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民国篆刻的基本艺术风貌
——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例
2016-01-28王一开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21000
王一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321000)
小论民国篆刻的基本艺术风貌
——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例
王一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321000)
本文通过对民国篆刻概念的界定以及吴昌硕、齐白石民国篆刻风格的分析和例证,梳理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时代特色和基本风貌,并由此归纳出“民国篆刻”在篆刻史上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
民国;篆刻;文化
一、民国篆刻概念界定
“民国篆刻”这一概念在本文中意指1912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这一期间的“篆刻”艺术历程,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之时期。这一时期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五四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硝烟弥漫以及多种文化思潮的洗礼,对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冲击不可谓不巨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文化大体上还是在坎坷中稳步发展,并努力吸纳外来思潮,内化创新,使得民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特色。
而这一时期的築刻艺术风貌则不仅在社会普及推广上、审美追求上、研究体系基建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形成了民国时期篆刻的独特艺术风格,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还涌现了众多篆刻大家和流派,形成了一个大家辈出、名家林立、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同时,民国篆刻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了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的范式,不断进行探索,大胆革新,逐步将篆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预示并掀起了现代篆刻多元化的新篇章,是中国篆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时期。
对此,历史学家史全生在他的专著《中国民国文化史》中曾言:“清代后期,绘画日濒衰竭,但篆刻这门新兴的艺术反而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分宗立派,强手如林,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辉煌一页。民国初期,虽然军阀混战,干戈不息,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但由于商品经济与印刷业的兴起,碑版及其它古物文字的大量出土等,蒙刻艺术仍显示着方兴未艾之势。”
由此可见,“民国篆刻”确为继明清篆刻艺术广为发展之后的又一个独特的名家林立、篆刻流派纷呈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二、民国篆刻风格特色
(一)历史背景:西学东渐,五四革新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民国时期文化运动频出,如“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等。而鸦片战争的失败,更是督促了国人在耻辱中奋进,有学之士纷纷将强国兴邦的期望寄托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上,对国外的先进思想也开始进行学习和借鉴,长而久之,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有鉴于此,民国时期的篆刻家们也广受启发,在篆刻的创作中,思想更为自由开明,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坚守中国文化之精魄的同时,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并且,在民国时期,出土文物的不断发掘整理,也使得篆刻家们的眼界得到了开放,篆刻历史知识的融合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让篆刻艺术在民国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二)艺术风貌:名家林立,流派纷呈
民国时期篆刻大家辈出,归纳而言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民国时期的篆刻在经历了清朝的复兴和发展后已经恢复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其次为民国时期的篆刻大家大都精于书法,同时也是书法大家,注重自身学术修养,集诗书画印于于一身。他们大都经历丰富,擅于研习,在篆刻的刀法、技法纯熟老练,畅达通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昌硕和齐白石。
吴昌硕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开阔,精于石鼓文与小篆,风格大气爽利,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而在篆刻创作过程中中,其印所用文字厚实有力,别开生面。
钱君甸先生在他的著作《略论吴昌硕》中曾言:“昌老治印,从陈曼生处得纵横爽利之气;从吴让之处得舒展流丽,圆转婉约之趣;取邓石如的劲挺圆润,浑穆超越;取封泥、陶瓦的简练;加上石鼓文的陶治,百川入海,自开生面,体貌厚重,以气取势,因势传神的风格,影响中日两国印学,‘自我作古空群雄’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客观的自我评价。自吴派印学风行之后,研柔光洁的刻法便不为人所喜,壮美风格代替了华美与素美的境地。”
齐白石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银丰嬗变期代表人物,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齐白石曾自言道:“余之刻印,始于20岁之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是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孙淘在《民国书法篆刻史》提及齐白石的篆刻则道:“1917年,齐氏到北京以后,冥思弹虑,终于踏上‘胆敢独造’的创作之路。他开始将眼光放到印外,如上所言他喜爱《天发神谶碑》,此碑用笔方入尖出,结体上密下疏,似斧截刀切。后沉湎于《三公山碑》。又从汉将军印和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多字官印中吸取营养,以摆脱‘摹’‘作’‘削’三者藩篱。逐渐以其大写意绘画之笔,创其‘骄快见浑、气势盈满、笔力纵横、疏密自然’的个人印风。”
吴昌硕与齐白石,在篆刻创作的取法上,他们各有所别亦各有所长,所展现的艺术风貌亦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正是由于他们在篆刻的字法、刀法、章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具有民国时期独特印记的篆刻艺术作品。而民国时期的篆刻,也正是诞生了诸如吴昌硕、齐白石这样的篆刻大家,方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瑰丽纷呈,占有不可或缺之地。
三、结语
民国篆刻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在篆刻的众多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篆刻家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以对从审美的高度思考和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这种艰辛的探索精神和气魄,使得民国时期的篆刻出现了奋勇璀璨的革新局面,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沙孟海.印学史[M].西泠印社出版社,1987.
[3]刘江.篆刻美学[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4]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5.10.
[5]邓散木.篆刻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6]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M].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