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G20视阈下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016-01-28桑华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311231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杭州市峰会杭州

桑华月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311231)

后G20视阈下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桑华月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 311231)

社区文化品牌是城市物质财富的基石和精神文化的细胞。城市化进入深水区的当代中国,每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都面临自己的机遇和挑战。对杭州而言,城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既拥有历史人文、“双遗产”“G20”等机遇,又面临治理理念更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竞争和“后峰会时代”等挑战。

杭州;社区文化品牌;后G20

对当代城市而言,社区是躯体,文化是内核;社区是壳,文化是魂,社区和文化不可分割。继十八大报告对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明确指示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和5月分别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就城乡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系、标准和架构问题提出各项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城乡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不但是当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浙江省实施产业转型打造新增长极的契机。在此语境下,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一、基础和优势:时空交汇的结点

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多维度的时空契机和丰厚物质基础。首先,历史积淀深厚,双遗产基础。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杭州进入西湖和大运河双遗产时代。杭州又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杭州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杭州市内各行政辖区和历史街区,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沿革,为社区文化品牌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地理环境优越,江河湖溪交汇。杭州市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境内拥有极为少见的江河湖溪(钱塘江、大运河、西湖、西溪)水系网络,江南水乡的地理优势显著。西湖、京杭大运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钱塘江、千岛湖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旅游经济和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三,文化工程体系完备,若干品牌已经打响。杭州市目前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公共社区文化设施。“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市)先后投入近50亿元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大厦、文化中心、博物馆和休闲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除了杭州图书馆浣纱分馆、杭州市少儿图书馆、富阳市文化中心、临安市图书馆等建成投入使用外,还有正在建设的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杭州艺术学校迁扩建、滨江区文化中心、淳安县图书馆新馆、运河大剧院、九堡东城文体中心等。除了市区的武林、吴山、庆春、西城、西湖、运河文化广场等六个大型广场外,各区、县(市)建成了一批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活动广场,其中西湖区建成180个文化小广场,其中20个以上建有露天舞台。

目前,杭州市若干街道社区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文化战略品牌打造,且已经初见成效。以拱墅区为例,米市巷街道办事处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以大运河第一货物“米”为核心,主打“运河首街”文化品牌。此外,小河街道、拱宸桥街道、祥符街道等都在运河文化上大做文章。这些地区在战略品牌开发上也十分重视,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并且目前正积极筹划新的发展战略。此外,半山街道、西溪街道、小营街道、塘栖镇等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品牌打造。值得一提的是小营街道,已经把“江南红巷”战略运作的游刃有余。他们充分挖掘街道成长与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大打钱学森牌,实施AAA国家景区战略,有独立域名的门户网站,腾讯微博、官方微信、在街道路标、标志性建筑、纪念碑等物态和动态展示方面都悉心经营。

最后,G20峰会带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绝佳契机。G20峰会虽然不及奥运会、世界杯和世博会这世界三大盛会的影响力,但其在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日益突出。国际大型活动对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倒逼机制,成为改善城市治理最见效的权宜之计。G20峰会为杭州赢得交通、旅游、金融、会展等诸多产业升级的机遇,提升杭州的国际形象,加速杭州融入全球化的步伐,也为城市社区毛细血管的更新带来契机。本次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会议关键词是“4个I”:Innovative、Invigorated、Interconnected、Inclu-sive,这四个关键词亦是现代都市社区文化的标志。历次G20峰会的举办城市,其基础设施、国际形象和经济地位都得到显著提升,当地的商贸业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繁荣。作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互联网经济的聚集区,杭州必将接中国“旅游外交”的东风,引来华丽的转身,城市社区的文化细胞也必将因此得以快速更新。

二、挑战和隐忧:“后G20”效应及其他

杭州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也面临着众多挑战。这种挑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代城市管理理念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

