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技师在其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2016-01-28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710065
杨 璐 (西安美术学院 版画系 710065)
版画技师在其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杨 璐 (西安美术学院 版画系 710065)
“人类的知识体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体系;一类是通过行为方式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和传授的知识体系。”在版画漫长的发展中其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由不同身份的人协作完成,参与绘稿,雕刻,印刷这些环节的制作者们作为技术的载体积累着实践经验,他们对手工技术革新、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中、西版画创作者社会地位差异及职能角色演变缘由分析入手,思考当代版画技师手工性技术价值与其具体传播方式,希望版画的传承与创新能在系统严谨的技术支持和开放多元的专业平台上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版画;技师;专业职能;高等教育
2015年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15XK058
一、版画与技师的关系
广义上讲,依“版”印“画”对图像的复制构成了版画存在的基本样式。版画在知晓的众多艺术门类中,因其特殊的媒介与制作工艺,使它的诞生曾经拥有过多位“创作者”。这些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其职能角色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曾受到“技术,时尚,竞争”的影响与制约,产生了如“画师”,“刻工”,“印工”,“雕刻家”,“版画家”等诸多身份。从版画的发展我们看到,无论是依附于印刷业进行复制版画创作,还是投入“艺术的版画”创作,这些“创作者”作为技术群体为人类文化传播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自身继承与积累的“手工”情感与技艺,在人类发展史中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传承与研究价值,这也正是“手工性”作为版画重要特征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们探讨的“技师”是泛指手工技术在推进版画发展时凝结产生的不同“技术”身份的总称。这些群体在不同社会需求下其社会地位,职能配合方式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使版画在各自领域勾画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二、 中西版画发展殊途同归的“技”“艺”之路
2015年在杭州中国美院召开了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与会的中、西版画作品姿态各异,反映着时代下人类共通的精神诉求。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版画已然是世界版画艺术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分担着数码时代技术与观念对于版画几千年手工性价值的再认识。
会议期间,东方传统版画制作工艺展示和西方各类专业工具,油墨与纸张的推广令人印象深刻。在众多受到追捧的西方版画材料宣传商中,我们注意到中国艺术家和民营商家也在极力推广自研的版画媒介与材料。这令人欣慰也不禁使人深思,中国版画在追求图像艺术与时代接轨同时,其发展仰赖的相关制造业比重失调,研发信念匮乏,这是否与我们民族制造业缺乏远见的趋利性有关,而这一症结根本究竟在哪里,它对版画未来的发展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纵观世界版画发展史,迄今人类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版画作品属中国古代敦煌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公元868年)扉页画《说法图》。与之比肩,西方最早的版画雕版残片“普罗塔木版”(据考证雕刻于公元1380),因印刷必要的物质条件“纸”的工艺和传播滞后使东、西版画发展相距500余年。
奇怪的是,欧洲复制版画从“普罗塔木版”发现后经历了100余年就涌现出一大批像施恩告尔和丢勒一样出身于金属工匠和金银器工匠的版画艺术家。16世纪意大利西方艺术史家乔尔乔·瓦萨里甚至在其《论技法》中介绍了版画相关的历史,对版画的作用及其制作的技法亦多有涉及。版画作为复制图像的社会功能一直备受西方艺术家青睐,直到19世纪照相术发明。而几乎是同时,画家们在自己的版画作品上开始签名写上印制张数,以表现版画艺术原作的唯一性,在艺术表现语言上“摆脱对自然的模拟和再现的束缚,强调画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开创其美学概念创造崭新的艺术视觉和生命”。西方版画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画家和众多技师的共同努力,而他们的成就也并非只局限在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制作者们为表达艺术想法,探索创新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时代科技变革的动力,带动了造纸,印刷技术与媒介材料研制这些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与之相比,在各方面领先的中国古代雕版画却有着极大的反差,除了在历代画论和画谱中找不到关于“版画”和“版画家”的艺术评论记载外,对负责制版雕刻的画师和刻工描述也是吝惜笔墨。有些画师幸运的留下了姓名,却因为地位卑微,无法于其他史料中获得映证,难有详考。而画面或文字中出现的提名,大都是由于刻书者的商业目的对名家的伪托。如此悬殊的对比为研究中国古代版画技艺传承造成很大困难。
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缘由需要我们了解两个问题:东、西艺术范畴之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精神本质和特点。
1.西方今日“艺术”一词所指“由视觉艺术、诗歌与音乐汇成……美的艺术体系”是18世纪形成的观念。古代“艺术”拉丁文“ars”,泛指包括“工艺”和“科技”的人类一般活动。所以,在瓦萨里的观念中即便版画“刻绘分工”具有“匠人”身份都不影响“版画”之于“艺术”,“版画家”之于“大师”和“艺术家”位置的确立。
