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的效果对比
2016-01-28徐娜
徐娜
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的效果对比
徐娜
目的对比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502例宫颈息肉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60例)和对照组(2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宫颈息肉摘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下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180例,有效70例 ,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显效155例,有效7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18例感染、15例宫颈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3/242);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感染、2例宫颈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9%(5/26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χ2=24.578,P<0.05)。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1%、16.9%,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356,P<0.05)。结论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宫颈息肉效果好,与宫颈息肉摘除术相比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宫颈息肉;摘除术;宫腔镜;切除术
宫颈息肉是临床妇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慢性宫颈炎所致,主要多发于已婚妇女,少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多数患者有性生活后出现出血、白带增多、异味或白带带有血丝等表现[1]。手术是治疗宫颈息肉的主要方法,临床目前主要有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本次作者主要以本院收治的宫颈息肉患者为例,对比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的临床效果,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2例宫颈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宫颈息肉;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白带异常症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器质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妇科传染病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60例)和对照组(24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2±5.1)岁,息肉数目1~4个,平均(2.0±0.7)个;其中已婚女性196例,未婚女性6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0.0± 4.7)岁,息肉数目1~5个,平均(2.0±1.0)个;其中已婚女性185例,未婚女性57例。两组患者年龄、息肉数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禁止性生活2个月,并在月经干净后的3~7 d内实施手术治疗。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阴道分泌物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除外病变检查。
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下切除术,宫腔镜机器压力设置为14 kPa左右,流速设定为150ml/min,电切功率和电凝功率分别设置为70、40 W,膨宫后,宫腔镜进宫腔内部,检查宫腔内情况及宫颈息肉的大小、部位、数量等情况。以宫颈外口为中心,使用单极电切环在直视下,由外向内从息肉底部纵向切息肉的蒂部和浅肌层,并使用电凝止血,注意切除的深度≤3 mm。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宫颈息肉摘除术,常规消毒铺巾后,暴露宫颈并再次予以消毒,将宫颈前唇用宫颈钳夹住,并使用长弯钳将息肉根部固定,顺时针旋转长弯钳至息肉蒂断裂,摘除,并使用三氯醋酸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消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息肉清除干净,无残留情况,宫颈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光滑,TCT除外病变检查结果为阴;有效:肉眼观察宫颈体积较治疗前缩小,并小范围的出血点,TCT检测结果呈阴性;无效:宫颈体积较治疗前无变化,或者体积变大并呈增生、糜烂状态,TCT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宫颈粘连等情况。③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显效180例,有效70例 ,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显效155例,有效7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05)。
2.2 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出现18例感染、15例宫颈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3/242);观察组患者出现3例感染、2例宫颈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为1.9%(5/26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χ2=24.578,P<0.05)。
2.3 复发情况 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1%(8/260)、16.9%(41/242),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356,P<0.05)。
3 讨论
宫颈息肉的病因主要与慢性炎症、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因素有关[2],一般认为是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导致宫颈黏膜的过度增生,而子宫自身有排除异物倾向,因此导致过度增生的宫颈黏膜自基底部向宫颈口外突出而形成息肉[3]。对于宫颈息肉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宫颈息肉摘除术,该手术方法是使用手术钳将息肉从基底部夹紧,并直接进行摘除的方法。由于息肉的个数并非单个,有少数根部会在宫颈管壁内,因此摘除法属于盲摘,而手术钳并不能取到其基底部,导致术后容易复发。另外息肉的质地软而脆,容易出血,使术中的出血量大,术后容易出现粘连、感染等并发症[4]。随着宫腔镜的运用,临床开始广泛使用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宫颈息肉,可通过宫腔镜观察到患者宫腔内及宫颈壁内病灶的情况,并且清晰的看到息肉的基底界限,使切除更准确,运用单极电切环将其基底部连同附着的浅肌层一并切除,切除彻底,不易复发。且使用电凝止血可有效的减少出血,减少了术后的感染和宫颈粘连情况[5]。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33/242),高于观察组的1.9%(5/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78,P<0.05)。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1%、16.9%,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宫颈息肉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1]刘涛.比较分析宫腔镜下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疗效.家庭心理医生,2015(4):185-186.
[2]周世平.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32-33.
[3]任丽霞,宁艳,宁丽.比较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的临床疗效.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04.
[4]柏轩宇.对比研究传统术式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治疗宫颈息肉临床效果.中国农村卫生,2016(12):24.
[5]苗慧,冯淑香,陶秀英.宫颈息肉摘除术与宫腔镜下切除术式的比较.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366-3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36
2016-10-08]
111000 辽宁省辽阳市解放军第二零一医院优生优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