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衰落与转型:罗马帝国晚期的艺术走向

2016-01-28徐进伟上海大学文学院200444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罗马帝国基督教罗马

徐进伟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444)

衰落与转型:罗马帝国晚期的艺术走向

徐进伟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0444)

学界普遍认为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的艺术也随之走向了衰落,但我们通过历史的考察和理性的分析后发现,晚期罗马的艺术并不是彻底走向衰落,而是一种转型,即从古典异教艺术转向基督教艺术。这种转型标志着另一种新的占统治地位的艺术即基督教艺术在西欧的确立,不仅催生了欧洲杰出的艺术,且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罗马帝国晚期;异教艺术;基督教艺术;转型;历史误读

学界普遍认为,罗马帝国到晚期已经全面衰落,这种衰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仅从罗马艺术史的角度考察,会发现在艺术领域中晚期罗马的艺术与其说是一种全面的衰落,还不如说是一种全面的转型。

一、古典异教艺术的衰落

罗马的艺术一直深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最初受伊达拉里亚人的券拱建筑、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写实性青铜、赤陶雕塑等艺术品的影响,后来无论是艺术题材、创作意图还是表现手法、形象技巧等方面更深受希腊艺术风格的影响。罗马艺术对希腊艺术的模仿使得希腊古典异教艺术在罗马帝国时代得以延续。3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异教艺术也伴随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衰落而走向衰落。

罗马人在建筑领域为世界贡献了规模浩大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广场、凯旋门、纪念柱、剧场、公共浴场等,这些作品集艺术感和实用于一体,充分展示了罗马人“实用、坚固、美观”的观念。1但到了帝国晚期,尽管建筑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然它们的质量却日渐低劣,建筑艺术也走向衰落。

在雕塑艺术方面,罗马的古典异教传统同样在走向衰落,这种衰落在马可·奥勒留时代就已开始显现。雕塑的艺术风格日趋平淡,人物面貌都有着差不多的模式。安东尼立柱的艺术水平也远不如此前的立柱,朱庇特神殿的骑士浮雕也不是按保持真实形象的原则进行的。塞维鲁时期,浮雕艺术变得十分粗糙,君士坦丁时代的凯旋柱的部分装饰图案完全取材于图拉真、马可·奥勒留或戴克里先凯旋门。2

在绘画方面,罗马绘画远不能与建筑和雕刻相比。它缺乏技法(只有湿壁画和蛋彩画两种),采用透视法的画家也不多。从公元前3世纪起,肖像画法就成为罗马艺术高度发达的表现之一,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刚直准确描述可能非常接近在他们祖先传统中保留下来的形象,人物的现实主义肖像在各场景中也得到生动描述,但它从公元3世纪开始衰落,其明显表现是它在雕刻与钱币中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到公元3世纪末,罗马的绘画技术标准明显地衰落了。3

在装饰工艺方面,帝国晚期的陶器造型越来越单一,图饰也显得滞重沉闷。到3世纪时,罗马陶器的上光工艺失传了,赤陶雕塑的制作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艺术。

总的来讲,公元2世纪后罗马艺术很快丧失了自身的纯粹和品位,也丧失了从希腊艺术中继承来的古典异教传统,古典异教的表现技法到帝国晚期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走向衰落。3世纪的巨变更加速了这种衰落和退化进程,虽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也曾绽放过最后一线微光,但最终在君士坦丁时期完全熄灭。

二、基督教艺术的兴起与繁荣

伴随古典异教艺术衰落的是基督教艺术的兴起。在纪元的最初三个世纪中,基督教对艺术的贡献甚微。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后,基督教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最早的教堂式样是在古老长方形神殿的基础上形成的“巴西里卡”式,外观简朴、内饰华丽,由彩色玻璃、各色大理石在墙壁上组成富丽堂皇的“马赛克”(镶嵌画)组成。4随着基督教思想演化和建筑技术发展,在巴西里卡式教堂这一基础上又产生了后来的仿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

公元5世纪到8世纪,西欧出现了大批蛮族王国。蛮族人在统治稳定后,在继续维持罗马人的文化传统时,又融入“蛮族”的原始简朴和粗野的土著文化,从而以变形夸张的造型和丰富多变的动植物图案纹样,冲破了罗马的古典传统模式,为此时的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古典的异教传统此时也并未被完全抛弃,仍在以基督教艺术为主体的中世纪艺术中继续延续并发挥着重要影响,直到10世纪前后,欧洲中世纪艺术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在以基督教为主的东方文化、蛮族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合而成。5

三、罗马帝国晚期艺术的转型

毫无疑问,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无论是在题材选取上还是描绘技法上都与古典异教艺术大相径庭。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以古典异教艺术的衰落而断定罗马帝国晚期艺术的衰落,因为古典异教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帝国晚期的艺术,更不等同于帝国晚期艺术。

