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生存状态与艺术创作
2016-01-28王金丰山东画院250000
王金丰 (山东画院 250000)
生命的生存状态与艺术创作
王金丰 (山东画院 250000)
时代的变化造就了生命不一样的精神状态,画家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反应作者主观精神,也反应了时代精神。在水墨人物写生中,通过观察社会,体会到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不同绘画形式语言的借鉴,丰富了水墨人物的笔墨语言。除了对笔墨语言的探索,在写生过程中,通过借鉴学习名家技法,以此来不断纯化笔墨语言。水墨写生在不断总结经验当中明确自己的笔墨语言。
一、体悟人与社会
艺术创作应该表现作者的精神状态,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理解。通过创作去诠释世间。老子《道德经》中这样写到“皆知善斯,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置身社会,急速膨胀的消费造成了巨大的差距,都市像一个万花筒,拥有着形形色色的面孔。这些面孔中有对世事的轻视,有对浮华的纵享,有对生存的渴望。慌乱迷茫与淡然平实交织,在缝隙中透露出生命生存的状态。生命是美好的,这生命的表象便是时代中的面孔。游走于街道,生命的形态充分展现在眼前,豆蔻年华的少女,不惑之年的长者,而立之年的男子,这些鲜活的形象让人感慨生命的伟大。对生命的礼赞最终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我们应醒悟当下而又需要保持一颗平淡天真的心态。
搜集素材,与其说是搜集生活,不如说是一次作者心灵的放逐。人物形象的选择是社会时代精神的反应,也是作者主观精神的写照。在搜集的人物素材中选择典型性的形象来突出展现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思想意识,表现在人物的内心深处,通过衣着、动作、面部表情来具象化。水墨写生中《少年》描绘的是一个街头少年,什么原因的流浪,设想会有很多种,我们不得而知。这类人物是当今社会精神层次的一个小方面。看到这个少年的形象时,我被他略带疑惑而又恐惧的眼神吸引了,这种眼神是对眼前人的抵触,更是对生活的怀疑。此时此刻的感受让我想用水墨把这种鲜明的情绪记录下来。我在这类人物面前报以敬畏、怜悯的心态。艺术创作者世界观的标准影响了艺术作品审美情感的尺度。
二、感悟自然
古人不问世俗之事或归隐山林,整日饮酒作诗度日,像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或不得抱负,或亡国悲痛借自然抒情,便有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从艺者或是难以处理这种世事,无奈只得弃家遁迹,斗笠蓑衣,孤舟泛于湖泖间,以作画来解胸中意气。气象旷达的自然万物真正地教育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事方式。自然成为了古人失意隐居的去所,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思。
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前进,围绕在城镇周围的自然倒是显得泰然自若。2013年去瑶里写生半月,南方的山水,正印了古人的文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沚汀兰,郁郁青青”,繁茂旺盛、苍翠欲滴之状,真有生物以息相吹的景象。幸好这样的风景中,现代的建筑不是很多。有一次看画展,在传统的山水笔墨之间赫然矗立着高楼大厦。当时我看了真有点“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的感觉。在当代的山水风貌中这确实是常见的景象,但是艺术的处理方式也略显实在了些。山水与高楼大厦不觉处在了尴尬两难的境地。自然的无言大美怎样转化成我们常说的艺术之美?这就需要艺术家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加工处理。
“人事界中桃花会变为碧绿,杨柳会变成猩红。
不怕你千变万化,桃还是桃,柳还是柳。
……………
诗人郭沫诺在向我们讲述自然美与艺术美是不一样的存在状态,应该加以区分。在水墨风景的艺术加工处理中,吴冠中水墨写生中的形式表现更符合自然美到形式美的转换。这样的笔墨语言有继承传统又有时代形式因素在里面,与自然美的意境达到了“神似“的高度。自然山川之美,通过艺术家“神似”的处理方式,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之美。这种艺术加工处理方法只有通过“师前人、师心、师造化”, 才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三、体会真诚
能打动我们的作品大多源于创作者真切的感情,徐渭《墨葡萄》的诗中这样写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听晚风。”画中的诗已经表现出作者已“落魄成翁”的悲凉心境。这样感情的真诚也就造就了艺术的真诚。面对艺术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态去创作。做艺术必须先做人,做人应当待人真诚,对艺术我们也应该像挚友一样的真诚。在社会中坦然地做到真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对艺术要想真诚也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相对于自己内心的真诚也有源自外界人物感染的真诚,外出写生遇到的老农,你与他们打招呼,他们热情的回应,遇上大热天,老人还搭一句“这么热的天,出来干啥,去俺家凉快凉快喝口水。”语言的质朴,行为的真诚着实让很多人感到羞愧,也让自己在以后从事创作、接人待物越发的真诚。真诚质朴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的朴实的性格,这是自然的佳赏。艺术的创作理应回归自然,回归真诚。
孩子们的真诚要比大人的真诚更加真实。马蒂斯在创作中曾经认为,孩子们一直在模仿我的绘画,孰不知我一直在向儿童学习绘画方法。丰子恺一篇文章《给我的孩子们》中这样写道:
“你们………,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的很了!…………”。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质朴真诚的追随应该向追随原始艺术朴素美一样,去欣赏学习儿童状态的创作真诚。这也是我们在逐渐长大理性后缺失的真诚。敏锐的去观察生活的细节,感受体会来自生活各个层面的真诚,真诚的去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的创作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创作中作者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游走,在理性与感性冲撞、融合完美之时,好的艺术作品便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