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激励功能研究
2016-01-28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344400
任 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44400)
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激励功能研究
任 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44400)
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项阳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一文中指出当下音乐教育缺失的是历史上音乐存在方式和当下传统音乐存在方式对接的认知,缺失传统音乐文化中功用和把握的认同”。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精神功效性进行研究,激发民族记忆,重塑中国传统音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音乐;精神激励;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性之一是使学子们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要增强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强调精神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主宰作用,将“精神” 视为人内在生命的体现,它丰富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精神生活,不断为他们创造物质生活提供动力和支持。然而近百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外来音乐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逐渐失去了认同,学子们片面的以“唯新为美”,认为传统音乐是不思进取的保守思想,是来自民间的、农村的“土”的东西,渐渐失去了民族认同感和自信感,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音乐教育危机。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项阳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一文中指出当下音乐教育缺失的是历史上音乐存在方式和当下传统音乐存在方式对接的认知,缺失传统音乐文化中功用和把握的认同”。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精神功效性进行研究,激发民族记忆,重塑中国传统音乐在学子们心中的地位。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情感寄托功能
我国古代文献关于音乐起源就有音乐起源于情感一说,音乐是人类为满足情感表达需要产生的。对其古代先贤们有丰富的论述,儒学大师孔子修订的《礼记》中的《乐记篇》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衷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汉代司马迁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也有简明论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谦,乐主其盈。”“动于内”就是指音乐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流露。“主其盈”就是指音乐表达人的快乐心情。《隋书·音乐上》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形气既著,协于律吕,宫商克谐,名之为乐。乐者,乐也。”就是说,音乐能力是人先天就有的,因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合乎音律的就是音乐。总之,音乐的产生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有感而发,是为了满足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在人类漫长的劳动实践生产中,不同的劳动实践,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也出现了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并赋予了各自特点。在高强度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起自己内心坚定、刚毅精神,人们唱起了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为了配合劳作,节奏规整、简单,当劳动强度越大,节奏性越强,旋律性越弱。当人们工作于山间野外、田间地头,如砍柴、割草、采茶、放牧、赶脚时,不自然触景生情,引亢高歌。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在喜庆节假日,人们采用“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载歌载舞,表达自己欢快心情。明代张岱《淘庵梦忆》记虎邱中秋之夜的欢乐情景说:“天暝日上,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饒钹、渔阳掺挝、动天翻地、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在这里音乐渲染的气氛足以让参加节日群众欢悦兴奋。汤显祖在《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记述:“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迂徐炫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人在观照他人情感中照见自己愉快兴奋或惆怅空闷心灵,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被一种无形力量感化,充实了精神世界。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情感引导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影响中国人的品质、气质、乃至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司马迁说:“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时代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对象植物、动物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地域性,人们的思维定势是“靠天吃饭,顺应自然”,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追求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促成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的音乐特征。如先秦时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发乎于情、而止于礼”( 《诗大序》)“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些都是先贤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特点的论述。一大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它们意境清幽淡远、古朴秀丽,让人听后变得温柔敦厚、淡定从容。和又是一个广义的内涵,它又衍生出了真、美、仁、义、孝、忠等等思想,这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很好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农民,他们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可就是在这识字率极低的国家里,几乎无人不晓忠、孝、节、义。是什么使这些伦理纲常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呢?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农村,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的农村,都能看到一个个古戏台,在这些戏台上,每天都上演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味很浓的人生百态,这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插上音乐的翅膀,经过表演艺人的深情精彩的演绎,填补着他们空白的精神世界。这些戏曲内容涉及题裁广泛,弘扬思想多样,有把国家利益摆在个人安危之上的诸如苏武、岳飞的“忠”,有《琵琶记》中为尽心尽力孝敬公婆,忍饥挨饿的赵五娘的“孝”,有《祭江》中为丈夫刘备殉情的孙权之妹的“节”,有《赵氏孤儿》中为他人而舍弃自己亲骨肉的极端“义举”,在这些戏曲节目潜移默化熏陶之下,在中国人民群众的内心深深的埋下了共同的民族品质,引导着他们的情感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近年来一些有见地的领导者和学者们呼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应有敬畏之心。”而这敬畏之心只有认知其功能才能产生,中国传统音乐仅填补了中国各阶层民众的精神生活的空白,滋润了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且还将中国千百年来积累沉淀的意识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式的输入于人们,引导他们的思想,化为各种形式与手段,为中国人民开拓幸福生活披荆斩棘。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价值无与伦比。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项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J].音乐探索,2012(1).
[3]尚永娜.礼乐重建 追根溯源——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综述[J].民族音乐,2014(1).
[4]匡勇胜,吴新颖.中国传统音乐人文教化功能及当代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