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象思维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28康晓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417000
康晓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417000)
浅谈形象思维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康晓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417000)
本篇文章针对形象思维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策略,其中包括丰富高校音乐中的表象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直觉能力、用音乐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情感形象的丰富性、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将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以及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形象思维;高校音乐;音乐教学
一、前言
在高校音乐课程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育者都对形象思维有着一定的“偏见”,认为形象思维活动只应当出现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中,高校的音乐课程需要将更多的重点都放在对大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上。然而,音乐本身就是一门集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于一身的课程,因此教育者需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到存在于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信息和艺术内涵。基于此种情况,笔者结合形象思维的特征,从提高大学生的直觉能力、情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这五个方面来着手分析,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丰富高校音乐中的表象积累,提高大学生的直觉能力
感知能力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重要基础条件,教育者只有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表象信息,才能够让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出现较大幅度上的提高。人类知觉的所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觉等等,音乐课程是提升听觉灵敏度的一项有效方法,教育者如果可以将大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上来,同样也能够达到促进形象思维形成的教学目的。
音乐的表象积累主要包括两个类别:第一,针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第二,针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艺术事实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要素所组成的,比较常见的包括音色、节奏、旋律等等,教育者如果一味的将音乐课程看作是简单的教唱歌曲,那么就无法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喜好来积累音乐要素。此外,了解和熟知较多种类的音乐作品同样也是积累音乐表象的一种有效方法,音乐家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各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主要也是由于他们对音乐作品具有着极为丰富的表象积累。例如由德沃夏克所创造的《第四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就是以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俄罗斯歌曲《田野里有一颗小白桦》为创作主题的;再例如由著名作曲家刘炽所创造的《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旋律就是数十首民歌所汇聚而成的。不难看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象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形象思维,这些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创作元素。在日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为他们日后的独立演唱与独立创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运用音乐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情感形象的丰富性
当作曲家在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创作时,他们总会在脑海当中描绘出一个“形象轮廓”,这种形象一部分是来源于作者对音乐艺术的喜爱,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其过往的生活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情感其实是我们表达客观态度的外在形式,尤其是在出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心感受时,人们就会借助于声音来将情感流露出来。那些旋律平和且节奏匀速的音乐可以表达出人们平静且安逸的心理状态,而那些节奏激烈且旋律高亢的音乐则能够准确的诠释人们的激动心情。为此,高校音乐教育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家加入一些恰当的情感因素,帮助大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形象。
音乐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去“胡思乱想”,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教育者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向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他们结合自己的音乐知识和独到理解来想象音乐中所描写出来的意境,帮助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快速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者需要着重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想象和判断来自于音乐当中的内涵与变化,鼓励他们要将自己心中的情绪和感悟都及时的表达出来。例如在播放欣赏曲目《渔舟唱晚》时,教育者就可以同时搭配一段桂林上水的美景视频,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天马行空的将自己想象成为天空中的云朵、溪水中的鱼儿、岸边的柳树,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创作欲望,让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
在大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中,联想与想象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两项思维方式。作曲家在对音乐进行创作时,首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形象思维的形成,他们或者是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来寻找创作灵感,或者是从其他音乐作品中来提取题材,又或者是在看到了某情某景之后迸发出了创作的欲望,总而言之,作曲家在创作之初都会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作雏形,而后再运用自己丰富的音乐技巧与艺术能力来完成后续的创作。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让学生对某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之前,需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与人物生平,尽可能的去探寻作品的形象原型。虽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的了解到作曲家在创作之时所产生的情感与心境变化,但是却可以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出自己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大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最好契机。例如当我们在欣赏一首旋律欢快且节奏鲜明的音乐时,经常会联想到很多快乐美好的事情,诸如热闹的聚会狂欢、秋日的丰收硕果以及欢庆节日的喜悦等等。
在日后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让他们可以回到最纯粹的音乐状态,如同孩子一般拥有着无杂质的内心和情感。
首先,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表现手法的准确把握是引发联想与想象的基础条件之一。例如,由钢琴所演奏出来的快速琶音如同流水一般的干净畅快、由长笛所演奏出来的三度音如同鸟鸣一般的悦耳动听、由定音鼓所演奏出来的轮击如同雷声一般扣人心弦、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则如同下雨一般的淅淅沥沥等等。
其次,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积累一些约定成俗的曲调,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日后展开联想的基础资源,在独立创作时联想起某一个特定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或某一个特定地区中的风俗民情。例如,在欣赏《天路》时,学生就可以联想到青藏高原中的美丽景色;在欣赏《采茶舞曲》时,学生的脑海中就能够出现一副秀丽宜人的江南美景。
最后,教育者要带领大学生经常性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想象训练。教育者先根据课程内容在设定出一个想象范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来选择音乐。例如,教育者可以先设定和出一个描写田园风光的景象,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田园》《森吉德玛》等音乐来进行欣赏,而后再根据自己所联想到的内容来展开音乐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只需要在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即可,不需要对他们的联想方向做出规定。
五、将创造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是创新与改革传统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高校音乐教育者所采用的都是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也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即使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改革与创新以后,高校中的音乐教学也很少会对启发式教学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教育者仍然会选择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中。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很多教育者和学生都认为只要按照教学大纲或教材内容来完成最基本的演唱和演奏活动就已经达到任务完成标准了,但这种教育和学习观念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和演奏的基本技巧,同时还有必要掌握一些音乐创作知识,只有去不断的发展和训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将他们的创作才华与创作欲望全面的发掘出来。为此,教育者除去要做好相关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外,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音乐能力来布置一些创作训练,让学生针对一些不同种类的作品来完成改编,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音乐教育者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和鉴赏来自于音乐艺术中的美好,进而将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六、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形象记忆是人类右脑的一项功能,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由于人类的思维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而音乐艺术本身又具有着流动性与灵活性较强的特点,所以在追踪与感悟音乐的过程中就会很好的达到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作用。当欣赏音乐的声音消失以后,学生心中的旋律和节奏仍然久久不能散去,这就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内心音乐感”,这是提高大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最好渠道。
简单一些解释,记忆的方式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种,即为抽象记忆方式与形象记忆方式,即为将记忆片段与某种事物形象的结合到一起。对于那些记忆力较强的人,他们大多都具备非常厉害的形象记忆能力,这就如同一个象棋高手可以不用棋盘就与人进行对弈一般,棋盘的形象早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他的形象思维可以绘制出任何的位置变化。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音乐大师都拥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例如享誉国际的音乐家莫扎特,能够凭借自己的记忆来将多声部的《赞美歌》默写出来,门德尔松能够将已经失传的管弦乐乐谱重新写出来等等。为此,高校的音乐教育者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入一些对提高大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更多的知识。
[1]吴文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2]李新福.形象思维史稿[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5.
[3]廖乃雄.关于形象思维在音乐中的地位[J].人民音乐,1979(6).
[4]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张淑芳等.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康晓丹,女,1971年1月,民族:汉族,籍贯:湖南省,新化,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工作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