而中国“版画”在漫长的雕版印刷发展中其图像价值受限于自身“复数”形式,被视为书籍传播文字附带的补充。尽管在印刷业鼎盛时期,版画插图作为曲本品味和水平的标志,独立于文本之外的艺术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但这只是少数文人刻书家“亦商亦儒”追求名利的商业特例,并不普遍。可以说,古代中国其实并无艺术的“版画”观念,这种利用“技巧”获得复数图像的形式被归为获取“利”的手段,“技艺”的传承被文化主体阶层忽视,不被评论记载传播,是其必然。
2.纵观人类发展史,不难发现西方文化从希腊雅典时期就重视理性辩证分析,很早就建立了逻辑-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从分析现象到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结构和规律,这种形式逻辑与数理抽象思维方式为其近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之比较,中国文化本质精神要复杂的多“它是一种主导地位的心理模式,超越儒,道,释不同文化体系之上,深藏于整个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中”这种服务于统治阶层的中国古代深层文化本质,使其对科技的诉求目的不是要认识未知世界,而是使社会和家庭按一定原则秩序化、和谐化,达到上下相安,追求对纷乱人世的超脱,达到人与万物和谐。这种“科技情结”使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技能保有的态度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技术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由此,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相当高的实用水平,但成果也只能在行业内封闭的,以经验、口诀的方式在父子、师徒和作坊范围内传承,导致在近代科技发展变革的冲击下极易瓦解失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版画传统“技”“艺”的精髓是依托于印刷业的发展实现的,但又受其局限,随着近代工业技术变革,传统印刷业的消沉与版画技术行业自身传承方式的缺陷,使这一技艺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作为起点,版画的“图像”成为表达思想的艺术语言,题材摆脱了书籍和中国绘画约束直指现实社会,制作也由创作者独立完成。从此中国版画以“艺术的版画”姿态进入我们的视线。版画的制作者从幕后走到前台,为版画注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是否在发展中也存在某种暗伤,正如本章节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精神本质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古代雕版画在近代科技革命冲击下瓦解,而这一文化心理的惯性发展也许是导致现代民族制造业对传统手工技术发展缺乏耐心和远见的症结。
三、当代版画技术传承方式与技师职能发展空间思考
当下版画技师群体主要分布在民间版画工坊,社会版画艺术机构与高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教学中。在新时代需要下,这些领域的版画制作者思考自身发展同时其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在融合与碰撞中技术与观念的整合从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版画的发展。
(一)新时代民俗版画传承价值思考
中国民间版画的艺术价值不可小觑,服务于不同层面的民俗文化需要,也记录反映着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种艺术形式曾影响涉及到东南亚文化发展及日本浮世绘演变。然而,当下民间版画艺术形态已从应用文化转向历史文化符号,其生产创作过程刻板、印制、贩卖、张贴作为传统文化运营传播模式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民俗环境变化,受众情感转移的尴尬境遇。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盲目的推送传统民间版画是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但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非主流的传统民间版画反而可以满足现代人群多样性的审美诉求。此时,民间版画传人作为“技艺”的载体,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探究技术原理同时思考如何重组资源,利用新的文化市场发展自己。利用手作之巧将新时代的生活愿望注入作品,把手作劳动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慢”文化展示传递给更多人,这是民间版画艺术参与生活,当代价值优势的体现。
(二)版画艺术机构中技师职业发展模式思考
当下版画艺术市场在多方文化关注与资金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相对完善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无论是国家支持还是个人经营的版画工坊,版画技师作为技术骨干在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版画工坊技师的工作方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1.负责艺术家已完成的版画作品的印制工作。
2.根据艺术家需要合作参与版画创作与印制环节。
3.利用个人技艺对艺术家提供的创作手稿进行独立的版画创作。
可以说,工坊的运营是通过与艺术家合作实现的,其中技师的专业水准与技术能动性是工坊实力的体现。由于版画的“复制性”在当代已被原作的唯一性取代,技师的职责由传统的“操作工”向“创新技术型”转变,这种转变离不开技师独立的技术研究,职业规范下个人审美的取舍,以及多元化晋升平台的支持。
(1)版画技师来源问题
如今,版画工坊技师大部分毕业于高等艺术院校版画专业,版画机构为其提供了既能接触版画研究工艺,又能安身立命的职业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两全其美之事,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艺术院校版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技师专项人才需求特点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存在于“艺术”表现的自由性与“技术”配合的规范化上。我们在探讨技师职能作用时不妨通过著名的塔玛林多石板工作室创始人画家琼·雯女为工作室创建所写的计划书来分析现代技师于艺术的多重关系:
