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绿洲生态畜牧业发展条件与途径探讨

2016-01-28戚晓花朱跃明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掖市张掖畜牧业

戚晓花,朱跃明

(1.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甘肃 张掖 734000;2.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 甘肃 张掖 734000)



专 论

张掖绿洲生态畜牧业发展条件与途径探讨

戚晓花1,朱跃明2

(1.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甘肃 张掖 734000;2.国家肉牛牦牛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 甘肃 张掖 734000)

本文从张掖实际出发,分析了绿洲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实践与启示、问题与对策,并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地域性和产业体系出发,论述了生态畜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机遇优势;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农民组织化;畜牧产业化

引言:农业在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从事农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把工作重点转向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安全两个大市的战略目标。力图使农业有更大的发展,农民脱贫、农村更加繁荣。但时至今日,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是重点或若干技术措施所能奏效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农业或畜牧业以及任何涉农产业都将无法实现最终目标。

1 机遇与优势

1.1 发展机遇

张掖畜牧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发展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是张掖畜牧业发展的新阶段。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张掖畜牧业与祖国各条战线一样经历了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中,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下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较快,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目前,我们面临的绝好机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国内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为我们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农村大力推行家庭牧场、合作牧场,两者对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三农”问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措施,为张掖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第一,草原奖补政策的贯彻落实以草原生态建设为切入点,使全社会在生态生存环境问题上形成了共识;第二,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地项目的实施,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三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俱增。目前,张掖市农村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方式转向规模和集约方式,生产目标从数量经济转向质量经济,增收渠道由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粮食提价转向复合性农业和畜牧业。

1.2 发展优势

根据张掖历史地理、区位经济、资源生态、人才优势等透视出,张掖最具理由发展的产业应该是生态畜牧业。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关键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框架体系出发,张掖市具有以下四大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 张掖市地处古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线路的交汇地段,新欧亚大陆桥,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和312国道横贯其中。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是西部重要地段,张掖地处这一地段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开发大西北和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连接内蒙、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自古以来茶马互市,贸易交流,具有结合部的特殊地位。

资源优势 张掖市拥有土地总面积4.2万km2,其中耕地面积26万km2,林地38万km2,草原257.1万km2。张掖深居内陆,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高亢,太阳辐射强,年均气温7.6℃,最低零下28.7℃,最高37.4℃。0~10℃的年活动积温2 130~3 600℃,年均降水89~283 mm,蒸发量1 990 mm,年日照时数3 000~3 600 tim,年太阳辐射总量147.99 Cal/m2,无霜期112~153 d,国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径全区域,地表水总资源量24.75亿m3,人均1 250 m3,亩均755 m3。从农业用水结构分析,草场用水、农业用水和牲畜用水比例增加,灌溉用水比例降低,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比例总体呈提高趋势,在流域内再不要乱掘滥采,可体现出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出发,自然环境、水土、光热、日照时数等非常符合家畜生理生态条件。

黑河沿岸地势平坦,土沃物繁,耕作先进,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已达到6.67万hm2,是著名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粮食生产的稳定丰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草资源,每年仅产生的各类农作物秸秆就达350多万t,糠麸类20万t,饼粕类5万t,糟渣类11.5万t,人工种草4.4万hm2,生产优质青干草近100万t,每年完成青贮微贮各类秸秆160多万t,年生产配合饲料80万t,年加工草粉32万t,全市拥有草产品加工厂4个,年加工草产品8万t。这些都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才优势 经过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法律法规、机构改革、人员培训、队伍建设以及强化规模养殖,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优良品种繁育体系、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队伍。

市场优势 肉蛋奶构成动物性食品三要素。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发展迅速,人民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以消费谷物为主体的中国式传统消费习惯将被肉蛋奶及其制品和蔬菜、水果等多元化消费结构所取代。因此,肉蛋奶的消费总趋势将呈现强势增长。

其次,进入新世纪以来,欧洲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以及东南亚久居不下的禽流感等疫病的发生流行,其发生国家互相指责,提高技术壁垒,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相反,我国畜产品主产省区由于政府行为,全面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有效控制了疫病发生,畜产品安全水平较高。另外,我国畜产品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所以,只要在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就一定能够占领欧美和中东等市场。

