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鸣鹤古城考

2016-01-28张双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12期

张双成

[摘要]鸣鹤城雄踞在洪和城东边的沟口上,近临扁都川,是通向洪和城之咽喉。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是扼守吐谷浑王国之都——洪和城的军事要塞。吐谷浑创居之日,为西晋亡国、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之时。吐谷浑强盛之后,遭到北方政权的不断攻击、征讨,西秦、北魏、北周、隋唐都对吐谷浑国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吐谷浑在甘肃西南部的安多地区建国550多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

[关键词]南北朝时期 吐谷浑王国 西晋末年 住牧之地 政权中心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岷山、西秦岭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地貌复杂。境内多以高原为主,东南一隅为山地河谷,其间有三河一江(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和它们的支流遍布全境,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台地和冲积面,为远古先民的生息、繁衍造就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就在这块肥美丰饶的土地上,远古先民孕育了灿烂的甘南古代文化。

位于临潭县新城镇东十里李家庄村前台地上的鸣鹤城,坐北向南、依山面河。东南面为广阔的扁都川,是古洪和地区最平坦、最肥沃的平原,是丰饶的米粮川。在此平川的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山沟分别通向岷县、洮河沿岸的新堡乡和石门金锁之乡。扁都川之西是一南北对峙的狭窄山沟,进沟十华里乃为洮州府“洪和城”,而鸣鹤城雄踞在洪和城东边的沟口上,近临扁都川,是通向洪和城的咽喉。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是扼守洪和城的军事要塞。据文献记载: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九伐中原,在夺取陇上诸郡后,为攻取洮州曾与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大战于此,而鸣鹤城恰巧就建在李家庄的将台山下,以此证明此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筑建城堡者乃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和慧眼之人。

鸣鹤城内地势平坦,整座城垣由红、白土混杂夹板夯筑而成。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176米,南北最窄处162米,最宽处185米,基宽6米,顶宽4米,残高5-8米,夯层厚0.12-0.15米,夯层中央横木棍径0.1-0.12米。四周有马面、角墩,东西两面开门,外有方形瓮城,城周有护城壕,宽10米、深6米。曾出土大量唐开元、乾元,宋熙宁、元丰、崇宁钱币。整座城的规模比洪和城小,应该是主城的卫星防护小城。

如此占地险要、结构精巧的古城堡,是何时何人所为?据史书记载:此城是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国所筑。大约在西晋末年,甘南草原成为吐谷浑的住牧之地。吐谷浑西迁之初在此“创居”,后来,此地成为吐谷浑的政权中心。吐谷浑在甘南的活动史长达350多年,直到吐谷浑灭国前,仍有吐谷浑在甘南大地上活动的记载。吐谷浑本是辽西鲜卑民族慕容氏一位首领的名字,为慕容魔之庶长兄,其父慕容涉划分部落1700家归他所有。慕容鲜卑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部落联盟,部落之间经常为争夺人口、牲畜而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往往采取“远徙”的方式解决。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部从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最初西迁至阴山。那里原是匈奴故地,水草丰美。吐谷浑在阴山一带游牧了20多年后,又向南迁徙。西晋永嘉末年,吐谷浑到达夏河。然后又向南、向西发展,逐步征服了住牧于此的羌、氐等部落,势力逐渐强大。到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时,始建立了政权,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作为姓氏,并作为部落名和国号。吐谷浑最强盛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青海南部,西到新疆若羌,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邻。前期的政权中心在甘南,后期转移到青海湖西15里的伏挨城。

吐谷浑部西迁之初,便落脚于广大阪(夏河县境内的白石山脉),四望宽平,居民稠密,东西相距80里,又名万倾原,昔日番汉住牧之地。万倾原上有白石山脉,又称达里加山,藏名“大加拉”。这里原是袍罕羌的住牧之地,水草丰茂,其下为甘加草原、桑科草原,向南延伸到洮河上游。逐水草而居的吐谷浑一路西行南下,终于找到了广阔肥美的牧场,他们以此为根据地,休养生息,逐渐强盛起来。