①训练大量美国版画技师;②使美国艺术家对石版画产生兴趣,并具备石版画常识;③培养起画家和印工亲密合作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责任感,通过广泛实践,争取更大成果;④刺激石版画艺术市场;⑤帮助技师谋生,不完全依赖印制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要收入;⑥以高质量的作品提高石版画地位。⑤2
从这份计划书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版画技师作为独立职业有它自身的规范,它受版画艺术表达与版画市场的约束,但又是其创作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动力来源。因约束而有了规范内的技能学习与传承,这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的高等美术院校版画教学无法实现的。
(2)版画技师职业晋升问题
从整体上看,现在中国技术手工业人员社会地位与认可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法规制度、组织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仍缺乏完备的体系,尤其对于版画技师这一小众群体,晋升等级化缺失对其职业发展信心有很大影响。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能够尝试不同模式的发展方案,试图在小环境内取得良性循环。比如,在工坊合作平台上技师群体相对集中,如果实现定期的国外技术培训交流,同时加强对经验丰富的技师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将引进和输出结合,完善技师的人才储备等,这些都能缓解版画技师职业发展压力。
(三)高等艺术教育中版画技师职能分配方式与现状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当代版画人的主力军,在文化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新中国建立,版画作为艺术学院的重要专业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对于这门特殊专业,除需要特定场所与设备支持外,专业的技术配合与辅导更是不可或缺。而中国艺术学院版画技师职责大部分是由学院版画专业教师分担完成,这些精通不同版种艺术表现的教师实际是推动中国近代版画发展的版画艺术家。这种现象与我们近代版画发展特殊环境有关,这些教师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版画迅速崛起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随着中国近代版画与世界接轨,近十几年不断有高校开始建设自己专属的版画工坊,并关注培养技师群体。然而从全国高校体制整体规划看,对技师团队建设仍缺乏重视。这里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局限:首先,在西方版画发展中的确有过这样一类版画技师,利用自己版画技法将艺术家手稿或创作变成版画,这一现象在版画工坊内依然存在,但这并不是学院版画技师职责追求的方向。我们倡导的技师团体不是代替学生动手刻版印画,而是在工作室教学中配合艺术家帮助学生系统专业的掌握版画工具与媒介特性,学习实践多种技法,追求各自的艺术表现。其次,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会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工作室管理问题,比如:机器设备的维修,消耗品与媒介的管理及对规范化安全使用方式的持续监督等。同时,专业版画课程设置的分段性,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指导,而且教师的技法指导难免会受个人审美倾向与专长版种的局限性,对创作中跨版种的技术需求很难面面俱到。但我们也应看到,由版画艺术家指导的版画创作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捕捉到创作的重点,使其在艺术表现层面更具有价值,这是技师职责层面无法提供,同时也是技师无法取代教师艺术家的关键。
高等艺术学院是多元化的教育与研究机构,支持教学外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专业学术探索与技术研究的平台,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完善学院版画专业技师团队建设是推动其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四、小结
“一个社会的技术结构取决于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对技术的需求。”版画的手工性价值,从过去到当下,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参与着艺术也涉及着民生。对于一门与人类技术发展始终相关的艺术,版画在新时代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间的需求仍是我们要理智面对的问题。
[1]徐艺一.《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在认识》.装饰,2011(6).
[2]范景中选编,徐一维译.《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3]孔国桥.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主题,《后印刷时代的版画——当代社会与艺术环境下的版画问题与方法》.
[4]乔尔乔・瓦萨里,徐波等译.《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巨人的时代》.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5]黑崎 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46页;第202页.
[6]董捷.《版画及其创造者》.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第21页,第85页.
[7]P.克利斯特勒,邵红,李本正译.《艺术的近代体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8.
[8]李青春.《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精神》.民主与科学,1990(3).
[9]杨媚.《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兴衰的思考》.学理论,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