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愉悦教学
2016-01-28成信菊
成信菊
摘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始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14-01
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爱好、情感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要挖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就得发挥数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快乐学习。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愉悦教学呢?
一、创设趣味数学情境,让学生追寻快乐
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多半是对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最新、最普遍的兴趣爱好,然后从中截取一些对我们本节课有用的片段,教师要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从而很快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一一剖析,还原出本节课的内容。比如在上到数学的变化里的“一一对应”知识点时,笔者截取了《西游记》里的二郎神追打孙悟空的片段:孙悟空在逃跑的过程中,变成一个酒家,可尾巴藏不住,便把尾巴变成了一根旗杆,从而被二郎神所识破……任何事物不可能无缘无故的生成或消失,所以,这个例子可以为“一一对应”这个知识点找到一个美丽的参照物。其次,还有函数与图像,这是一个现象与本质的问题。我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照妖镜”拿出来,让同学们懂得,有一个“照妖镜”就可以把事物的现象还原出它的本质。同样,在我们数学里,也有那么一面照妖镜:“平面直角坐标系”,因为它可以把函数的现象和性质都放映出来……数学知识从表面上看,是一些纯理论的演绎与推理。但是,如果创设情境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事例中去理解,就容易让学生看清它的至美与至乐,而至乐的东西又恰是学生hao喜欢追求的。通过创设情境学完相关数学内容,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就会更加乐意学习数学,追寻快乐。
二、挖掘教材愉悦素材,激活学生快乐因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初中学生已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展到许多方面。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数学情景的假设和数学模式的建立上要更具有愉悦性和挑战性。
初中数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有体现,其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图形的变换,实习作业等正是试图增强数学愉悦性,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教师可在不冲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愉悦性素材。
例如:讲述几何第一节课时,让学生注意他们周围生活中的图形:观察黑板面、纸张面、课桌面、镜子表面等都是平面,还是曲面;学生玩的篮球、足球、乒乓球、地球仪器等的表面是平面还是曲面。通过观察激起学生想学“几何”的积极性,同时也因为他们的发现获得大家的认可,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成就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对今后数学活动的参与。
这些素材还包括教材内容涉及的历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的介绍、背景材料等,现代数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股票、彩民买彩票获奖的机率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可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合数学美育,通过数学美感产生愉快体验
人对美的事物总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一旦激发学生的美感,那么他就对数学感到了愉悦。
例如,教材中对杨辉三角形的介绍仅限于二项展开式中系数规律的分析,其实它还是蕴含组合恒等式的宝库:每行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数相等,即C=C;除1以外的其余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数之和。即C+=c+c;第N行各数之和等于2,即c+CL+CZ+…+q=2;自腰上某个1开始,平行于另一腰的连续n个数之和等于最后一个数的斜下方那个数,即C+C++C++…+c,-=c+C,或C+C+l+C++…+C+=c十等。通过教师的深入挖掘,使学生看到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却蕴藏着如此众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充分感受到杨辉三角形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简洁美。图形上存在着的对称美,生成方式上体现出的统一美。数学中有些规律的奇巧或结果的出人预料(奇异美)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数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理论性强,学生感觉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变一种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实验、猜想导入的方法。由于证明时要添加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又是个棘手的问题。为此,让学生们拿出头天准备好的各式纸版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因为一平角等于180°。这时,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拼法都有,自然就得到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
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测量山高、塔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使学生理解俯角、仰角等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观学习,亲手操作,给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积累了实践经验,奠定了基础。
总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始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