任何艺术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在古典异教传统中,希腊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希腊宗教的重要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神的外形只是人的完美造型,反映在艺术家的造型中是神像不仅具有凡人的外表,而且具有人的个性,栩栩如生、亲切有加;同时由于希腊宗教并未形成系统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无高度抽象与完美的神的理念和具有戒律性的伦理道德思想,因此希腊人重视现实社会与现实的人,缺乏宗教的社会理想,重视献祭与仪规,认为人们的信仰必须付诸行动,奉献牺牲越多,神庙越豪华、仪式越隆重,得到神的回报就越多,神之佑护亦愈丰厚。希腊宗教这些特征鲜明反映是巨大优美的雕像、宏伟气派的神庙。

但基督教爱的不是自然而是超自然,它没有异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强调的是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具有强烈的彼岸性和抽象性,尤其推崇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对于这种彼岸性与抽象性的艺术表达显然不能像古典异教艺术那样直观而完美地表达主旨,往往只能借助各种寓意性和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来诠释。

帝国晚期时代不仅是西方艺术主题和艺术方向的转型时期,也是艺术手法的重要转型时期。在建筑方面,它明显延续了罗马的古典传统形式,如西维达尔山谷圣母玛丽亚教堂中的小神殿,如位于马赛的圣维克多教堂,如弗雷瑞斯、里埃兹等地的洗礼堂,以及阿尔勒的一系列经过雕刻的灵柩。6但这些古典异教手法表达的却是新的主题和思想,演绎的是另一种转型中的艺术类型。

在这一转型时期,雕塑艺术延续着古典异教传统同时也具有一种新精神和一些新技术。雕刻对形象的要求似乎在降低,技术技巧也在衰落。公元315年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上的浮雕本来是适应于早些时期的风格的,但它却明显地镶嵌在当时拙劣的镶嵌板上。7在石棺浮雕中,它与同时代异教作品紧密相关,但采用了基督教的图像志。异教雕刻中所能用的许多表现对象继续被雕刻在基督教作品上,特别是田园生活场景和死者肖像。

在绘画方面,不但地下墓窟所采用的技术和着色法与同时代异教绘画相类似,且所采用的许多母题也相似,大量的鸟儿、小天使和四季图等被装饰性的叶卷饰所环绕。若未加上基督教的表现对象,很难想象这些属于基督教艺术。8

帝国晚期的装饰艺术也明显从古典异教艺术转向基督教艺术。装饰艺术的主要创作是用于装饰教堂内部和其它宗教建筑的马赛克和绘画。在帝国早期时代,马赛克已广泛用于地板装饰但很少用于墙面装饰。现在这些马赛克不仅用于墙壁装饰,有时还用于教堂拱顶。这种在古典时代注重实用和物化主义的装饰艺术逐渐地随着整个艺术倾向的转型而走上了注重理想与唯灵主义的空灵轨道。

总之,帝国晚期的艺术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简单衰落,它更是一种转型即从古典异教艺术向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转型。

四、对基督教的偏见与历史的误读

从上分析可看出,从罗马帝国晚期起,西方艺术开始经历着一种转型,这种转型只是古典异教传统的衰落和新的基督教传统的开始,而不是整个艺术的彻底衰落。长期以来人们都只是片面地哀叹和强调整个西方艺术的“衰落”,原因主要在于对基督教的偏见和对历史的误读。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着近乎狂热的推崇,而对基督教文化有意无意排斥甚至贬损。启蒙运动直接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基督教本身。正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对古典异教文化的不解情结和对理性主义精神的推崇,对基督教文化产生偏见和敌视,从而在看待帝国晚期艺术变化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古典异教的眼光对其加以评判,结果只看到古典异教传统的衰落。

从历史的观点看,罗马帝国的衰落只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衰落,政治制度的衰落,它只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旧社会向新社会转化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部分是未来社会的新制度新文化的萌生。在这种新的涅槃过程中,文化艺术也必然要经历一场除旧革新的历练。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来源可总结为三方面:作为古典异教文化对立面出现的基督教;蛮族思想与信仰;古典异教文化本身的变异。9那种认为伴随着罗马帝国奴隶制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衰亡,晚期帝国的艺术也彻底走向衰亡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帝国晚期的艺术衰落并不是全部艺术的衰落,而仅是古典异教传统艺术的衰落。如果我们从异教文化向基督教文化转型这一角度历史地看待这一时期的艺术,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艺术发展史,而且对于古代文化走向中世纪文化的转型脉络也能很好地得到历史的贯通。

注释:

1.张石森,岳鑫主编.《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远方出版社,2006:100.

2.A.H.M.Jones, The Decline of the Ancient World,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66, p.357.

3.Lesley Adkins and A Roy A.dkins, 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Rome,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1994, pp.351-352.

4.张石森,岳鑫主编.《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远方出版社,2006:156-158.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1.

6.雅尼克・杜朗,董强译.《中世纪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11-12.

7.Arthur E.R.Boak, A History of Rome to 565 A.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5, 518-519.

8.乔治・扎内奇,陈平译.《西方中世纪艺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

9.朱龙华.《罗马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14.

徐进伟,上海大学2013届世界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师从郭长刚老师,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罗马帝国边疆治理。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基督教罗马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小罗马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时空大转盘·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
阳光房
基督教传播初期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