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对比

2016-01-28张春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1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张春丹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对比

张春丹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300例冠心病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0例。A组实施氯吡格雷治疗模式,B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伴随眩晕的不良反应,占2.67%;B组中有13例伴随眩晕的不良反应,占8.67%;有11例伴随肠胃道反应的不良反应,占7.33%;A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患者,和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治疗模式有着更为明显的治疗成效和相对更高的安全性,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推广和研究。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冠心病;疗效

冠心病是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一类疾病,发病机理为患者伴随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进而引起自身伴随心肌缺血或者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胸闷或者胸疼,严重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因而探究对其的有效诊治方法十分重要[1,2]。针对此病治疗,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有两种药物,一种为氯吡格雷,另外一种为阿司匹林,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3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实施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探究两者成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就诊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措施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0例。纳入标准:①结合诊断标准,确诊为冠心病患者。②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进行同意书的签署。A组患者中,男76例(50.67%),女74例(49.33%),年龄最大81岁,最小61岁,平均年龄(74.90±2.03)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年,平均病程(6.70±2.10)年。有38例患者入院时伴随稳定型心绞痛,占25.3%;有62例患者入院时伴随不稳定型心绞痛,占41.3%;有24例患者入院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占16.0%;有26例患者入院时伴随合并高血压,占17.3%。B组患者中男75例(50.00%),女75例(50.00%),年龄最大83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3.80±3.07)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3年,平均病程(6.80±2.07)年。有39例患者入院时伴随咳喘症状,占26.0%;有60例患者入院时伴随稳定型心绞痛,占40.0%;有27例患者入院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占18.0%;有24例患者入院时伴随合并高血压,占16.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扩血管类和降酯类等常规控制措施进行基础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次/d ,100mg/次,1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A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次/d ,75mg/次,1个月为1个治疗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且观察治疗过程中伴随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治疗后,如果患者的心绞痛次数降低到原来的20%以内,ST段改变恢复到健康状态为显效;如果患者的心绞痛次数降低到原来的30%~50%,ST段改变基本恢复到健康状态为有效;如果患者症状基本没有变化甚至和治疗前相比有加重迹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A组中有80例为显效,占53.33%;有57例为有效,占38.00%;有13例为无效,占8.67%;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B组中有69例为显效,占46.00%;有54例为有效,占36.00%;有27例为无效,占18.00%;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中有4例伴随眩晕的不良反应,占2.67%;B组中有13例伴随眩晕的不良反应,占8.67%;有11例伴随肠胃道反应的不良反应,占7.33%;A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指患者因为伴随粥样硬化的动脉而使得自身血管腔被阻塞抑或血管径相对狭窄进而引起心肌因为血氧供给不足而伴随坏死现象[3]。如果患者是因为情绪激动而引发的急剧并且短暂性心肌血氧供给不足属于稳定型心绞痛,而如果患者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能发生这种现象,并且发作并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该病主要是因为患者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并且和动脉粥样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白色血栓,而如果在纤维蛋白以及红细胞下又将共同形成红色血栓[4],因而要想控制这种病症,需要通过控制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如此,临床上大多应用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法,也即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得患者血小板复合聚集能力得以降低,如此也就进一步控制患者伴随血栓形成的现象[5]。在本次研究中,给予A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治疗模式,此类药物是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的拮抗剂,如此也就阻止了其和血小板进行结合,这个过程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并且在此药物作用下也进一步阻断了血小板的活化以及其扩增,而在这个过程中控制了血小板的复合与聚集[6]。B组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方式,血小板的复合与聚集受到相应控制,进而起到了相应的抗血栓作用。在冠心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而伴随人体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渐渐衰退,伴随的并发症也将相对较多,故而,针对老年患者的冠心病治疗用药更需相对谨慎,在考虑临床药效时还需充分结合不良反应,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A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氯吡格雷治疗模式有着更为明显的治疗成效和相对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治疗冠心病患者,和阿司匹林相比,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模式有着更为明显的治疗成效和相对更高的安全性,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推广和研究。

[1]许庆源,鲁晓.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临床医学,2010,30(2):5-7.

[2]李开亮,司全金,张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8):1529-1531.

[3]乔华.阿司匹林与冠心病研究进展.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9):837-839.

[4]吕树铮.冠心病的治疗进展.中国医药导报,2009,6(5):5-8.

[5]沈小燕.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1,27(13):75-76.

[6]陈小设,黄登鹏,王少军.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 PCI 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2010,7(4):49-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50

2016-10-17]

118000 丹东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