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商业化的一些思考
2016-01-28谭翠微四川师范大学610068
谭翠微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8)
对艺术商业化的一些思考
谭翠微 (四川师范大学 610068)
摘要:当代中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艺术商品属性的体现更加明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介入,已经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个体的人都身处于庞大的艺术商品群的包围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席卷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领域,艺术商业化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本文分析了艺术商业化的现状,运用马克思哲学并结合时代环境辩证地分析了艺术商业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艺术商业化的弊端不应该归咎于其商业化,而该归咎于创作者和投机者的对待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代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关系。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理念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无形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面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一场经济思潮的变革。我国艺术领域也置身于这场从商品到思想的社会经济浪潮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和变革,迎接和应对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化生产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切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而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其产品——艺术作品自然也不例外。
一、艺术商品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艺术文化的发展随着市场化浪潮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艺术品生产和投资的巨大利润空间和高额增值效益吸引不少的投资者投身于商品商业化领域,更使得传统的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对艺术商品化趋之若鹜。他们将艺术品融入到经济市场之中,通过经济手段将其转化为金融工具,以获取高额的经济回报。艺术品投资渠道逐步完善。从古玩店、画店到画廊、画展、再到拍卖行、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的进化、发展已趋于成熟。目前,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已成为国际认可的现代艺术市场的两大支柱。金融机构、艺术团体和政府机关也极力支持艺术的商品化,目前中国艺术品金融产品已衍生了许多形式,主要包括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抵押贷款、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艺术品知识产权、艺术品融资等。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创作者本身都在寻求艺术品与商业经济向融合的道路。在寻求金融利益的同时,当前社会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会因为金钱的趋势而动荡,一旦金钱第一的思想进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那么它将侵袭整个艺术界。这也是现代社会一直在疑虑艺术商品化是好还是坏的原因。
二、艺术品商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
首先,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方式,他融入了艺术家的劳动,也就有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即是价值。我们从经济学学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的内在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当商品获得了价值,那么就体现了创作者的劳动价值。艺术品的交换或者买卖,虽然通过市场经济这一环境,但它得以交换就体现了它的价值。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们他们创作需要时间、精力、成本,他们交换艺术品也是对自己劳动的回报。当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得到了极大地精神满足,更能激发他们在创作上的灵感和开拓他们的创作空间。
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艺术产品商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劳动者获得认可的本质要求。从石器时代,人类自从有了劳动分工以来,产品的交换就成了正常的社会现象。这种交换适用于任何交换,艺术产品也不例外。从社会生产上来讲,艺术商品交换使得艺术品生产有机运转,符合社会生产的自然规律。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与传统社会无非就是市场和个体的区别。市场经济是多对多的形式,它将艺术品和消费者以及生产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自由的流通,从而减少了生产的浪费,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从而使得市场和艺术品全面和谐发展;从欣赏艺术品的人的角度讲,艺术商品化有助于文化艺术的传播,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艺术品的欣赏再也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能触及的事了,通过艺术品商业化,普通大众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熏陶,在此环境下,艺术品得以广泛流通,大众选择自己的喜好,逐渐形成了适合于普通大众的大众文化。艺术品的鉴赏再也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能欣赏,权贵才能收藏的东西了。这使得了艺术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艺术品的商业化不该归咎于其商业化
艺术的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艺术商业化既可以推动艺术领域发展,使得艺术领域蓬勃发展,也可以阻碍艺术的发展,使其凋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符合矛盾哲学规律。利与弊是一对矛盾体,利与弊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利与弊又是相对的。有人的观点认为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物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是没有艺术品的商业化,何来体现艺术品的价值。人们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交换艺术品,使得艺术品广泛流通,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精神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使得通过购买到艺术品的人,了解到了艺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也使得读者在艺术品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愉悦。艺术的商品化使得艺术文化广泛传播,艺术领的到蓬勃发展。艺术品商业化将艺术品推向广大群众,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得到加强,艺术氛围更浓厚,在此环境之下,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艺术形式,如徐悲鸿作品的奔放,亦或如齐白石作品的不落窠臼,艺术再也不是“王榭堂前燕”,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能使得艺术创作能够百家争鸣,从而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
诚然,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市场下,伴随着经济发展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是艺术一味的追求商业化利益的媚俗,使艺术家更多的投机于获取商业价值。从而以浮躁、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和艺术产品,从而失去了对艺术创作的热爱。阻碍了他们对艺术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不免会对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消极因素,但这并不能否定艺术商业化的积极作用,并归罪于艺术固有的商品属性和艺术的商业化,而是该归咎于艺术家和投机者的贪婪,以及是否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代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关系。
董志强在《消解与重构》里认为:艺术的商品化其实是艺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逻辑使然。商品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因此,质疑属性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中的现实化,并非艺术的异化;反之,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艺术价值和功能的更加充分的实现。艺术的商品化不仅不是艺术的堕落,而且是艺术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四、结语
艺术商品化发展是当代艺术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发展方式,它能够合理地弘扬艺术文化并使其得到继承和创新,同时又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正确地认识艺术商品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关系,艺术创作者如何正确对待艺术创作,以及如何正确认识艺术商业化是艺术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董志强.消解与重构——艺术作品的本质.人民出版社,2002.
谭翠微,学生,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