首先是内部原因。一是部分社区管理者的文化建设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发展规划比较模糊,社区历史文化积淀挖掘不够,未来社区文化发展的路径不清晰。杭州的许多历史街区,既有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的软实力,也有茶叶、中药等地方特色产品的物质基础。管理者并未将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社区文化财富着力打造,仅仅在繁杂的活动序列中随机组织,缺乏一以贯之的文化主线,缺乏持之以恒的远见卓识,未能着力经营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其二,当前,社区文化投入总量与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目标不相协调。笔者调研发现,因为空间和资金限制,大部分社区和街道的文化场馆均处于高度饱和状态,街道文化站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很多时候“一票难求”或“一位难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馆的开放时间有限,设施更新和文化植入力度都比较弱。更主要的是,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和管理者的待遇偏低,编制偏少,工作人员“分身无术”,无暇开展更多的活动。这种文化投入情况,与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差距,需要下力气扭转。第三,文化传播载体和手段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总趋势,营销手段亟待更新。近年来,区一级文化部门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问题上已经有相关规划,个别区块强调以“一社一品”创建工作为载体,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不过,这些文化品牌很多停留在纸质计划上,未能有效传播和推广。

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压力。从区域形势来看,放眼周边,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文化品牌开发造成的挤压态势。上海、南京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加大了局部地区文化品牌的打造力度,已经在旅游、教育、环境开发等各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在浙江省正在实施的100个特色小镇项目中,首批项目遍布全省各个特色地区,这些“特色小镇”都在积极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稀缺资源,开展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品牌的打造。例如,武义县璟园古民居博物馆致力于再造长三角和八婺近百幢古民居,将数千年来的历史长河、士农工商各个行业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江流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汇聚一起,将中国传统文化、江南地域文化、武义养生文化的精华萃取一处,形成独特的景园特色文化,将为观者提供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体验之旅。这样的文化品牌建设,无疑将会对杭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造成挤压。杭州市在社区文化品牌假设问题上,要居安思危,着眼长远。

再从文化投入资本来看,当前国家和浙江省经济转型时期的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人均GDP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的攻坚阶段,是杭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之间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强烈,面临经济动能转换的杭州市,要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给每一个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外,从国内整体安全形势看,突发事件增多,维稳成本逐渐加大。突发事件对公共舆论、公共心态的影响是持续和深远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很大。杭州在历经K7公交纵火事件、垃圾填埋场风波之后,升级城市安保级别,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加之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城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日益恶化,重度雾霾、河道污染,自来水异味危机事件频发,公共舆论管控的力度加大。数次荣登“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杭州,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最后,国际峰会对杭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后G20”效应,是“峰会经济”的范畴,特指G20峰会召开之后的城市样态。举办G20峰会对杭州的城市影响,既有积极的正向效应,也有消极的低谷效应。“后G20时代”的杭州如何继续拉动投资与消费的局面,如何继续推进城市发展,将成为未来数年杭州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当前,浙江省域经济进入小周期反弹阶段,经济结构调和改革进入“L”型深水区,投资拉动向消费崛起转型。G20峰会召开前后时段,杭州的物质基础设施将接受饱和度最高的压力测试,经济运行模式和文化品牌将最大限度的创造自身价值。这一时期,将成为杭州旅游经济和消费经济的鼎盛时期,历史和文化为此提供深度支撑。峰会过后,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下降,峰会名片带来的光环会在未来某一时间段被淡化。G20期间,“峰会工程”和“民生项目”紧锣密鼓,社区建设从硬件升级、人居环境美化、平安社区治理和志愿者服务等各方面都进入“东道主”角色,G20之后,如何在“东道主”角色淡化以后依然保持峰值状态,甚至进一步提升和更新,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考验杭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樊燕飞,赵海旭.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一社一品”惠民工程[N].杭州日报,2011-05-23(A01).

[2]蒋萍,刘海波,张建成.80余栋古民居勾勒立体画卷[N]. 文汇报,2016-01-11(05).

[3]裘一佼,霍翟羿.迎接G20,杭州“动”起来[N].浙江日报,2016-03-28(01).

2015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研究”(Z15YD028)

桑华月(1979-),女,河南固始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杭州市峰会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玻璃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历届峰会回顾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