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以及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疗效比较

2016-01-28吕红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1期
关键词:蝶窦垂体瘤鼻中隔

吕红岩

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以及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疗效比较

吕红岩

目的比较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以及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疗效。方法80例垂体瘤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A、B组,各40例。A组实施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B组予以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效果。结果A组优良率为77.5%,显著高于B组的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肿瘤残留率为27.5%,高于A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A组患者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3.5±11.5)ml、肿瘤体积减少程度为(90.2±12.3)%、内分泌激素下降比例为(80.7±12.3)%,均优于B组的(350.3±30.5)ml、(50.4±5.3)%、(50.4±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具有出血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垂体瘤;内镜;治疗效果

在以往的垂体瘤手术中主要采取经口唇下鼻中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现根据不同的手术入路可分为鼻前庭鼻中隔蝶窦以及单鼻腔直接蝶入路术式[1],而随着内镜不断发展,其在垂体瘤手术方面被广泛的应用,进而提高垂体瘤手术的切除率。本次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垂体瘤患者实施不同的术式,以分析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垂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A、B组,各40例。A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8.52±4.84)岁,生长激素异常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16例,催乳素异常16例;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7.26±5.09)岁,生长激素异常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15例,催乳素异常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并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法,于手术中给予心电监护。

1.2.1 A组患者给予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治疗,先取1:20万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绵片将两侧的鼻腔黏膜进行收缩;从蝶窦开口顺着鼻中隔以及蝶窦前壁的交界处采取弧形切口黏膜,黏膜下剥离以使蝶窦前壁充分的显露出来,采用双瓣鼻窥器把骨性鼻中隔向侧鼻腔推进;后利用气钻顺着蝶窦开口进行对蝶窦前壁磨开,其大小为2.0cm×2.0cm。蝶窦黏膜电凝后切掉,在“C臂”X线定位下,将鞍底骨质摩除到骨窗1.5cm×1.5cm,使用细针穿刺以明确有无血液或者脑脊液,可实施十字切开。经显微镜协助,切除残余肿瘤。当肿瘤全切除后,于手术创伤处实施可吸收止血纱布贴附以止血。于鞍底骨窗实施明胶海绵填塞修复以及生物蛋白胶予以加固。最后将鼻中隔腔粘骨膜瓣进行复位,使用指套包裹的凡士林纱条对鼻腔进行填塞以能止血,经48 h后可将其取出。

1.2.2 B组患者实施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治疗,上唇齿龈沟交界处以及双侧鼻底黏膜以及鼻中隔下利用1:20万的肾上腺素进行浸润,在齿唇沟上0.5cm于两侧犬齿间切开黏膜达骨质,骨膜下分离以将梨状孔下缘充分的暴露;同时于黏膜下延伸分离出鼻中隔以及双侧鼻底,以形成管道直达蝶窦前壁处。后咬除鼻嵴,将双瓣窥器放入,随后实施刮切肿瘤操作,与A组操作一致。鞍底骨窗利用小快骨性鼻中隔骨片对硬膜外进行固定修复,并利用其他的骨片重建蝶窦前壁。待手术完成后进行止血,并于术后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肿瘤体积缩小程度、内分泌下降比例及肿瘤残余情况;其中肿瘤体积缩小程度=(术前体积情况-术后体积情况)/术前体积;肿瘤残余是指脑垂体体积超过正常值。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且肿瘤全部或基本消失视为优;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且肿瘤细胞减少>50%视为良;临床有轻微的改善,肿瘤细胞较治疗前可减少>20%视为可;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者出现恶化为差,其中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B组患者的肿瘤残留率为27.5% (11/40),高于A组的7.5%(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50.3±30.5)ml、肿瘤体积减少程度为(50.4±5.3)%、内分泌激素下降比例为(50.4±5.3)%,A组患者患者术中出血量为(83.5±11.5)ml、肿瘤体积减少程度为(90.2±12.3)%、内分泌激素下降比例为(80.7±12.3)%,A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患者优18例、良1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10例,良8例、可15例、差7例,优良率为45.0%(18/40);A组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内镜辅助经蝶垂体瘤手术与鼻中隔蝶窦入路相对比发现,手术入口从单鼻腔推进蝶窦前壁部位;可将手术距离缩短,且无需进行切口缝合;可在早期进行饮食,由此切口感染发生率极大的降低;该术式不需要将梨状孔下缘以及下颌前鼻嵴予以切除[2],因此从根本上避免了对上齿槽神经造成的损伤。单鼻腔垂体瘤手术可不必对鼻腔底部、鼻中隔黏膜等进行剥离,因此可对患者的创伤极大的减少,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因人体垂体位于鞍区部位,该位置较深且难暴露;此外垂体解剖位置与视神经以及下丘脑较为接近,实施开放性的手术将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且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单鼻腔垂体瘤手术的疗效更为确切。

在实施单鼻腔垂体瘤手术时予以内镜辅助手术,可提供较好的视野,为全切除肿瘤提供较好的条件[3],除了蘑菇状以及侵蚀状向鞍旁生长较为显著的垂体瘤外,均在内镜的辅助下将残余肿瘤全部切除。但内镜的使用常会对其他机械的操作造成影响,还不具备立体的视觉[4],因此于手术中可以使用显微镜以及内镜,可相互弥补缺点,可提高手术视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具有出血少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1]李建东.经鼻腔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策略与并发症预防的探讨.大连医科大学,2014.

[2]胡稻,谭兴萍,游涛,等.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56例垂体瘤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116-117.

[3]石海平,曾春,段佳,等.内镜辅助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0(7):867-869.

[4]毛建辉,郭洪,郭昊,等.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手术治疗功能性垂体瘤的疗效及对激素的影响.河北医学,2016,22(6):925-9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20

2016-10-13]

110034 沈阳二四二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蝶窦垂体瘤鼻中隔
突然闭经警惕垂体瘤作祟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