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假山艺术之于现代环境艺术的意义与思考
2016-01-28王丹洋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11121
王丹洋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11121)
中国古典园林假山艺术之于现代环境艺术的意义与思考
王丹洋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11121)
假山作为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构筑物,融合了建筑的空间营建与景观的造景效果,与山水画论联系紧密,是古典园林精髓与灵魂所在。本文旨在研究假山的构筑理念在一些现代空间作品中的体现,并思考在当今的设计中,这些理念的意义与融入设计中的新角度。
中国古典园林;假山;现代建筑
如何搭建传统建筑艺术与当代的建筑艺术之间桥梁是中国建筑界一直讨论研究的方向。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学中重要一支,其营造方式常常作为建筑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假山作为古典园林中主要的一部分,既表现了建筑的空间营建,又融合景观的造景效果。并且,其与山水画论联系紧密,直接脱胎于古代文人雅士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高古志向,是古典园林精髓与灵魂所在。
这种精致的微缩山体,在古典园林中十分常用,在后世的造园中亦有精彩的发展与异体,比如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就是异化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与水体,形成了独特的造景方式。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小中见大的景致,寄情自然,模拟自然的造园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当今的建筑景观来说是无尽的宝藏。在一些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亦能看到古典园林中假山的思想和构造理念对他们的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这些作品中假山构建的理念,思考在当今的设计中,这些理念的意义与融入设计中的新角度。
一、假山艺术的历史沿革
假山最早是以土筑的方式出现,如汉武帝时太液池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便是堆土成山,而叠石为假山也是始于汉代,之后以叠石闻名的园林无数,梁孝王的耀华宫筑兔园;北魏张伦造景阳山;唐代李德裕营平泉庄,牛僧孺置野营第;宋代吴兴叶少蕴园中号称“万石环之”,“凡山中有石隐于土着,皆穿剔表出之。久之,一山皆玲珑空洞。”可见“万石”是山土中原有。还有吴中卫清叔园,吴兴俞子清园;元末维则叠假山即狮子林;清初有余元甲万石园,出自石涛之手;仇好石叠的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叠的九狮山;汪氏南园“九峰园”;北京李笠翁弓弦胡同半亩园,当时的叠山大师有张南垣、李笠翁、戈裕良,其中张、李擅长以土代石的方式,土、石、树混然一体,真假难辨。戈裕良叠山在技艺上远超前人,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便是戈裕良所作。而张、李在叠山的造诣更多体现在艺术上,尤其是张南垣的“墙外奇峰,断谷数石”,意境深远。
“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中国古典园林,巧与因借,曲折得宜,假山在中国传统园林上有重要的地位,既体现在其既是遮挡又是景致,促成了园林的曲折与深远。
二、寄情山水的风雅泼墨
苏州博物馆中庭假山是贝聿铭设计的,借鉴了米芾的山水画,表现了中国画的意境。这种假山的形式出自《园冶》“掇山篇”,在“峭壁山”一节:“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苏州博物馆中庭假山借鉴了计成“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形式,不同的是贝聿铭在片岩假山前铺开了一片水面,白墙假山倒影粼粼水面之上,更显意境深远。
以山水画理论作为叠山理水的依据,也是传承了计成峭壁山的意蕴。前排的山石颜色纹理仿照山水画的石头的皴法,后排山石比较简洁,隐入白墙,片片立在碎石坡上。开始峰峦叠嶂,到山势渐远,最后点点块石,犹如一幅山水长卷,宛如画中游。
片岩假山立在碎石铺成的浅滩上,色彩材质的简洁统一,体现现代感,与苏州博物馆建筑中凝练的古典元素相呼应。作为中庭的视觉焦点之一,显得含蓄收敛,又意蕴深长。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墙垣体现的是人的尺度。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看繁体的“園”字就是“口”代表围墙,“土”置于北面代表建筑,中间的“口”是水池,“衣”代表山石植物。
同为“峭壁山”,李笠翁的峭壁,则如筑墙,蔽以亭屋,仰观如削,与穷崖绝壑无异。实际是两种视角,计成峭壁的视角在中远景,而李笠翁的峭壁身处其中,一个是远观山水,一个至于其中,咫尺山林。一个是看山水画的观者,一个是游历山水的旅者。
三、以筑代山的新视角
“中国传统上唯一的建筑体系就是一种景观建筑体系,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王澎,2011)。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王澍就以试验的态度,实践其充满中国传统文人智慧的学术思辨,他所从事的是立足于中国传统营造术的建筑活动。在他的“造园”活动中,尤其能够体现他这种试验价值的便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那里是他思想与实践的结合物,也是中国传统造园对现代人居建筑影响的产物,但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我国传统建筑思想,以及空间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发展。在那里,建筑本身就是“景·观”,景观就是“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二期建筑中,立面空间上出现高低错综的大廊道,通往不同的教室或空间,穿行其间,旁边即是一眼望去的象山,而这过程本身更像是在攀爬一座座建筑的山。建筑尺度的空间状态上,传统的建筑和园林,一层或者两层,比现代建筑尺度要小得多。而现实要求在这里必须放大建筑的尺度。建筑因此被转化为与山体类似的事物,建筑的尺度首先是在与山体的对话关系中发生的,但其后这种对话又返回到建筑之间、建筑内部,形成尺度之间的更细腻的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现世园林。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2003-2005年的作品,此时的王澍对中国哲学中对自然山水引入建筑之中已有足够的把握,从他发表的文章《建筑如山》——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以建筑筑山体,其格局气势不可谓不大。而仔细想来,如果把“假山”这个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分析,不过就是古人意在与山、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想往下的产物。传统假山既是山的缩微,又是山的浓缩,王澍同样借用了他对山水画的欣赏角度,“在外看,可称‘山外观山’,但更要紧的,是走入画中去游,我称为‘山内观山’……山内观山的经验,并不是只是看看山内,还有一种是如何从山内去看山外的,这关乎人的存在状态,其实,造一个房子,最根本的就是这种存在状态的呈现。”
如何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更进一步,如何得体的把建筑融于环境之中,成为景的一部分,是王澍主要解决的问题。
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假山作为中国古典营建艺术中的瑰宝,其复杂多变的空间秩序,寄情山水的人文思想都是值得当下建筑以及景观实践的过程中值得研究参考的方向。在现代设计中进行传统文化和景观符号的挖掘,并不是简单拼贴相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
[1]童雋.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吴良镛.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王丹洋,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