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传奇史——《盘根村的偶像》创作谈
2016-01-28周如钢
◎周如钢
一个村庄的传奇史——《盘根村的偶像》创作谈
◎周如钢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描绘的村落简单而曼妙,只是这样温暖的场景,被滚滚前行的时代车轮无情碾压,更多的村落早已人去楼空,狗吠鸡鸣与摇曳生姿的炊烟都已经成了过往故事里的一道记忆。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村庄改头换面成了都市的一部分,一些村庄则慢慢地走进荒凉最终成了荒芜的代名词。而还有更多的村庄则正行进在垂死挣扎的泥潭里,活着,活得不像样,死了,却又不彻底。几十口人的村落慢慢地衍变成三两口人的村落,似乎村还活着,人却已经死了。
说起来,似乎谁都不想离开故土,但终究离开了。谁都想回到故土,终究是回不来了。为了物质的丰盈,为了生活的质量,似乎一切说变就变。那些远方的村庄孤单地矗立着,落寞地等待着,他们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可惜等来的永远是越来越格式化正常化的寂寥。
这样的村庄就像张爱玲形容的旗袍一样,远看华丽着,近看却爬满了虱子。外乡人与城里人翻开它的历史,里面写满了高大上的内容和英雄族谱。而仔细查看今天的质地与纹理,却发现,当年与如今已是霄壤之别。
《盘根村的偶像》便是如此,村长那么骄傲地述说,只是为了还原盘根村曾经的辉煌,告诉我们当年的壮观。可是,毕竟那已经成了历史,现在的偶像不再是曾经的偶像,在一个充斥留守老人、留守女人和留守孩子的村庄里,传奇史瞬间改变。
在这个物质相对充足的年头,身心的空虚才是我们头上的一把剑。这种怀有强大空虚感的生存直抵人的内心,会让你纠结地觉得活与不活都没意思。所以,当空虚的生存和尊严面临挑战时,或许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有资格说话。
别以为偶像一定是电视上的,一定是长得帅的,一定是家财万贯或学富五车的。时代会给偶像做出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生产不同的偶像。盘根村里的老人多,但毕竟老了,老是生命力趋弱的潜台词。这时庞大的女性群体就可以决定谁来做她们的偶像。
这是许多没落村庄的故事,他们与她们都活在村庄消失前。
顺便说一下,岭北镇是我的故乡,是个真实地名,但这故事却不是发生在岭北镇。只是,从建国到现在,它管辖的很多小村庄也在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消亡,与所有的村庄一样在演绎着消亡前的很多不可歌不能泣的故事,讲述着一个个村庄随时可能改变的传奇史。
这肯定不是村庄的过失,那么,这又是谁的过失?
这是一个几年前听到的偏远的故事,长在了我的心里,但我却跟文中的记者一样,同样没有办法写好它,解决它。
责任编辑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