吐谷浑创居之日,为西晋亡国、地方势力纷纷割据之时。此时,前凉已废白石县,很可能白石县已被吐谷浑占据,前凉不得已而后撤。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后赵石勒灭汉国。前凉张骏趁长安之乱,收复河南诸地(甘青黄河以南)和狄道(今临洮),沿洮河置武卫、石门、侯和、漲川、甘松五屯护军,与石勒分境。由此可知,吐谷浑立国之初,政权中心仍在夏河一带。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即位,逐为强国,吐谷浑政权建立。

吐谷浑强盛之后,遭到北方政权的不断攻击、征讨。西秦、北魏、北周、隋唐都对吐谷浑国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吐谷浑是部落国家,流动性强,失利之时往往远走雪山。北凉承平五年(444年),北魏彻底平定河西后,对吐谷浑发动了三次战争。次年,北魏命秦州刺史天水公封敕文击拾归于袍罕。八月,北魏军攻人袍罕,掳拾归妻子及其民户,分徙千家于上邦。伏连筹在位时,吐谷浑国势达到鼎盛,以洮河与北魏分界,曾修洮阳、泥和,置守戍之。当时吐谷浑国的疆域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岷山),方圆千余里。

529年,伏连筹死,子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挨城(青海湖西15里布哈河河口)。吐谷浑国的政权中心西移到今青海湖境内,甘南仍为其下属各王辖治。

北周时,吐谷浑连年派兵攻河佑之地,凉、鄯、河三州险遭围攻,北周凉州刺史是云宝战死。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朝廷派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部出击吐谷浑。夸吕派广定王、钟留王等迎战。广定王战败遁走,贺兰祥攻拔洮阳、洪和二城,北周于保定元年(561年)在此置洮州。洮州设置之后,吐谷浑有所收敛,并多次向北周遣使朝贡,但其势力并未完全退出甘南,仍不时联合羌人部落,攻掠北周边境。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吐谷浑龙王莫昌率户降北周,周以其地为扶州(治龙涸今碌曲赛银滩一带)。后北周又夺取大片原属吐谷浑的土地,设置廓州、覃州、芳州、叠州、岩州、邓州六州,其中芳州、叠州均在今迭部县境内。

隋大业五年(609年),炀帝御驾亲征吐谷浑,主要战场在青海境内,从炀帝经陇西、袍罕,由临津关渡河至西平(今西宁)的路线看,当时夏河已被隋统辖,吐谷浑势力暂时西撤。

唐开国至贞观八年(618-634年),吐谷浑连年攻掠唐朝边境,有记载的多达24次,岷州、鄯州、洮州、叠州、芳州、旭州、扶州、兰州、凉州、松州、河州等11州均受其害,迫使唐朝派兵住防在凉州、兰州、洮州、岷州、松州,以防御吐谷浑。唐与吐谷浑在洮河一带发生过多次交锋,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是对双方战争的生动描述。

吐谷浑立国之初,逐水草,无城郭,属民“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到拾寅即位时(452-481年),“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甘南作为吐谷浑的重要领地,先后建有多座城郭,派王驻守。见于史书记载的有八座:西疆城(漲川城,原为西疆公驻守);马牧城(叠州城);洪和城(即洮州卫城);洮阳城(即临潭旧城),吐谷浑在此设洮阳戍,后筑城,派重兵戍守,相传城东的寺稞为吐谷浑的家庙,城西王厂湾为吐谷浑王子的马场;牛头城(临潭县古战为阿柴的都城);此外还有鸣鹤城、镇念城、三泥城。

在吐谷浑的游牧经济中,以养马业最为发达,最著名的为“龙种”“青海”,还有牛、羊、骆驼、骡等杂畜。吐谷浑还有原始农业,他们种植大麦、蔓菁、菽粟等。还在境内开辟道路,建筑桥梁,史称“吐谷浑道”或“河南道”。吐谷浑在黄河上作桥,谓之“河厉”。此桥位于今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架,是古代黄河济渡之处,系南北、东西交通之要冲,也是甘南经袍罕至乐都、西平间最便捷的通道。隋炀帝西巡时,就是在,临津关经此桥到西平的。

吐谷浑在甘肃西南部的安多地区建国350多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霸主纷争、政权迭变的战乱年代,一个北方游牧民族,能建立这样一个政权稳定、疆土稳固的国家,实在不易,这与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的“阿才训子”的经典故事是分不开的。教导后人固然重要,但敏感的政治觉悟和高超的军事才能才是维护疆土稳固的主要因素。然而这样一个从远方迁徙而来的民族,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政权并修筑这样一个别具风格的城堡呢?当时修筑者的用意和目的又何在呢?

