪星源校勘》改正误字而成。

综上,《心太平轩医案》早先以抄本形式流传,至1912年始有刻本,即“1912长洲徐氏刻本”,为徐锦曾孙徐熙所刻。《总目》著录之“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沙”为“洲”字之误。《总目》著录之“清黄寿南抄本”应为“1924年黄寿南抄本”,其正文系黄寿南据“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抄录而成,时间不早于1924年。

医案及眉批

《心太平轩医案》载案230余则,入选标准为“凡意见稍与时史不同而有合乎古人者,皆为录出”[1]64,可见是精选之案。且文辞简练,风格平实,无铺张诡诞之瑕,诊治多引《内经》原文为据,于唐宋以下医家亦多征引。选方则多常用者,如旋复代赭汤、附子理中汤、六君子汤、逍遥散等,且用药轻简,如霍乱用黄连温胆汤去草、枳,加决明、菊炭,冬温用栀豉汤合二陈去草,加杏、桑叶、枳壳,而收效则确。霍乱篇有案称“叶眉寿有云,夏秋感症似疟,最属淹缠”[1]22,应自《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感症似疟,总当以感症之法治之……夫暑与湿为熏蒸黏腻之邪也,最难骤愈”[8]语化裁而来,肝火案则用叶氏人参固本丸加减,可知受叶天士影响。患者以当地为主,有应邀往外埠者,其间亦见显宦,如曾任兵部尚书、伊犁将军的玉麟等。

《心太平轩医案》长洲刻本无眉批,寿南抄本有眉批70余条。内容或介绍人物,如“雪帆,名懋恬,江西人,其弟名懋珩,曾官长洲令”[6]16;或评价文献,如“晋皇甫谧《甲乙经》可继《素问》、《灵枢》二经,较《汤液本草》、《中藏经》实胜,盖二书实伪作也”[6]18;或称赞医术,如“能用此等方法,不愧名入府志”[6]3;或点明方药,如“本事真珠母丸:珠母、当归、熟地、人参、枣仁、柏仁、犀角、苓、沉香、龙齿”[6]33;或解释药名,如“举卿古拜,反切荆芥二字”[6]52;或提点经穴,如“脾经,公孙在足大指上近太白”[6]7;或追忆旧事,如“庚申之劫,敝庭朽毁过半,而此额巍然廑存”[6]26;或解说治法,如“此火生土法,益火之源也”[6]32;或补叙他案,如“霍乱”第八案批“忆去年夏间,治一亲戚家老媪,年六十八岁,初乃中暍,后咳嗽痰多,热不退,无汗口渴,神志不慧,已二旬余,百计无效。后用百合知母汤,服至六七剂,热方退而神清,调理半月始痊。此正合古人百脉一宗之旨”[6]19;或指示预后,如“失血”第一案批“失血症咳嗽必死,不论多少,喉中有窍,则咳血杀人”[6]38。总之所涉繁富,题者多不可考,明确为徐锦后人所题的仅有数条。“施蒙泉案”为《心太平轩医案》中数量不多的徐锦自述医案之一。施蒙泉即施源,苏州吴县人,字环君,号蒙泉,乾隆间举人,曾任舒城(属安徽)知县,归乡后设帐授学,从游者众。徐锦曾为之诊病,也可能从之学,因而该案眉批云“名源,先君之师”[6]45,为徐锦之子口吻。全书首案“昆邑某翁中风案”,眉批云“清溪世丈为大父及门之首”[6]1,为徐锦之孙口吻。“舒铁云淋浊案”有叙事性批语,署为“康附记”[6]62,明为徐锦之孙徐康所撰。“庚申之劫,敝庭朽毁过半,而此额巍然廑存”[6]26,亦为徐锦后人口吻。

《心太平轩医案》案以类聚,并无篇题,寿南抄本于各类首案天头处题写病证名,如中风凡8案,于首案天头处题“中风”二字等,实际上可当各篇之题。

另,令人疑惑的是,“寿南抄本”的正文既依“长洲刻本”抄写而来,那么“长洲刻本”所无的眉批与附记从何而来?若这些眉批和附记出于黄寿南所藏的另一抄本,黄寿南缘何不用己藏之本,反倒要照徐熙校刻本重抄一通,甚至将书题下所署的“长洲澹安徐锦著,曾孙熙斗庐氏校刊”也照抄不误呢?或仍待探讨。

结 语

《心太平轩医案》为清代苏州医家徐锦的医案选集,由其长子徐珊“手选”编定。“心太平轩”为徐锦书斋名,遂用于其书之命名。“心太平”三字出于《黄庭外景经》,后人诗文有用为典故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有“清黄寿南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等。经考证,“清黄寿南抄本”的抄录时间不早于1924年,实为民国抄本。“1912年长沙徐氏刻本”之“沙”字误,应为“1912年长洲徐氏刻本”,系徐锦曾孙徐熙校刻,为该书现在所知最早的版本。全书载案230余则,为精选之案。文辞简练,风格平实,多引《内经》原文为据,于唐宋以下医家亦多引用,选方则多常用者,于现今中医临证有借鉴价值。

[1] 清·徐锦.心太平轩医案[M].徐熙校刊本.苏州,1912:序,22,30,36,64.

[2] 清·尤怡.金匮翼[M].清刻本(宏道堂藏版).徐序1.

[3] 黄庭外景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4]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5039.

[5]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16,715.

[6] 清·徐锦.心太平轩医案[M].黄寿南抄本.苏州,1924:1,3,7,16,18,19,26,32,33,38,45,52,62,64,65.

[7] 黄寿南.顾西畴方案[M]//黄寿南抄辑医书二十种.苏州,1915:1,2.

[8]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49.

Writing and Versions: Textual Criticism on Xin Tai Ping Xuan Yi An

JIAO Zhen-lian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 710003, China)

There have been over 230 medical cases inXinTaiPingXuanYiAn. The book is written by Dr. XU Jin in Suzhou from the middle period of Emperor Qian Long to Emperor Dao Guang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index ofZhongGuoZhongYiGuJiZongMu, there have existed records of manuscripts by HUANG Shou-nan in the Qing dynasty, XU′s craving manuscript in Changsha 1912. In this paper, textual criticism proved that the former one is actually HUANG Shou-nan′s manuscrip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ter should be XU′s manuscript in Changzhou 1912. These medical cases own the concrete, natural writing style, citing fromNeijingand doctors′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The prescriptions are common used with value of references in current medicinal practices.

medical cases;XinTaiPingXuanYiAn; Chinese medicinal literature; versions; textual criticism; the Qing dynasty

2015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挖掘示范研究”(编号:201507006)

R249

A

1006- 4737(2016)06- 0010- 04

2016- 09- 02)

猜你喜欢

徐氏徐熙长洲
赞船工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难逃的凶手
大小S 对照记
难逃的凶手
太平清醮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
“徐黄异体”两种画派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