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
2016-01-28郭海英杨明德马洪喜
郭海英 杨明德 马洪喜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医院消化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
郭海英杨明德1马洪喜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医院消化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
摘要〔〕目的观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经恩替卡韦(ETV)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纯护肝组和ETV组各50例;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中IL-6、IL-8和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且ETV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单纯护肝组(P<0.01)。结论ETV能通过下调乙型肝类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抵抗乙型肝炎病毒,对防止肝细胞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
1呼伦贝尔市医院肿瘤外科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第一作者:郭海英(1974-),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肝炎后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大多经历了从代偿到失代偿的过程,它可引起多种并发症〔1〕。核苷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而炎性因子能够加剧门脉血流紊乱使病情加重〔2〕。本研究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消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其中男67例,女33例;男平均年龄(61.4±4.3)岁,女平均年龄(60.5±3.7)岁;经临床及辅助科室检查均符合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且均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排除标准:其他类型肝炎感染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伴发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全身疾病或其他主要器官严重受损及功能障碍患者。均对治疗给药方案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实验分组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单纯护肝组和ETV组各50例。前者采用常规治疗,接受谷胱甘肽、胸腺肽、促肝细胞生长素、人血白蛋白等常规保肝、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利尿治疗,后者采用常规治疗加ETV(0.5 mg/d);均连续12个月。
1.3样本采集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空腹采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及留取上清液待测。
1.4炎性因子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蛋白、mRNA水平均降低(P<0.01),且ETV组降低程度大于单纯护肝组(P<0.01)。见表1和表2。
组别IL-6IL-8TNF-α单纯护肝组 治疗前25.49±2.0329.61±2.8232.18±2.63 治疗后16.18±1.121)18.72±1.571)20.05±1.931)ETV组 治疗前26.07±2.1529.34±2.4131.95±2.58 治疗后9.46±1.081)2)10.13±0.951)2)10.69±1.021)2)
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单纯护肝组比较:2)P<0.01,下表同
组别IL-6IL-8TNF-α单纯护肝组 治疗前8.51±0.869.16±0.7911.25±1.03 治疗后4.09±0.521)4.62±0.481)4.97±0.811)ETV组 治疗前8.47±0.799.17±0.8411.09±1.12 治疗后2.43±0.271)2)2.88±0.351)2)2.91±0.461)2)
3讨论
每年约3%的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这类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乙肝感染者,若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这些患者会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3〕。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NUCs)都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IFN耐药率低但不良反应较大;NUCs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ETV、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酯,其中ETV于2005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HBV感染,它的不良反应较IFN少,使用方便,能够强效抑制乙肝病毒,且耐药罕见。
IL-6、IL-8、TNF-α是介导体内炎症反应和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它是宿主免疫紊乱导致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4〕。近年来有关炎性因子的产生机制、浓度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及炎性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产生增多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病情恶化,而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功能正常,是机体进行免疫活动的前提〔5〕。IL-6是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使B细胞前体成为产生抗体的细胞;和集落刺激因子协同能促进原始骨髓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裂解功能〔6〕。IL-8又称嗜中性粒细胞因子,是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在抗感染、免疫反应调节及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由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其中主要是对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作用,对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趋化作用〔7〕。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不仅对多种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还与炎症和发热反应、关节炎、败血症及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密切关系〔8〕。因此,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IL-6、IL-8和TNF-α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肝组织的炎性和肝损伤的程度。综上,ETV能通过下调乙型肝类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抵抗乙型肝炎病毒,对防止肝细胞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4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91.
2Wu YJ,Cai WM,Li Q,etal.Long-term antifibrotic action of interferon-gamma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Hepatobil Pancreat Dis Int,2011;10(2):151-7.
3赵鸿,斯崇文,魏来,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与干扰素α-2b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5):323-6.
4姜荣龙,卢桥生,郭亚兵,等.Th1/Th2 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2):103-5.
5徐严,王江滨,徐杰,等.恩替夫韦治疗10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周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2):109-12.
6王茸,张淼.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血清中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6):452-4.
7柴能明,郑平燕.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8):910-2.
8张雷,戴一菲.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2):194-7.
〔2014-09-25修回〕
(编辑苑云杰)
通讯作者:马洪喜(1969-),男,副主任技师,硕士,主要从事病理分子免疫学研究。
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厅课题(No.20130549Z)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3-6809-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