2 实践与启示

2.1 农业发展的地域性

农业是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机能,生产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求的古老产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有生命的动植物是其主要的劳作对象。以生物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离差较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威尔逊法则认为:北纬38°以北的广大地区非常适合畜牧业发展,应该是辽阔的草原、肥美的牧场。但由于农耕文明(人口的增长,主要以刀耕火种、不断毁林开荒、扩大耕作面积)的西移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后中原大量移民,实行屯军屯垦),出现了河西走廊为代表的荒漠、绿洲、戈壁纵横交错的自然景观。根据农业的区域性和自然规律,河西走廊应该是以牧为主的牧区。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农耕文明不但打破了这里和谐安祥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将其推进到了极致,形成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格局,以至延续几千年。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以开垦草地和耕种土地为主要特征,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地传统农业生产,并没有给河西走廊地区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反导致该地区草原“三化”、土地“沙化”,生态生存环境持续恶化。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对张掖市农业结构的定位重新认识。专家告诉我们:如果在大农业内部,简单地企图发展某项生产,必然割裂农业生态系统的天然联系,使农业内部陷于无序的状态,其害无穷。张掖市农业结构如何布局,一直是农业部门争论的焦点,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论断和农学家童大林、任继周等提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甘肃应建成牧业基地和林果业基地,河西地区要率先奔小康,须以草畜产业为重点”。

2.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张掖市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发展或明或暗始终遵循着一条规则,即“以粮为纲”为轴线展开的农业生产,农区由于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等,一方面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吨粮田”、“千斤田”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却导致土地肥力逐年下降,土壤严重污染,有机质含量大幅度降低,以至出现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人类处于动植物这一食物链的顶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生长促进剂在动植物体内的沉积,农药的残留等都将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据调查,单位土地面积每增加10 kg粮食,化肥用量就要增加0.2 kg,粮食增产和化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种植业的发展速度趋缓,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难度在不断加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目前,畜牧业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据调查,每种植一亩紫花苜蓿可产青干草1 500 kg,纯收入可达500~600元,并可节水1.5 m3,节约劳动力2个;每养一头猪增收200元;每养1只鸡增收30元;每养1只肉羊增收400多元;养1只小尾寒羊可增收500~800元;养1头肉牛增收1 000~1 300元;奶牛增收3 000~4 000多元。换言之,养1.5头猪、2只羊或30只鸡就等于种1亩地,要养1头母牛或奶牛就等于种10亩地。规模扩大也很容易,一个家庭养50只羊,50头猪、几头母牛或奶牛,500只鸡并不难。近代饲料工业的发展,使养殖业变成了一项简单的劳动,只要大力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可顺势解决。另外,从全国市场和进出口资料分析,肉羊、肉牛价格坚挺,持续平稳。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汪家墩村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村建起肉牛标准化养殖场6个,养牛6 800多头,户均30头,全村养牛收入达到13 600万元,利润2 720万元,全村人均养牛纯收入达到2.1万元。通过发展肉牛规模化养殖,大力推广种草和秸秆青贮、微贮技术等秸秆过腹还田,达到秸秆的高效利用,使土地得到改良,肥力提高,并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种植业成本得到了控制和降低。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可使草畜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2.3 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3.1 实施引草入田,建立草田轮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要实施引草入田和草田轮作,粮食面积必定要缩小,势必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所以,一方面要加快引草入田和草田轮作步伐,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为重点的畜牧业。因为具有瘤胃的牛、羊,利用牧草和秸秆最有效果。长期以来,农作区秸秆以高茬还田、直接还田、就地焚烧等形式进行还田处理,造成物质能量的极大浪费。现代营养科学对秸秆青贮、微贮处理后成为牛羊的上等饲料,牛羊对粗纤维的消化利用率可达44.5%~51.5%,玉米秸秆经微贮处理后,其消化率及采食量可提高20%左右,粗蛋白质含量增加1~2倍。根据在张掖市甘州区丰盛草畜产业公司肉牛育肥场进行的多项试验研究证明:用微贮麦秸喂牛,每天补饲0.5 kg,日增重达354 g,比喂普通麦秸提高一倍多,每千克增重仅消耗1.8 kg精料。张掖市每年可产350多万t各类秸秆,其中玉米秸秆约120多万t,每千克青贮玉米秸秆含消化能1.53 KJ,5.6 kg青贮玉米秸秆相当于1 kg玉米的营养,120万t青贮玉米秸秆相当于20万t玉米的营养价值,可用来发展肉牛20万头(一个肉牛育肥期18个月需青贮玉米秸秆5 400 kg),可获产值40亿元,纯利润8亿元。其次,根据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从2002年起,全市每年种草面积稳定在4万hm2,其中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0.67万hm2,年可产优质青干草15万t,是发展肉牛、肉羊的上等饲草。其优质苜蓿干草的蛋白质含量在21.9%,高于粮食的含量,所含氨基酸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赖氨酸含量比玉米高3倍,比大麦高1.7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很高。所以,单位草地生产的营养物质远远高于粮食,又易被家畜消化吸收,牛羊消化率高达75%~85%,猪40%~50%,因此, 实施引草入田,建立草田轮作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2.3.2 恢复和提高土地肥力,促进种植业稳产丰产 农业的首要问题是解决食物问题。但作为一个生产系统,任何部门的实质变化都会反映到全局,而全局中的各个部分都会对某一部分的变化起到制约作用,如要粮食稳产丰产,耕地的质地和肥力都十分重要。张掖市号称塞上江南,其实除黑河沿岸“土沃物繁”外,其余更多的地方“地瘠民贫”。再则,长期以来追求高产高效掠夺式种植,已使土地肥力丧失殆尽,农田有机质含量多数地方已降至1%~0.5%,土地的永续利用成了一大难题。为了改变现状,恢复和提高土地肥力,归根到底还要靠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因此,实施引草入田,发展生态畜牧业,特别是大力种植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是十分必要的。据兰州大学草原生态所庆阳水保站试验,苜蓿每年每亩可固氮约20.2 kg,草木樨固氮12.2 kg,大豆7.6 kg,豌豆3.4 kg,在地上部分作为食用或饲料被移走后,只有苜蓿和草木樨在土壤中的有机质与氮的平衡仍然是正值。实践证明,种草可以实现“一草换三肥”。即种草固氮并积累大量根茎枝叶作绿肥,茎叶秸秆发展牛羊积粪肥,这些有机肥不仅可以直接供给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而且还可以疏松和改良土壤,保肥保水,而且肥效持续期长,可维持三年。