作为一个桑梓文史的热心者和研究者,我对这些问题曾多次实地考察,并访问乡贤。但由于年代久远、史籍记载不详、出土文物匮乏、自然风雨侵蚀太巨,加之乡老陨亡殆尽,无从请教。因此鸣鹤城的真面目只能是一个谜,久久不能开解。然而凭着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之谜的不懈探索,经过数年的不断考证和查阅史书,始得对此不解之谜有了几点领悟和看法,虽不能尽如人意,但也是对乡土文化苦心耕耘的成果。

据史书记载:吐谷浑建国于群羌故地,而新城洪和城正是当年吐谷浑国东边疆界上的一座重镇。洪和城乃吐谷浑14世王符连筹所修(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规模比洮州城要大,想来应是它东边境线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然而,作为边境重镇,保卫后方就是它的首要任务。除加强它自身的防卫设施外,还在它的东边十里之外的咽喉之地、扁都川口上修筑了这座城堡(鸣鹤城),作为洪和城的前沿阵地和防线,是保卫洪和城的前哨卫城,担负着探哨、报警、堵截等重任。它修筑在最狭窄的道口之上,并依山傍水,正符合诸葛武侯在街亭驻军堵截魏兵的战略思想。由此看来,筑城者是深通武侯用兵之道,从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军事实践中。

此地是吐谷浑国和中原王朝的接壤之地,东边百里之遥是岷县(古称临洮),是秦长城的西头,是中原王朝的西边境,中原王朝要进攻吐谷浑、进犯洪和城必须从扁都川的三大沟中运兵,而这三大沟中的任何一路兵马都必须通过鸣鹤城这咽喉之地。因此守住这一要害之地,就可以起到以一管三、以少管多、以逸待劳的巨大作用。这是吐谷浑在此筑城的军事谋略,可见当时吐谷浑的军中不乏深通用兵之道的能人。

洪和城既然是边疆重镇,那么防卫是其首要任务。要防卫就要驻扎一定量的军队,然而军队人要吃饭、马要草料,所以驻军当以粮草为先。吐谷浑虽然是游牧民族,但从他修在古战川的“牛头城”来看,他们是特别看重当地那片广袤肥美的良田,可以屯田收谷以充军粮、以备草料。游牧民族的军队应以骑兵为主,故草料应是头等大事,军粮和草料都离不开农业,他们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在洮河流域选中古战川和扁都川这两处肥沃良田筑城固守。其用意是一致的,就是既驻军又屯田,给军事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凭借此有利地形和军事防线,以少胜多、以逸待劳、长期固守、战胜敌人,此乃当年筑城者远大的军事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的谋略,也是吐谷浑在甘南活动长达350多年的根本所在。

从鸣鹤城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联想吐谷浑修筑在古战川的“牛头城”来看,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修筑城池的。他不全像其他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长期漂流不注重家园建设,往往生命短暂、立国不久。而吐谷浑特别重视根据地建设,仅在洮州就有牛头城、洪和城与鸣鹤城三座赫然的军事防御系统。这三座城池中洪和城是城市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而鸣鹤城与牛头城是军事防御性的城池。它有着驻军、防卫、屯田和储粮、练兵、养马、备荒等七大功能。而鸣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建筑在战备前哨,既有牛头城的功能,又有牛头城不曾有的探哨、堵截、报警三大功能,合起来可以说有十大功能,是吐谷浑东边境线上的长城和屏障,承诸葛武侯之街亭也!

虽然吐谷浑王国走完了它漫长的历史道路,退出了政治舞台,洪和城则回归到大一统的中央政权的统管之下,历史的纷争被和平统一所替代。洪和城从边境重镇演变为小镇的经济文化中心,鸣鹤城也失去了他昔日的战略意义和辉煌,逐渐被历史冷落、荒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斗转星移,牧童农夫往来耕耘其中,昔日的军事要地随着历史的巨变成为如今的沧海桑田。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