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16-01-28谭奇爽
谭奇爽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谭奇爽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314例)、2015年(340例)预防性或经验性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纵向对比。以2016年1~5月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横向对比研究对象,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使用头孢他啶治疗)及观察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各40例。对比2014、2015年感染治疗情况,对照组、观察组疗效,感染控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014年感染控制率95.86%高于2015年89.41%(P<0.05);观察组治愈率72.5%高于对照组50.0%(P<0.05)。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2015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感染控制率下降;相较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更好。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感染;疗效
感染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一种复合制剂,可覆盖绝大多数常见致病菌,对各种常见的耐药菌均有较好的疗效[2]。但近年来,由于鲍氏不动杆菌等各种耐药菌的增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疗效有下降趋势[3]。本次研究试评价2014~2015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医院感染疗效,总结用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2015年医院预防性或经验性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非重症感染;②用药前无抗生素应用史;③未联合米诺环素等其他抗生素治疗;④年龄18~75岁;⑤合并用药。2014年,入选患者314例,其中男204例、女110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3.1±10.2)岁。科室来源:胸外科104例,呼吸科74例,其他136例。2015年,入选患者340例,其中男229例、女111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2.6±10.6)岁。科室来源:胸外科124例,呼吸科79例,其他137例。两个年份患者年龄、性别、科室来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2016年1~5月,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②无药物禁忌证;③年龄18~75岁;④知情同意;⑤非重症感染;⑥肝肾功能正常。入选患者8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65.3±5.2)岁。病程1~4 d,平均病程(2.0±0.8)d。社区获得性肺炎5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30例(科室来源:神经内科14例、呼吸科10例、其他6例)。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
1.2 方法
1.2.1 回顾性分析 调取2014~2015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包括感染控制时间、用药时间、感染控制率、微生物清除率。
1.2.2 随机对照研究 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头孢他啶2.0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每隔12 h应用1次。观察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2.0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每隔12 h应用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2014~2015年感染治疗情况,对照组、观察组疗效,感染控制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4]参照《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判断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纵向对比 2014年,感染控制时间(29.6±10.2)h,用药时间(8.3±1.5)d,感染控制率95.86%(301/314),微生物清除率80.89%(254/314);2015年,感染控制时间(31.0±10.4)h,用药时间(8.5±1.4)d,感染控制率89.41%(304/340),微生物清除率79.41%(270/340)。2014年感染控制率高于2015年(P<0.05)。两年感染控制时间、用药时间、微生物清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横向对比
2.2.1 观察组治愈29例(72.5%)、有效9例(22.5%)、无效2例(5.0%),对照组治愈20例(50.0%)、有效17例(42.5%)、无效3例(7.5%)。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2 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9±1.1)、(3.1±1.1)、(8.2±3.7)d,均短于对照组的(2.5±1.3)、(4.8±2.7)、(11.2±6.1)d(P<0.05)。
2.2.3 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2.8±1.1)、(3.1±1.1)d,对照组分别为(3.1±1.8)、(4.8±2.7)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4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5.0%),对照组1例(2.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头孢哌酮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但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与舒巴坦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扩大抗菌谱[4]。本次研究显示,2014、2015年感染控制率均在85%以上,微生物清除率在75%以上,多数患者在48 h内感染获得控制。但需注意的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015年感染控制率低于2014年,提示其疗效明显下降,可能与耐药菌株的增多有关。一项Meta分析[5]显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相较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疗效相近,而后者在美国上市,哌拉西林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近年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耐药率不断上升,对于符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用药指征的患者可联合其他抗生素,以增进疗效,相关分析也证实这一点[6]。郑芝欣等[7]一项研究也认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可增进疗效。谭俊青等[8]一项体外实验显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中药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对于普通类型的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相较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疗效更好,观察组感染控制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痊愈率72.5%高于对照组50.0%(P<0.05),但需注意的是两组患者无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普通类型的感染,不应过分追求感染控制时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也存在不良反应,但与其他药物相比无显著差异,一项Meta 分析[9]显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普通感染有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感染控制率下降,今后有必要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滥用。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3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5):365-374.
[3]许敬菊,程慎令,丛晓荣.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耐药趋势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91-95.
[4]岳原,袁海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0):954-955.
[5]茅国峰,徐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10(3):269-273.
[6]廖光荣,李娜,黄艳芳,等.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系统评价.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1):52-57.
[7]郑芝欣,魏简汇,王书芬.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疗效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6):3958-3960.
[8]谭俊青,李蔼文,王康椿,等.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中药对PDR-AB抗菌活性研究.四川中医,2016,34(5):63-65.
[9]王晶,钱小亮,徐焕春,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2014:2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85
2016-10-26]
110024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