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之于古
——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崇古观念

2016-01-28山西大学初民学院0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彭祖山西大学比作

康 力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030000)

孔子之于古
——从“述而不作”看孔子的崇古观念

康 力 (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030000)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如果将其单另拿出,没有主语和宾语。但如果结合上下文推测,即“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那么“孔子”应该是主语,而“古”可能是宾语。并且这句话也暗示了孔子“述古”的原因,即“信古”且“好古”。然而“古”是一个较大的范畴,那么是什么样的“古”能让这位后世眼中的圣人“信而好”,进而甘心“述而不作”呢?

孔子;述而不作;崇古尊圣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混乱的社会秩序,为潜藏在人们心底的“恶”提供了生长的温床。杀戮,贪婪,自私等等诸如此类的人性弱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孔子的视野中。面对这一切,他的对策不是“创新”,而是“复古”,“述而不作”则是他的具体做法。那么什么是“述而不作”?“述而不作”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一、句意分析

“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原句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不妨把该句所缺少的成分按照现代汉语将其补充完整,即“子曰:‘(我)述(古)而不作,信(古)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么补的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我”,即孔子应该是该句的主语。那是因为在句末孔子明确地提出把自己比作了“老彭”,而“老彭”有人说是彭祖,有人说是彭祖与老聃的合称。然而“老彭”无论是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老”,甚至有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孔子之所以把他自己比作这两位老人,恐怕不是因为年龄上的相似,而是因为经验上的相似。而一个凡人想要获得和彭祖相似的经验,那么就不得不“述而不作”了,换句话说“述而不作”是孔子比作“老彭”的手段,所以可以推断出我(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主语。

第二,之所以说“古”是“述”的宾语,是因为“信而好古”是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因。如果孔子对待“古”的态度是“不信而恶”,怎么会让孔子心甘情愿地“述而不作”,而没有丝毫怨言呢?所以“信而好古”是“述而不作”的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古”是“述”的宾语。

第三,“信”即可以理解为一个带宾语的动词,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描述主语的形容词。如果考虑到“述而不作”和“信而好古”前后对仗工整,“述”和“不作”需要加宾语,那么“信”和“好”也应该是一组并列的动词,虚词“而”则相当于连词“和”。如果将“信”看作一个形容词,表示孔子自身一种“信”的态度,虚词“而”相当于一个词尾助词,那么信后头就不用另外补充“古”了。但是后面加不加“古”对整体句意理解的影响不大,二者都可以表现出孔子相同的治学态度,所以我在这里姑且把“信”的后面补上了“古”。

综上所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可以被解释为:“孔子说:‘我只记录古,而不创作,那是因为我信古并且好古,这样我才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二、何为“古”

前文已经提到,“(我)述(古)而不作(古)”的原因是“信(古)而好古”。我们知道,孔子被称作“大成至圣文宣王”,其儒家思想更是古代思想的正统,为后世所推崇。然而即便是如此伟大的人物也要对“古”充满着敬意,仅仅是“述”,而不敢“作”。那么这个“古”究竟是什么呢?

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从孔子的“信”和“好”上入手。因为如果知道孔子“信”什么和“好”什么,那么它们与“古”的交集就是让孔子“述而不作”的“古”了。

“信”在《说文》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许慎在《说文·序》中对“会意”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撝。”那么“信”可以理解为“人之言”,特别指“诚”在人说话上的体现。比如说《论语·子路》篇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这里的“信”,就是指“言”。同时《论语·学而》中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也可以看出“信”一般是来形容“言”的。因此孔子“信”言。

孔子“好”乐。《论语·述而》有这样的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在古代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肉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高的享受之一,它甚至还可以作为区分不同阶层的标志。然而在齐国听到《韶》乐之后,竟可以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解三个月的馋。这不仅说明《韶》乐的优美,而且证明了孔子“好”乐。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使孔子“述而不作”的“古”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言”,二是“乐”,当然前提二者应该早于孔子。那么这里的“古”应该指的就是诸如尧、舜、禹、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以及其所作所为,因为只有古代的圣贤才能同时“言”而使人“信”,“乐”而使人“好”。比如说之前提到的《韶》乐,就是指“舜乐”。也正是因为周公吐哺,诚信辅幼主,才让孔子对于《周礼》如此的崇尚。因此我么得出结论,“古”即“古代贤人”。

三、为何“古”

身处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希望社会从混乱变为有序,而有序的前提则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准则,这就如同确立一个共同的社会契约。孔子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而是树立了几个古代的典范。与那冷冰冰的法律条文相比,那些有血有肉的圣贤更能够起到规范百姓的作用。当听到舜遭到父兄的百般欺凌,仍能保持孝悌的故事后,百姓难道不会为之动容,从而反省自己吗?当听到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后,百姓难道不会因此振奋,从而报效国家吗?当听到周公能够鞠躬尽瘁,辅佐年幼的成王的故事后,百姓难道不会因他而感动,从而力行忠义吗?

孔子正是感受到了古代先贤所散发出的温度,所以他才甘愿做一个传承者,而不是一个创作者,因为他生怕自己会阻隔先贤那固有的温度,所以才在那个冷酷的时代选择了“述而不作”。

[1](宋)朱熹.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2006.

[2]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出版社,201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康力,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

猜你喜欢

彭祖山西大学比作
彭祖山的传说
比作诗
彭祖活了“八百八”?
一城青山半城湖 一方水土一方人
阎锡山对山西高等教育的守旧与革新
油菜花开
脱靶篇
捧杀篇
“取舍”篇
仁者寿:彭祖告诉你