2.3.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存环境和生物盛衰息息相关,环境适宜则生物的生存能力强大,反之则会造成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趋减,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在通过农耕和放牧的交替作用支撑下,封闭式的农业文明发展缓慢。在农业领域,近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是中外科学家一致的卓见。其次,张掖市土地的风害和盐渍化以及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其尘的来源绝大部分是农田的耕起),都应有赖于大力推广种草,被覆耕地。

张掖市为一年一季作物有余,两季作物不足的地区,夏收后8~10月大于10℃的活动积温尚存2 100~3 600℃,可大力种植箭舍豌豆等豆科牧草,以最大限度地介入耕地,延长植被在地期,并可获得一茬秋草。张掖市大面积的二类地区以啤酒大麦和油菜为主,长期以来“赤地休闲”,肥缺地瘦,饲草料缺乏,可大力推广种植紫花苜蓿,改土培肥,扩充饲料来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 问题与对策

3.1 农民的组织化问题

目前张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解决办法: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创办规范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组织起来,走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在畜牧业基地乡镇普遍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3.2 畜牧产业化问题

目前张掖畜产品加工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市场发育不完善,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加工深度不够,实力差,有钱买设备,无力购原料,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且缺乏资本运营能力,企业无力创品牌打市场。甘肃张掖高台县民营企业博峰肥牛购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屠宰生产线和充足的排酸、保鲜空间,却困于资金缺乏无法按期投产;当地其他几家屠宰企业同样面临同样的难题,开工严重不足。畜牧业生产与加工发展失衡,畜牧产业化进程缓慢,离真正的现代化生产尚有很大距离。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严重脱节,生产、流通和信息化交流没得到很好的衔接。解决办法:通过将畜牧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3.3 狠抓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服务

目前尚没有对畜产品市场及时收集与反馈的信息系统,对各种畜产品结构往往缺乏进一步合理规划,相当一部分农户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遭受巨大打击,经济损失及负面效应很长时间难以挽回和消除。实践表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在抓好龙头的同时,必须搞好配套服务。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3.4 搞活流通,稳定运行机制

流通在产业化经营诸环节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稳定的销售渠道,健全的销售网络,中长期的销售合同,是保证货物和资金正常运转的命脉。企业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点,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市场份额。运行机制的建立必须抓住关键点:一是基地与龙头,生产与销售,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的经济活动必须要有合同保障;二是利益共同体内部各经营主体,所得利润要平均化,达到利润动态平衡;三是不论何种服务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有偿服务。四是要领导和教育农民承担责任,规范生产行为,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 陈克恭.转型张掖:生态经济之路[M].张掖: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48-64.

[2] 万泽刚,卢琼华,刘文兴,等.科学发展在张掖[M].张掖:张掖市天利印刷有限公司,2012:22-103.

[3] 刘维奇.“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深化历史的视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72-78.

[4] 马德元.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v95.Zhangye Oasis Ecology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Way Discussion

QI Xiao-hua1, ZHU Yue-ming2

(1.AnimalHusbandryandVeterinaryWorkstationsofGanzhou,ZhangyeCity,Zhangye,Gansu, 734000,China;2.ComprehensiveExperimentalStationofNationalBeefCattleYakSystemofZhangye,Zhangye,Gansu, 734000,China)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Zhangy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advantages,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oasis ecology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and starting from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system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discussing th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ecology animal husbandry in promoting agriculture efficiency, the farmer incom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superiority; structure adjust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rmer organization; raising livestock industrial

2016-02-12

2016-03-20

戚晓花(1975-),女,甘肃临夏人,甘肃农业大学,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与示范推广工作。

S8-1

B

1001-9111(2016)03-0039-03

猜你喜欢

张掖市张掖畜牧业
大自然的调色板——张掖七彩丹霞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映像畜牧业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张掖市第四中学
映像畜牧业
到张掖看黑河
大美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