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之不论小说
2016-01-28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0
陈 静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80)
也谈《文心雕龙》文体论之不论小说
陈 静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80)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详细的论述了几十种文体,而对于已经出现的志人和志怪两种形式的小说文体却没有单篇论述。这一现象引起后人的诸多猜测,此文从张开炎教授提出的两种可能性出发,对被张先生忽略的第一种可能进行了补充。
宗经思想;浑和性文体
对于《文心雕龙》为什么没有辟专节论述小说,张开炎先生给出了两种猜测:一是“刘勰的文学观相对保守,因而认为不值得列入文体论之中加以描述讨论”;二是在当时“小说并不是一种文体,因而无法将其作为文体来描述”。并且认为 :“第一种可能可以排除,因为《文心雕龙》文体论所收录的文体可以‘低级’到连民谚也不遗弃的程度,小说如果是一种文体,那刘勰就决无弃之不顾的可能。因而,唯一的可能是第二种,即小说在那时还不是一个文体概念,还没有一种叫作小说的文体。”1在论文中,张开炎先生对于第二种可能的论述已经非常详尽。但是,对于第一种可能,张开炎先生认为“没有必要讨论,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认为这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张开炎先生以“民谚”为例,实际上是有学者认为小说比《文心雕龙》辟专节论述的一些文体更为重要的一个具体化。在今天看来,小说的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体,绝对比《文心雕龙》中专篇论述的颂、赞、祝、盟、铭、箴、哀、吊、诔、碑、诏、策、章、表、奏、启、议、对这些文体要重要的多,但是在《文心雕龙》的时代就并非这样。贾奋然老师在《六朝文体与儒家礼教文化》一文中认为:“六朝众多文类萌生、发展于儒家礼制、礼仪的需要中,文类之下隐藏着权利意志和礼教精髓。诸如颂、赞、祝、盟、封禅等文类与吉礼;诛、碑、哀、吊、墓志、祭文等与凶礼;诏、策、制、救与人君之礼;章、表、奏、启与人臣之礼;誓词、檄文与军礼、诗与礼制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2而儒家礼教文化在封建社会的六朝时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与儒家礼教文化相关的这些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文学形式,在刘勰的时代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而当时不管是作为思想流派的小说,还是具有小说性的文学形式,都被认为是与儒家礼教文化相左而遭到边缘化。所以,认为小说比颂、赞、祝、盟、铭、箴、哀、吊、诔、碑、诏、策、章、表、奏、启、议、对等文体“高级”,对这些文体都有专篇论述,如果小说是文体,就绝不可能不对小说辟专篇论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其次,辽宁大学马骁英在论文中说道:“《文心雕龙》所诞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数量远迈前代,题材广泛多样,现实性和时代感大大增强,想象力和表现力显著提高,开始出现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开始注意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3鲁迅称此时小说“粗陈梗概”,并将之口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4就连张开炎先生本人也承认:“从魏晋到隋唐,小说创作却并不沉寂,不仅出现了大量中国古代编撰学和文献分类学意义上的小说,也出现了不少文学性小说,如志怪小说、志人小说。”5
当时,虽然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还不够成熟,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两座历史性丰碑——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二者皆为炳耀当时、沾溉后世的千古杰作,后人按其内容将其概括为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两大类。张开炎教授也认为,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陷入沉寂,但小说的创作并不沉寂,不仅出现了大量中国古代编撰学和文献分类学意义上的小说,也出现了不少文学性的小说,如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6有关《文心雕龙》的成书年代,学界说法不一,大致集中于齐末、梁一代,这就是说,刘勰应该是能够看到这两部巨著的,另外,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刘勰提到了干宝的《晋纪》(干宝述纪,以审正得7),由此可见,刘勰从时间上来看是可以看到同出于干宝的《搜神记》的,即使囿于体例所限,入宋作家作品不作具体论述,即使不论《世说新语》,至少《搜神记》所表现出的特殊性是刘勰不能回避的。那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没有对小说辟专篇论述,应该说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回避,而并非是一种无意识的疏漏。
再次,张开炎先生说:“这一时期几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钟嵘的《诗品》、以及葛洪、沈约、江淹、裴子野、萧氏诸人的有关文论著作中,不仅没有专谈论小说的文字,甚至很少出现小说的概念。”8但曹丕、陆机、挚虞早于刘勰,也早于《搜神记》,而与刘勰《文心雕龙》同时代的钟荣的《诗品》,顾名思义品评的是诗,对于小说没有评论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这些也并不能作为证明在当时小说还不是一种文体的证据。
基于上述论述,我认为《文心雕龙》之所以没有对小说辟专篇进行论述,张开炎先生所提出的两种可能性都应该是存在的,第一种是刘勰比较保守,对于小说这种文体,刘勰认为它不符合《宗经》标准,没有引起刘勰足够的重视;第二种是当时小说还没有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的概念进入刘勰的视野,而且小说特性又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所以对于具有小说性的文学形式在其他文体中做了论述。张开炎先生对于第二种可能性的论证是非常有力的,但第一种可能性绝不像他说的那样轻描淡写、可有可无的。
注释:
1.5.6.8.张开炎.魏晋六朝文论中的小说观念与潜观念——以《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00-106.
2.贾奋然.六朝文体与儒家礼教文化[J].孔子研究,2003:35-42.
3.4.马骁英.《文心雕龙》小说论琐议[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5-110.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5.
[2]班固,颜师古.汉书 [M].中华书局,2005(97)
[3] 谭帆,王庆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J].文学理论研究,2006(06).
[7]王澍.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浑和性生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3.
陈静,1989年10月,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